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与自然工具文正史/野史集锦
黑屋子(162)关于聚居的一些思考

黑屋子(162)关于聚居的一些思考

作者: 山的儿女2 | 来源:发表于2021-12-25 05:35 被阅读0次

    关于聚居的一些思考

    有人说:人是群居动物,但从既有的居住模式来看,现代人,虽然在居住的物理距离上接近了,但从心理层面来讲,反而更孤独了。

    由于物理距离上离得很近的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流,网络电子产品的普及,乘虚而入。于是,一部分人们的生活模式,开启了虚拟化。

    躲进房屋里面成习惯,管它春夏与秋冬。

    这种居住形态,对物理距离上很接近的人们,可以做到视而不见,不交谈,不交流,不理解。而在网络里面,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当然,这些人群的画像里面,也包括小编本人。

    这种居民物理层面的聚居,而心理本质上孤独疏离的居住模式,真的好吗?

    人们居住距离的接近,而心理距离的疏离,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个人觉得其中一个因素,是缺乏安全感。

    以购买商品房的方式,而聚居在一起的人们,如果聚居之前,大家的工作、学习不是一个单位,以往也不存在别的交集,则这些原本陌生的人们,就像物质资源重组一样,商品房等同于开启了新一轮人口的重组。

    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要彼此重新构建交流和信任的机制,还是有难度的。在这片国土上,几千年来,天朝的人们,基本是以血缘性质聚居的方式为主,而现在,大部分人口的居住方式变了:由以往以血缘为底层逻辑的聚居模式,向以商品房为底层逻辑聚居转化。

    顾名思义,商品房就是在交易市场上,必须购房者出资或者单位集资购买,它隐性的含义:就是购房者个人或者单位在房屋购买投入这一块的资金实力。

    再深挖,发现拼的就是住户个人的资金或者所在单位的资源了,这就是新的聚居模式的底层逻辑:一部分人口由以往以血缘为依托聚居,转化为以个人资金或者单位的资源为根基聚居。

    既然聚居的底层逻辑是如此的不同,聚居人口之间的相处模式,就可想而知了。后面的这些画面和数据,也许能够直观明了的说明这个观点。所以,不是人变得冷漠无情了,而是整个居住环境的底层逻辑变了。

    在这种居住环境里,人跟着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里的基本生存需求,不变,才是不正常的。具体现象来看个例。

    ☞具体表相1

    某高端小区,之所以高端当然是物理居住环境好,各种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周到、所处地理位置好、居民素质相对比较高、房价高,核心还是住户有经济实力,或者能够调动资源。

    当然,这类小区,它也是普世的价值观里,成功人士的标配。所以,有些跑市场、业务能力强的人士,他她们开发客户,就锁定这类小区,剩下来就是守株待兔了。

    只要足够有耐心,他们在这里找到目标客户的概率,基本是百分之百。找客户的本质,就是发现用户需求,同时找钱,潜在用户必须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购买力,然后提供所在单位能够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

    这个现象是用来说明:购买房屋者的个人资金、或者房屋购买者个人所在的单位可以调度的资源,在这种聚居模式里,是起着最根基、最核心的作用。所以,那些开拓相关客户的市场人员,才能精准的找到所想找的用户。

    ☞表相2

    这种以商品房为底层逻辑的聚居模式里,除了房屋购买者之间,彼此深交有难度外,外来租户,在这里面临的人际交往,更加困难,不算歧视,但被房东或者这里房屋的业主带有色眼镜来对待,也是常有的事。

    这种以商品房为底层逻辑聚居的模式,居民之间,有些交往的距离,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而有些交往的距离,则是主观人为的因素导致,刻意保持距离,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保持距离,才能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以上,个人所见所思,记录这里,以防备忘。假以时日,验证其推理、判断和分析的正确性。

    争取尽力改善个人能够改善的环节,个人不能够改善的,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只能调整个体去适应,或者大环境还有待大家的思想层面的觉悟、和实践行动一起来改善。

    绿色边框截屏来源于网络

    简书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黑屋子(162)关于聚居的一些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td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