美文网首页语言·翻译学而习之哲思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一》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一》

作者: 钱江潮369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2:57 被阅读10次

    1《鸿雁》


    【原文】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通译】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注释】


    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于:语助词。

    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

    征:远行。

    劬(qú)劳:勤劳辛苦。

    爰(yuán):语助词。

    矜(jīn)人:穷苦的人。

    鳏(guān):老而无妻者。

    寡:老而无夫者。

    集:停。中泽:即泽中。

    于垣:筑墙。

    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

    作:筑起。

    究:终。

    宅:居住。

    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宣骄:骄奢。


    【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

    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

    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

    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


    【应和】


    鸿雁于飞天南北,

    触景生情思艰辛,

    日夜劳作为谁忙?

    不及愚人娇嗔恨。


    2《庭燎》


    【原文】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通译】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天未亮。庭中火烛放光芒,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叮当响。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无晨光。庭中火烛明晃晃,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响叮当。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将尽露晨光。庭中火烛仍明亮,诸侯大臣快来到,看见旌旗在飘扬。


    【注释】


    庭燎:宫廷中照亮的火炬。

    其(jī):语尾助词。

    央:尽。

    君子:指上朝的诸侯大臣等人。

    鸾:也作“銮”。

    铃:古代车马所佩的铃。

    将(qiāng)将:铃声。

    艾:尽。

    晣(zhé)晣:明亮貌。

    哕(huì)哕:鸾铃声。

    乡(xiàng)晨:近晨,将亮。乡:同"向"。

    有煇(huī):犹煇煇,光明貌。一说火光暗淡貌。朱熹集传》:“火气也。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言:乃,爱。

    旂(qí):上面画有交龙、竿顶有铃的旗,为诸侯仪仗。


    【赏析】


    描写宫廷早朝的景象,表现君王勤于政事。诗共三章,第一章写夜半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诸侯已有入朝者。说明宣王中兴,政治稳定,百官、内侍皆不敢怠于事,诸侯公卿也谨于君臣大礼,严肃畏敬,及早入朝以待朝会;而宣王勤于政事、体贴臣下、重视朝仪的心情,也无形中见于言外。

    第二章时间稍后,但黑夜尚未尽,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銮铃之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

    第三章写晨曦已见,天渐向明,庭燎已不显其明亮。按《说文》:“煇,光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煇、光有别:朝旦为煇,日中为光。”又《礼记·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说清早由家别大夫之时天尚不太亮,至登车时已大亮。则“有煇”指不太亮的光。这一则可与《庄子·逍遥游》中所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相证,二则可知火炬即将燃尽,故光不如前之明亮。此时来朝诸侯和天子俱抬头看旂。郑玄笺云:“上二章闻鸾声尔。今夜向明,我见其旂,是朝之时也。朝礼别色始入。”观旂而识别其封爵官位。

    昧爽视朝,本为定例,但昏庸之君往往有名无实。宣王勤于朝政,纲纪严肃,上下振作,造成中兴气象,由此诗即可看出。诗中虽未用比兴,也无多形容,但其白描的手法既捕捉到最具特点的情景,也细微地反映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心情,实近于天籁。

    此诗为唐代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及杜甫王维岑参的和诗所效法。但贾至等人之作主要渲染宫廷的庄严华丽,朝仪的肃穆壮观,君王的尊严神圣及大臣的雍容闲雅,稍嫌铺张堆砌。此诗则着重表现了君王急于早朝的心情和对朝仪、诸侯的关切。“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写人写景结合在一起,颇能传神。两类诗都作于乱后新君刚刚即位之时,但就表现而言,《小雅·庭燎》较之唐诗更为真挚而简练,让人读后深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应和】


          日理万机夜未央,

          宣王中兴辉光映,

          君臣同心齐合力,

          安居乐业照我心。


    3《沔水》


    【原文】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通译】


    条条河流水弥漫,倾注大海去不休。空中游隼迅捷飞,时而飞翔时停留。可叹可悲我兄弟,还有乡亲与朋友。没人想到止丧乱,谁无父母任怀忧?

    条条河流水弥漫,水势浩荡奔腾急。空中游隼迅捷飞,高高翱翔可任意。想到有人不循法,坐立不安独悲凄。心中愁苦无处诉,久久难忘积胸臆。

    空中游隼迅捷飞,沿着山陵飞来回。流言蜚语四处传,无人制止和反对。告诫朋友应警惕,种种谣言正如沸。


    【注释】


    沔(miǎn):流水满溢貌。

    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鴥(yù):鸟疾飞貌。

    隼(sǔn):一类猛禽,中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载:句首语助词。

    嗟:嗟叹。“嗟”字贯下两句,意即嗟叹我的兄弟即国人、诸友。

    邦人:国人。

    念:“尼”之假借,止。

    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不迹:不循法度。

    弭(mǐ):止,消除。

    率:沿。

    中陵:陵中。陵,丘陵。

    讹(é)言:谣言。

    惩:止。

    敬:同“警”,警戒。

    谗言其兴:谗言如此兴盛。

    其:如此。


    【赏析】


    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

    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

    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

    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

    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

    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

    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

    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


    【应和】


    泉溪川江汇大海,

    鸟腾雀跃归故地,

    原本人间规则明,

    无奈恶浪乱世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小雅·鸿雁之什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ks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