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场 回报率业界第一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如果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人拿能够堆满所有的须弥山的七宝来布施。而另外一个人呢,只记住了这部经里的四句话;但是接受了,理解了,执行了,逮着谁就跟谁说。前面布施的那位得到的福德,一百分也顶不上他一分,千百万亿分,乃至数学、比喻都说不清这福德有多大。”
经文内容呢我想不必再多做解释,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和第十一、十三、十五、十九场强调的内涵是一致的。大乘佛教的理想是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解脱,整个世界就清净了,因此度人比修己要来得更殊胜高尚,故而也更值得推崇。净空法师曾说过佛法看似门多路杂,实际上只有“觉、正、净”三类,是根据众生不同根器而设置的,最终也都能将大家引导至觉悟。这三类中呢,性宗、禅宗属于“觉”门;华严、天台属于“正门”;密宗、净土属于“净门”。当然,这是以法师的立场给出的解读,作为宗教史而言写了这么多大家也能看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前两场咱们聊了密宗,这一场就来看看同属“净门”的净土宗。
前面说过,唐朝是中国佛教极大勃兴的时代;“净土”思想也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淀为一个宗派。而到后来净土宗和禅宗一起成为汉传佛教中占绝对优势的两大巨头;区别在于净土宗的拥趸是普通大众,而禅宗的信众则在于文人士大夫集团,这一点之后会详谈。唐以前虽然已经有净土思想的传播,比如东晋的慧远、北魏的昙鸾等,都是极力提倡“往生净土”的人;但他们也只能说是净土宗的先驱者而非创立者。
慧远是东晋著名高僧道安的弟子,也是当时非常知名的佛教学者。他先是追随道安在北方学习,后来为了躲避中原战乱随即南迁,最后离开道安而在江西庐山定居。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僧俗一百多人建立了“莲舍”(这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并提出“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后来被净土宗追奉为“初祖”。昙鸾呢本来是跟随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后来遇到菩提流支听授《观无量寿佛经》而改信净土。晚年定居汾州石壁山玄中寺。因此慧远、昙鸾二人可以说是为净土宗的形成做了早期思想准备。而正式为净土宗奠定基础的,则是道绰与善导。
在道绰以前,修习“净土”偏重“观想”,即按照《观无量寿佛经》的教义作各种修“净土”的想象;到了道绰改为“持名”念佛,即口诵“阿弥陀佛”的名字;同时用数珠计数。这里提一句,佛珠也不是佛教的原创,婆罗门教很早就有佩珠的习惯,佛教只不过再次发扬了“拿来主义”,因此在佛陀时代的律仪中也看不到关于佛珠的记载。早先装饰性的成分居多,到净土宗呢实用性加强。所以后世流传关于佛珠的颗数,比如14粒、21粒、54粒、108粒、1080粒等等都是附会出来的说法,相关故事也都不靠谱,属于纯信仰方面的定制了。那如果没有佛珠怎么办?就地取材呗,抓到啥是啥,能计数就行,比如我就见过藏区信众拿钥匙当佛珠的;或者用豆子、玉米代替,念一声佛号,投一粒豆子,据说当时这样累积起来的豆子能有“数百万斛”(见《续僧传·道绰传》)。这样计数的玩法如今寺院禅堂应该是见不到了,倒是像云南建水的烤豆腐摊还保留着。而念诵佛号也是有数目要求的,比如道绰本人,据《续僧传》的记载“每日以七万为限”,并且常“面西”而坐,表示对“西方净土”的向往之心。
善导呢,是道绰的弟子,贞观年间跟随他学习“净土”理论;后来被认为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他先后写《阿弥陀经》几十万卷,画“净土变”像三百壁。说到这里也插一句,释迦牟尼本来是明确反对偶像崇拜的,因为这会让人生起执着心,不利于觉悟解脱。但后世修行时却又提出“观想”法门,而观想的对象正是佛、菩萨、佛国,这就很尴尬了。比如我可以“观想”可乐的颜色、味道、性状,直至“心念纯一”而产生已经喝到可乐的幻觉。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已经喝过可乐,知道可乐是什么东西的基础之上。但世人有谁见过佛菩萨,见过佛国的?没有,那只好由佛像来解决这个难题了。所以关于如何造像的典籍也堂而皇之地冠上“佛说”二字,比如《佛说造像度量经》。(对佛教造像史感兴趣的同学,推荐参阅梁思成著《佛像的历史》)而从修行法门滑向偶像崇拜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悬念,所以理性的思辨敌不过世俗的心愿,也实在是大势所趋。倘若佛祖复生,见到这般光景,恐怕也无法认出这就是他当年创立的佛教了。
在佛教经典当中宣扬“净土”思想的很多,就净土宗而言呢,根本性的典籍则是“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2卷)、《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1卷)、《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1卷)。当然,这只是惯常的说法;还有观点认为应该是“净土七经”,即《无量清净平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鼓音声三陀罗尼经》。再有,《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也被认为是该派经典。
在这些典籍中呢,《无量寿经》除了宣扬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和极乐世界的“妙相庄严”外,花了大量篇幅讲述阿弥陀佛曾经还是法藏比丘时所发下的“四十八愿”(详见《无量寿经》卷上)。这四十八愿的核心意思是说,法藏比丘立志要让他的佛国成为无有众苦、充满诸乐的“极乐世界”。凡是由他的佛名而生起信仰的众生,他将一律接引到佛国去享受清净的极乐生活。这也就是净土宗“往生佛国”的理论原点。
