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教宗教系列三千佛学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10)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10)

作者: Shinseki | 来源:发表于2018-01-08 23:04 被阅读222次

    文 | Shinseki

    不知不觉就写到了第十场,这个时候咱们已经可以做一次阶段性总结啦。前面说过,佛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理念是“三法印”,虽然后来陆续又添入补充条款而发展为“四法印”“五法印”,但根子上来讲还是佛爷最初提出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很多经典都着力阐释这三条纲领,具体到《金刚经》而言,则是用比喻递进的方式分别叙述了“空”的义理以及为何要不生执着。先说善男子善女人(第2、3场),接着是菩萨、大菩萨(第2、3、4场),然后佛爷本尊(第5、6、7场),然后是四个段位的沙门修行者(第9场),等到了这一场把佛国净土也捎带手给丢了。

    第十场:净土不是装修出来的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一场佛爷套路发问:“须菩提啊,你觉得我曾经在燃灯佛那里得到什么佛法了么?”须菩提套路回答:“没有,全世界尊敬的人!您在燃灯佛那儿一无所获。”燃灯佛在佛教中是一尊非常有名的佛,也称为定(锭)光佛,传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按照《增壹阿含经》的记载他是释迦牟尼的老师,并由他给释迦牟尼预发了毕业证书。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修行本起经》中也记载有释迦牟尼用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的故事。因此,燃灯佛与释迦牟尼佛,再加上弥勒佛就构成了佛教“过去、现在、未来”的“纵三世佛”系统。在这儿岔一小句,与之相呼应的则是“横三世佛”系统,由中部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另一说是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组成。释迦牟尼佛和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被称为“华严三圣”,教化娑婆世界。药师佛与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被称为“东方三圣”,教化东方净琉璃世界。阿弥陀佛与大勇大势至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教化西方极乐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爷继续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菩萨能把佛土装修得更庄严么?”“不能,全世界尊敬的人!为啥呢?沾上庄严俩字儿,就已经和庄严没关系了,只是名字叫做庄严而已。”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这个道理,须菩提!所有的初段菩萨、高段菩萨,都应该这样长养他们的清净心。不要再执着色相,也不要再落入声、香、味、触、法的洪流里。应该无所执着而生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比如有那么一个人,身子像须弥山王一样。你认为如何?这样的身子很大吧?”须菩提答道:“很大啊,全世界尊敬的人!为啥呢?您一直教导我们这并不是真实的身,只不过看上去很大而已,所以我也说这身很大啊,没毛病。”

    须弥山,但凡接触过佛教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汉译中有时也称为“妙高山”。是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共同尊奉的宇宙最高峰,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座山海拔84000由旬。由旬是古印度的长度单位,原来指牛车走一天的距离。但这个单位实在太任性:很显然,车子的大小、材质、载重;路况、天气;以及牛的胖瘦、年龄、甚至心情都会直接影响它一天到底能走多远,所以从来就没个准信儿。按一般认可的说法,1由旬最小值约等于13公里,那么这座山换算下来也高达110万公里。不过像大乘佛教特别愿意讲一切法空,原无相碍。经过前几场,想必大家也都很习惯“诸法空相”了吧?具体到《金刚经》《维摩诘经》这类大乘经典,又很爱用极端对比,通过正、反、合的手法去打碎二元论。除了上面说到的“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外,《维摩诘经·不思议品》也写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的话。即便到了后世,如华严宗这样的宗派也流传着“毛孔和城市那个大?”(见《大乘止观法门》)之类的思辨课题。说到底,都是为了论证所谓客观世界是虚幻,都是由人心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认为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话,这种“错误观点”在佛教中被称为“法执”,是人无法获得觉悟解脱的枷锁,需要极力破除。

    但这个理论要套用在实际生活中显然是有极大阻碍的,因此汉魏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们都在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让它实现逻辑自洽,所以就出现了前一场提到的“六家七宗”。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不断地论证、争辩,吵得鸡飞狗跳不可开交。这时,冒出了一个对头,把这几派挨个儿怼了一遍,他说:“你们呐净是偏知偏见——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是辣鸡”。大伙儿一看,撂狠话的这位不是别人,正是鸠摩罗什的大弟子,有“中华解空第一人”之誉的僧肇。

