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练习】第9期!谈谈票房造假现象!
原创: 鹿仔 MJC新传考研 2017-08-17
■请根据素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评论。
中国电影票房造假已成公开秘密
首周票房只有1700万元,却被发行方夸大成4000万。在众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的轮番“轰炸”之下,动画片《阿童木》的发行方终于站出来公开道歉了。
因虚报票房而道歉,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电影变成了只需要数字不需要质量和口碑的怪胎”
喜欢“过于乐观”地预测票房的电影,绝不止《阿童木》一部。北京一位院线负责人称,作为制片方的一种宣传手段,“战略性”的票房虚报,在电影市场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与《阿童木》同期上映的俄罗斯反恐大片《特工008》上映12天累计票房1260万元,《倔强的萝卜》3天累计票房580万元,而它们的发行方之前声称的“《特工008》上映5天内地票房超过1000万元”、“《倔强的萝卜》首周3天票房达870万元”显然都能挤出不少水分。
在这场来自媒体和网民的愤怒声讨中,横扫国庆档的大片《风声》也未能幸免。日前,有网友在“电影票房”吧发帖揭露,《风声》发行方宣称首日票房达1200万元有“蓄意欺骗”嫌疑。
说起虚报票房,每个文娱记者手里都会有几个“经典”的例子:2006年《三岔口》尚未上映,发行方在给媒体的资料中已然写着“该片上映三天在北京已取得500万元票房的好成绩”。结果,这部影片最终在北京的票房仅有120万元。同年,《头文字D》刚上映4天,发行方就公布了全国票房3500万元的数字,可是据官方数字,该片上映4天总票房只有2100万元左右。
“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电影正在被一只怪手带向‘大跃进’时代。”影评人程青松在博客中写道,“目前,媒体、影视公司等都在恶炒‘亿元俱乐部’,中国电影变成了只需要数字不需要质量和口碑的怪胎。”
一个又一个“周末票房冠军”轻松诞生,一项又一项“票房纪录”被不断刷新,几乎所有新片上映,都会紧跟着出现“首周票房飘红”的新闻。此前,《十面埋伏》、《头文字D》、《落叶归根》、《哈利波特6》等都曾闹过“虚报票房”丑闻。而已成为业界一项共识的是——作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50%以上,超过八成的公映影片票房都有或多或少的水分。
“有了诸多理由,票房想不造假都难”
票房高,似乎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文化评论人叶匡政日前撰文分析说,首先是制片、导演、演员都有面子,在未来能更便利地吸引投资和观众;对投资方、院线来说,可利用从众心理,多拉一些观众入场;对媒体记者来说,又找到了一个抓人的新闻由头,“有了诸多理由,票房想不造假都难,越是大片往往造得越多”。
“一个健全的票房统计制度,是电影工业化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广大观众也有理由要求相关部门提供可信的公共数据,就像股市的信息发布、中期报表和年终报表,从而使公众对企业业绩明明白白。”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看来,除却片方急功近利的原因,虚报票房还是中国电影市场多年缺乏统一的计算标准、统一的发布渠道、统计结果不够公开和透明的结果。
据介绍,中国没有类似美国的票房统计机构公开发布数据,唯一的权威票房统计机构就是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这个非社会服务性机构所统计的数据属于国家资源,每周二才发布一次数据,且不能完全用于社会信息共享,绝大多数电影发行公司只能靠估算来发布首映数字。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电影在不同城市不同影院同一天上映,会有70万元票房与7000元票房的巨大差距,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的差,发行商们当然要拿“好看”的数字来说事儿。
发行方之所以敢于放开胆子拼命吹大票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票房数据不涉及票房分账、影院票房营业税和电影专项基金。
“这些都有另一套官方数据为标准,所以对片方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影响。但是票房如果不真实,对行业的发展、产业的预期、行业的指导,制片、发行、放映,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影响。”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直言。
综观整个国际电影业,票房不仅是衡量电影在商业上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反映整个电影市场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但由注水票房引发的市场繁荣注定只能是一场虚火。当掺假的“票房神话”一次次被戳穿后,损害的不仅仅是票房公信力,还有观众对于电影市场的信心。
“只有吹牛上税了,才能解决问题”
中国电影市场需要的是做大,而不是吹大。但直到今天,媒体能及时获取票房数据的渠道仍然是片方或发行方。
“我国院线内大约有1600多家影院,但实际上能通过计算机终端定期上报票房的只有900家。”毛羽表示,由于现在官方的统计数字偏低,所以也不便更大范围地公开。像好莱坞和香港那样,建立一个专业、透明和准确的发布渠道,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而最令人担忧的是,面对虚报票房这一市场顽疾,作为主管部门目前能做到的也只是“呼吁行业自律”,把制止“吹牛”行为的希望寄托在正在讨论中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行业规范准则与自律公约》上。
“只有吹牛上税了,才能解决问题。”北京新影联负责人高军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耐人寻味。
以前,每当有人质疑某部影片票房的真实性,片方和发行方就会第一时间跳出来“辟谣”,一番口水较量之后总会不了了之。因此《阿童木》的公开道歉,让我们对一个健全的电影市场机制有了些许希望。但是,仅有道歉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明真相的股民,据此购买了相关的股票而导致血本无归,是不是可以像拎着注水鸡鸭一样,向注水的票房讨个说法?”在叶匡政看来,虚假的市场数字还得靠成熟的市场机制才可能真正防范。华谊兄弟影视公司的高调上市,或许是目前票房开始向实处慢慢着陆的一个潜在原因。一旦虚报的票房和上市公司的年报对不上号,相信自有股民出来较真儿。
事实上,虚报票房刺激后续市场的能力也在逐年减弱。作为放映单位,影院方面当然不会明确表示自己对影片的态度,但在安排场次上,影院对观众的暗示是有的:排的场次最多的,当然是最受欢迎的,假如你看到原先在大厅放映,后来换到小厅,而且场次还一减再减,该片的票房吸引力就可想而知了。
早几年,观众的观影心态还有些盲从,哪部影片票房高就追着看哪部,可看后常常骂声一片。“现在观众的观影意向开始走向理智,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刚刚走出影院的大学生小朱自信地说。
扫下方二维码,找学长
每人获得免费电话一对一评讲一次
往期新闻实务快速通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