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年刚过,身边就有很多家长开始找我约课。这也是我做K12教育培训的第七个年头,这几年当中见证了超过300名学生的成长,对我而言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从未放弃过思考一个问题。
最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的《师说》,为我们界定了一名教育者的职责范围,是不是传道授业就好了?给他们一份技能,让他们获得继续晋升的可能性,是不是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还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的期望,被这句话拔高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成为了一种教育的金标准。
image.png
这些年的潜心研究,让我有幸观察到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现状,让我逐渐领悟出,虽然很多人的都被别人称为“老师”,然而他们实际做的事情,却千差万别——这个浮躁的年代当中,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教师”。
第一种教师,是大学生家教,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他们做的工作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并不能系统性地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只能零零碎碎地修补学生认知当中的缺陷,这样的工作未来将会逐渐被AI所取代,百度知识库当中存储的知识基本上可以解决初高中学生大部分的问题,甚至很多的大学生家教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百度百科或者百度知道。这一类人,单纯是知识的搬运工。
第二种教师,是学校当中普通的教师、教育机构当中的老师,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他们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教材和历年考题出题方向把握清晰,严谨的老教师甚至会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每节课的教案,然而他们往往很难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方法。医院如果没有医保控费,医院会倾向于给病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检查都是必要的;同样的道理,很多老师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过度教育”,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差,所以他们会代替学生给学生总结,最后导致学生自学能力变差,从而依赖教育培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自学变为听课而不自知。
第三种教师,则是泛滥网络的家庭教育讲师,他们致力于构建亲子关系的和谐,一般非常强调的观念有一条——孩子没有错,错的都是家长自己,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很多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多数课程的内容都是互相抄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逐渐地走入商业化市场,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理念。家庭教育当中心理学的正确运用正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正确利用心理学的模型引导学生行为模式将会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被大众接受,然而现阶段多数的课程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第四种教师,是各个机构、学校当中大浪淘沙留下的“名师”,有强烈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向学生输出知识仅仅只是他们工作当中非常小的一个部分,他们更多地会在课程当中向学生输出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学生往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听他们的课程,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格魅力和气场吸引,就会被影响从而改变行为,很多时候家长会向我反馈——之前到处听课,成绩完全没有提升,为什么到你这里来一下,就提升这么多?事实上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前边很多教师打好的基础,没有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产生效益,这部分沉寂学生脑海当中的知识碎片在一个足够活跃的环境中,就会被激活,所以学生才会短时间内实现巨大的转变。
我有一位高三学生,长期停留在理综化学60-70分的水平,自己找了很多原因,错题本做了满满一本,论习惯可以碾压很多强迫症女生,他的执行力也很强,基本上布置的作业都可以做完,正确率也都还不错,他曾经一度灰心苦闷觉得化学是他这辈子学不好的学科,很多位老师教了他以后也都感觉他应该不止这个水平,但是就是莫名地考不好。
很多家长和老师归因的时候,往往找不到知识缺陷就找细节,找不到细节原因就归因学生不够努力,学生足够努力就归因习惯不好,事实上很多时候解决学习瓶颈的问题,往往就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行为模式改变了,剩下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我化学真正变好,就是因为我的同桌告诉我一句话‘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想一想,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到底想考什么。’”这是我一位理综化学在90分以上的学生跟我谈学习感受的时候说到的。
很多时候学生做题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做题的状态更多的时候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这就往往造成“学得好未必考得好”,往往妨碍学生成绩进步的真实原因,是自己心中的“固有心智”,比如很多人给自己的刻板认知是我做不好计算题,每次计算题都出错,所以我每次都跳过这道题——反正理综的时间很宝贵,做了也不对,为什么要做?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却给自己的上升空间加了一道天花板,不断自我暗示计算题出错,真实的情况也就是频频出错。
家长和老师往往对学生说的话“视而不见”。
“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我不想听课。”——她内心的心智模式,还停留在“”老师决定我的成绩“上,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建立“我才是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这个观念认知。可惜很多家长想的是换一个学校或者换一个老师。
“我就是不会做计算题。”——这种学生内心无法接受计算错误带来的挫败感,真正需要教给她的不是如何做计算题,而是让她克服计算带来的痛苦。可惜很多家长会跟着她抱怨自己的数学老师以前没有教好。
“我听了都会,可是就是不会做。”——这种学生往往是做题拖延症患者,他们往往将掌握了1%视为掌握了100%,高度的自恋倾向导致他们看不清现实——最后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成为不断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们试图实现最少的努力最多的学习成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做到一点点。他们需要真正建立的是“只有亲自做一遍成功了才叫学会了”这一个朴素的认知。
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将自己要做的只能颠倒,老师负责控制家长,家长成为了老师课堂外的助教——这是中国式教育的新困境,也是很多学生长期受困的怪圈。家长最应该做的不是成为教育的附庸,而是真正理解、体会、扩大自己的认知,所有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所具备的理念和认知都是相同的。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告诉他们,具有怎样的理念,并且坚持践行,就会迎来成功——正如千年前带着孩子们打猎的猎人做的那样。
最好的教育,是颠覆、教授给他们最好的认知,学习的成绩、孩子将来的能力,也都是所有认知的综合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