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闲话】性灵与礼教

作者: 季白初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19:27 被阅读7次

    今天要说的还是《世说新语·德行篇》里的故事:

    说王戎、和峤这两位名士的母亲都同时去世了,这两位先生皆是孝子,但尽孝的方式不同:和峤悲伤痛哭,但恪守礼数,对参加殡礼的客人接待有序。而王戎则难过得憔悴不堪,瘦成了皮包骨头,都没办法正常行走了。

    晋武帝问大臣说,我听说和峤丧母后挺悲伤的,很让人担心。没想到大臣却回复道:和峤虽然操持礼数,但神气俱全,不会有事。倒是王戎,别看他没有备礼,其实是哀痛到极致,损害了身心。您应该担心王戎而不是和峤啊。

    这位大臣对王、和两位先生用了这样的评价:和峤生孝,王戎死孝。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值得琢磨。

    魏晋之风流,在于对礼教的反抗。自近代来对儒家礼教的批评很多,今人的观念里“礼教”这玩意就不是什么好词。以葬礼为例,主要质疑大概在两点:一是繁琐苛刻,二是近乎虚伪。

    在我的印象里,礼教的确不好。一个人的父母去世本就是惨事,还强求他分耗心力去操持葬礼,要守孝、吃冷饭、不能放松心情,这对人的身心会造成多大损害啊。而且发展到后来,已变成了形式主义,一个人是不是孝子要看他哭得痛不痛心,葬礼隆不隆重,没有当着众人面前对尸体痛哭流涕的人就不是个孝子,加缪小说《局外人》里的男主角就是这样被公众整死的。

    死者已矣,生者如斯。父母死了,自己暗自悲伤一番,就算没有搞什么葬礼也未必代表人家不孝。说到底这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还是让当事人以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最好。

    不过,在《世说新语》这则故事里,却给我们呈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峤备礼,是生孝。他的悲伤情感通过礼教得到了宣泄,却没有造成心神上的损伤。倒是依自己意愿的王戎把自己搞成了这样一个半死不活的样子,名为死孝。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可看作名士的典范人物。魏晋名士的最大特点是放浪形骸、蔑视礼教,因为他们觉得礼教既虚伪又束缚。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正是对魏晋名士的注解。然而,有趣的是,说这句话的王衍也是在因儿子夭折而悲伤不已时对朋友说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王戎与和峤同时失去母亲,他们又都是名士,各自的状况应不难打听。可晋武帝却认为和峤比王戎悲伤,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关键还在一个“礼”字。和峤备礼,于是“礼”成了他与外界社会沟通的桥梁,外人通过礼,知道和峤丧母的悲伤,并为此担心和关切他。至于王戎先生,尽管大家知道他憔悴损、正伤心,却不以为意,且隐隐有批评的意味。

    我觉得放纵性灵比拘于礼教要好,但我更认为生比死好。也许,借着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礼教被创设的本意是什么:

    创设礼教的老先生们希望为社会提供一个范例章程,遵照这个程序(礼)的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却不损害健康,而社会也可以通过参与葬礼的方式安慰这个人、关心这个人。

    我不是想为礼教辩护,只是觉得这样有温度和关怀的礼教才值得遵守,没有这层暖色的外衣,礼教就是镣铐和枷锁,吃人筵席上的行酒令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说闲话】性灵与礼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ca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