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眼里《道德经》(50)《道德经》第十章赏析
―――牧童对第十章的感知
载营魄抱一,能无(毋)离乎?专(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修)除玄鉴(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毋)以为乎?天门开(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毋)以知乎?
第十章中,六个反问分别解释了道的组成形态认知方法及如何致用
1、内外组合(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说明道是内动外静的内外动静结合表现出的恒常态。
2、内外的区别与互动(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少欲的体现与柔与刚之间关联变化、
3、认识道的方法和心态(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4、道在民在国的运用(爱国治民,能无以为乎),
5、人的认知探究道与道本体的依附关系。(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6、认知探究道的意义(明白四达)和认知探究道的指导思想(能不以知乎)――谦虚好学。
道是什么?怎么认知?如何致用?由何入手?
第十章“大家们”解读是“修身”。牧童认为没错。但牧童认为第十章更偏重于阐述道的形态、构成、及认知方法和心态。以个体(人)的动静内外组成的恒常态认知“道”。这算微观的道么?似也不是。狗或惊或喜或恨或防地看或扑或咬,它的表情心理甚至行为是人给的定义,是人探究总结摸索出来的,不是狗自已汪汪汪汪地与人沟通的结果。主体是人,自然的了,所有的物质的存在是人以人固有的智慧去认识描述探究终以致用的。第十章正是如此,以人为主体,更以人体为道,阐述道无处不在,阐述人也是道的一部分。
事实也是这样,人,做为一“物质”的存在,也是构成自然万物的一分子。目前的事实是人在解读探知(唯物地讲是)主宰这个世界。猪狗东北虎大熊猫估计也在解读它们眼前的世界,可惜它们没文字,领地范围太小,也只能通过尿液或声音或释放特珠气味在它们的群体内交流。我们不能完全解读它们的所谓思想,但通过观察会知道肉是能吃的皮是可以取暖的甚至有些东西是可以帮人治病的。这就须要去认知探索,且这个过程也是道的一种存在方式。
既要明白“大道一统”,又应明白“道道不同”。既要明白“道是动态的”也应理解“道是静态的”。至后来,道无处不在!人本身是会动会思想的物质,人也有人的轨迹,牧童认为人的轨迹就是人道,只是“道”的一组成部分,换言之,脱离不了道的范畴。
营魄抱一能一统乎?抟气致柔能内外有别节欲乎?修除玄览能一步到位探知清明乎?爱国治民能顺时势规制乎?天门开阖能超出道的范畴乎?明白四达须继续探究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