    说起来,僧肇的童年不是那么幸福,虽然有首都户口,但和官二代、军二代、富二代,乃至拆二代都沾不上边儿。后来由于家里穷得实在没辙,只好去给别人家当编辑,抄抄写写混口饭吃。僧肇于是借用职务之便,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爱的是《老子》《庄子》。但僧肇还是觉得在终极真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直到他读完了《维摩诘经》,瞬间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于是下定决心出家。出家之后僧肇更加用功读书,没过多久佛法三藏便烂熟于胸,这使得刚进入青春期的他成为首都圈当之无愧的意见领袖。《僧传·僧肇传》记曰:“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爱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尝读《老子·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戴,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震关辅。”(卷6)读完这段记载让我觉得,看来编辑的穷不是一代两代,在历史上也源远流长呐。所以现在穷点儿怕什么,以后穷的日子还长着呢。另一方面,没事儿也别招惹编辑、图书管理员这类人,往往藏龙卧虎在里边儿。远的有道祖老子先生,近的嘛,嘿嘿……大家都知道。

    后来僧肇见到鸠摩罗什,很是仰慕,便成为其座下弟子,和僧叡一道成为鸠摩罗什译经事业的得力助手。那么到了六家七宗辩论时僧肇过来砸场子,大家必须不服气,肯定说“你行你上啊!”没想到僧肇战斗力爆表,就是专治各种不服。他先后写了著名的《僧肇四论》(简称《肇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其中《不真空论》是僧肇世界观的全面叙述,他说:“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则虽象而非象。……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而《物不迁论》则是僧肇的认识论,他说:“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是不是又有种听相声贯口的感觉?插科打诨说一句,这个时期的思想论文,实在让人读得非常痛苦(至少我是这个感觉),稍不留神就给绕进去了。

    僧肇的论文不但把当时各派纷纷撂倒,连自己的老师鸠摩罗什也非常欣赏他的见地,鸠摩罗什曾对僧肇说:“见解方面我不比你差,文采方面咱俩也旗鼓相当。”(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但很可惜的是,僧肇的观点尽管深刻,但他本人却英年早逝,只活了31岁;虽然成功地引入中观思想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适合的“本体之学”,却没来得及建立起完整体系。于是佛教中国化历程在“般若真空”方向戛然而止,那么此后又将朝着哪里去呢?咱们下回分解。

    延伸阅读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

    第一场:来,开个会

    第二场:一个和尚

    第三场:船不在大小

    第四场:别在那儿呆着

    第五场:颜值从来不靠谱

    第六场:靠谱的真不多

    第七场:道可道非常道

    第八场: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场:破个干净彻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5c74fd2b7595:很精彩!:+1:
      • 银子姐姐:万分佩服:clap:感谢:heart:
      • 知玄鸟:诸行无常即万物的运动变化是不以恒定不变的模式行进的,诸法无我即认识宇宙万物的法门是要离相抱一,涅槃寂静即归根至源时的寂寥沉静状态。
      • 2b0746acb791:另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Shinseki:哈哈,好的,我尽快更新,请稍安勿躁:grin: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有前半句:“诸菩萨摩诃萨”,直译的话就是:各位觉悟者,不论等级高低,都应该在没有执着的地方生心。虽然直译是这么讲,其具体义趣则有个演变的过程,这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了(我花了10篇的篇幅,写了3万多字,也只讲了点儿皮毛: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另外,按照中观学派的说法,再怎么讲都是徒劳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和境界,只有觉悟解脱的人才能知道。
      • 2b0746acb791:催更啦!!!
      • 梦事白谈:我觉的 金刚经其实就是在说一句话:应无所生其心。这是全文的题眼。全文都在写 相。因为,佛祖明晓时间各种的心,也就是众生的心。金刚经恰如一本脸谱,或者字典。
        Shinseki:@白献文 这就是提婆说的“俗谛假有”理论,文字只是个中介。但根子上来讲,中国人的哲学架构和思维系统并不能接受印度哲学那种虚无主义,所以再怎么谈空、谈无相,终归还是要掺入中国的元素才行,但无疑和印度原教旨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了,后面我还会详细谈到这个问题~
        梦事白谈:@Shinseki 多数人都是迷恋内容的。说无相,开始还是要有相。
        Shinseki:@白献文 单就内容而言的话,这么说也是可以的啦
      • 一呼一吸一清净:☕
        辛苦了
        🙏
      • 書海:为你点赞👍加油(ง •̀_•́)ง

        我花了四天时间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欢迎你的留言和点赞喔😊万分感谢(❁´ω`❁)

      本文标题: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vi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