有了原点就要讨论动机啦,既然你说要往生佛国,那佛国有什么可值得“往生”的呢?《阿弥陀经》就主要回答这个问题。本身这部经的篇幅很短,只有两千多字,说的内容基本都是佛国如何如何美妙。比如“黄金为地”“七宝庄严”。这里的风是“香风”、水是“宝水”。还有阿弥陀佛变化出来的“神鸟”,日夜不停地发出“和雅之音”。生到佛国的人,想什么就有什么,而且都是长生永驻的。和基督教的天堂一样,这里只有无限永恒的安乐,没有悲苦。
好了,既然佛国如此美妙,怎么才能去呢?而且也不是谁都能去的吧?非也,《观无量寿佛经》讲十六种“观”,就可以理解为去往“极乐世界”的车票。而这十六观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九级,可以类比为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这一节不涉及教理上的思辨,只是我个人觉得蛮有意思,所以分别和大家聊聊:
选择头等舱,那毫无疑问,排场最大、待遇最好。“上品上生”的旅客必须满足“有至诚心、有深心、有回向发愿心”“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诵读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回向法愿”等条件。满足之后呢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和无数化佛、无量大众将持金刚台隆重迎接。第一时间就能去到极乐世界,立即见佛。
“上品中生”的旅客必须满足“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等条件。然后西方三圣和无数化佛、无量大众将持紫金台来迎接。虽然能立刻生往佛国,但不能马上见佛。要等一晚上,金台上的宝花开放才能见到。
“上品下生”的旅客必须满足“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等条件。然后西方三圣和“五百化佛”(这次就不是“无数”了)、与诸眷属持金莲花来迎接。这一等也不能立刻见佛,七日之内能见个大概,三七日(21天)之后才能看个真切。
选择公务舱呢,那就是中等排场、中等待遇了。其中对“中品上生”的旅客条件放宽了一些,“受持五戒、八戒;修诸戒行”“不造五逆,无众过恶”就可以。但也只有阿弥陀佛来迎接,观音和大势至二位菩萨就不来了。
“中品中生”的旅客“一日一夜受持八戒”“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就行。阿弥陀佛和诸眷属持七宝莲花来迎接,二位菩萨仍然缺席。迎接之后呢,要在宝莲池里度过七天“闻法”,这可以看成是进入极乐世界之前的“准备会”或者“启动会”。
“中品下生”的旅客条件更优,“行世仁义”“临终听法净土乐事”,然后伸个懒腰就可以前往“西方”。然而没有人来迎接,相对凄凉。要等七天之后才能遇到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来“说法”。
如果选择经济舱呢?大家知道通常经济舱都是低配服务,一切从简,“极乐世界”也是一样。“下品上生”的旅客虽然不“谤法”,但是有“作恶”的不良记录;临终之时听到大乘佛典经名或者称颂阿弥陀佛者,西方三圣的“化身”来迎接,在宝莲花中经过七七日(49天)之后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来开行前准备会。
“下品中生”的旅客不良记录更多,“犯诸众戒,造诸恶业,应堕地狱”临终前听到阿弥陀佛诸等“威德”“神力”者;化身佛、菩萨会先来迎接,然后在七宝莲池内经过六劫,才有观音、大势至菩萨来开行前准备会。
“下品下生”的旅客最惨,本来应该要被丢进黑名单的:“五逆十恶,应堕恶道”,怎么办呢?临终前称念十声“阿弥陀佛”,接着就可以“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莲花中满二十大劫,莲花方开”,然后有点儿脱胎换骨的意思,观音、大势至二位再来开行前准备会。
作为宗教信仰而言本来没什么好多说的,怎样去描绘其实都可以。我所惊叹的是它超强的可操作性,真就像我们在车站看时刻表的情形一样。每等舱位如何分配、有什么样的条件,何时发车;是直达,还是需要转乘、换乘写得清清楚楚。再回想之前聊过的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絮絮叨叨写了大几千字,对于它们的理论来说那都只是“管窥蠡测”,一点皮毛而已。于是我们马上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净土宗如此受大众的欢迎了,那就是:简单、简单和简单。根本不和你啰嗦,什么名词解析,什么理论思辨,没那回事儿。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我管你那么多!要知道古代普通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是非常低的,会写自个儿名字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们去学那么精深繁杂的理论?想入门先背十万颂,地还种不种了?洗洗睡吧。即便是现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是42.7%,预计到2019年能达到50%,也就是说2个应届考生里有1个孩子能上大学,另1个上不了。那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唐代呢?玄奘那是什么人,万中无一的佛学奇才,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呵。太多的人学佛,根本熬不到拼天赋的时候,才开始想努力就已经跪了。现在好了,净土宗亚克西。你们不是要解脱么,不是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么,不认字儿?那怕啥,来跟我念“阿弥陀佛”多简单!喏,列车表在这儿,看看自己能坐哪一等舱位,妥妥的。
而这种简单呢,也就不难看出它理论的薄弱(同为薄弱的还有律宗,我们之后会聊到),所以它没有那些繁复的思辨,也没有禅宗的“话头”“机锋”。我们也就不必再抬出“三法印”了,之前的章节里聊过的很多佛教理论,想必大家都能轻易看出净土宗与之差别有多大了。不过这也不是净土宗care的点,谁让它有那么庞大的信众群体呢?“流量即正义”,古今也没有多少差别的,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