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有滋有味的城中村

作者: 仙谷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00:08 被阅读0次

    时间又穿梭回了10年前,考研备考的那个夏天。

    大学的旁边是一个“城中村”,这个名词对于现在的人们看来是无序、脏乱差的象征,但对于当时读书的我们来说,却是自由的天堂。介于暑期宿舍断水断电,所以我就在这个“城中村”租住了一个多月,也很幸运得以近距离地感受了这里的市井气息与文化。


    城中村

    一体两面来看,如果说这里脏乱差,多一半原因是因为这里既是美食聚集地,又是高校人流聚集地。不夸张地说,这里基本集合了中国各地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早上你可以去吃山东杂粮饼,也可以吃武汉热干面;中午可以喝一口江西瓦罐汤,也可以吃一份广东叉烧饭;晚上可以嗦一口湖南正宗米粉,也可以点个重庆麻辣烫做夜宵。更不消说梅干扣肉饼、桂花糊、烤串、卤味、肠粉等点缀小吃,一天吃遍南北美食,何其幸福。

    人流多的地方岂能少了小商铺,各种“价廉”的小商品琳琅满目,“物”究竟“美”不“美”就不好说了。毕竟价廉,反正买也就是图个乐子,坏了也就坏了,也没人多计较什么。商铺的商品80%面向校园女生群体,以应季“伪货”(不是尾货)为主,从衣服到包包,从首饰到装饰品,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抗拒得了这种诱惑。面向男生的产品也就只剩下电子产品和水果了,基本涵盖了男生最基本的精神文化与物质生活需求。不要问为什么男生物欲这么低,还不是因为大部分省衣节食的开销都去给女朋友买东西了。

    与餐馆、商铺规模能相提并论的,还有宾馆与休闲场所。

    五花八门的宾馆名字成为夜夜不休的霓虹。从蓝天到白云,从小天鹅到金孔雀,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起不出来的。每天晚上人潮汹涌而来,清晨又汹涌而归,宛如规律性的潮起潮落。夏日里户户都开着空调,村里大规模集体停电检修时有发生,屋里一热大家便都走到院外或街上,不管认识不认识随便搭伴唠磕吃点小吃,没有打发不了的时间,只有填不下的肚子。

    休闲场所有四类,琴行、KTV、游戏厅与澡堂。琴行里有着无数怀揣音乐梦想的老师,还有被老师的热情感染而启蒙的学生。那几年网络歌曲风靡时据说也有不少琴行老师凭着几首原创歌曲一下子火起来,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许多学生一下课就喜欢来琴行泡着,一边接受音乐熏陶,一边结识新的琴友。KTV是社团协会学生会大活动结束后的通宵必备选项,仿佛无此狂欢便失去圆满。当然也会有孤独的歌者,一是专业的音乐发烧友,二是情场失意的抒情者。游戏厅里散乱摆了几个大型游戏机设备,主要是些闯关或对打游戏,几个铜板,游戏达人可以玩上一个下午,小白们玩完自己“宝贵”的几分钟,只能艳羡地前来观摩。这里的澡堂颇有些特色,不是那种你很容易脑补的大澡堂的形象,而是如蜂巢般一个又一个小间,男生一侧,女生一侧,男生大声叫嚷女生听得到,女生低声悄悄话男生也听得见。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条最繁华的主干道。那段时间,每天在小窝里学习马哲,学累了,出门便来到街上,两旁的喧嚣繁华皆与我无关,脑中思考的是矛盾的转化与发展,在认知、在中国化、在生活中的种种应用。所以我常把这条主干道亲切地称为我的“哲学家小道”。

    也就是在这里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许多国际知名大学都设在小镇上的原因。没有大都市的浮躁,却也不失集市的热闹;没有现代化带来的物理距离亲近但心理距离疏远之感,却也不像前现代化时期心理距离亲近但物理距离疏远之惑。再加之高校文化人的熏育,市井小市民的感染,这种雅俗兼备的文化的确给人一种最舒适的生活空间,一点点化育着自我人格的形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

    夏日炎炎,每天陪伴我的,还有久石让的《Summer》,每听一遍,闲适清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年夏天,有滋有味的城中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ew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