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节来临,意味着踏青的最佳时机到了!清明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同时又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内容除了祭拜先祖,为作古的亲人扫墓之外,另外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踏青。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竞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踏青,礼敬春天的仪式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就是春游了,古时候也叫探春、寻春等。清明适逢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时,春回大地,绿意盎然,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而清明节祭祖活动又是在郊外进行,祭祖扫墓活动一结束,郊外景色正好,气候宜人,踩着如茵青草郊游,正好可以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春光,也可以缓解祭祖扫墓的忧伤。所以两者结合起来是很自然的事! 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
2.
唐代杜甫有诗“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本来是上巳节,一个礼敬春天的节日。据《周礼》记载,西周春秋时代,官方鼓励青年男女来到田间地头的水边,对歌择偶,春会男女,以促使大自然万物生长。《诗经》中很多爱情诗当是这个春天节日盛况的描述和男女对歌歌词的记录。
后来,礼教中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春会男女的习俗逐渐被游春踏青、拂契拔禳仪式取代。踏青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庆祝春天的仪式。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记载孔子和学生坐而论志的事,他的几个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志向,孔子都只是笑了笑,最后孔子问曾点,你的志向如何?
曾点放下正在弹的琴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的内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暮春三月天,穿上春装,约伴五六人,带上几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求雨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夫子感慨说:“我最欣赏曾点的话。”因为曾点最为遵循春天的礼仪习俗。
晋代的上巳节,文人集聚游春,曲水流觞,赋诗吟诗,多少还能看出周代对歌的习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给文人雅集诗歌作序的最好证明。
只有礼敬了春天,春天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才能带来植物的繁茂生长和丰收,人们从心理上也才真正拥有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3.
上巳节距离清明节很近。清明节是春分过后十五天,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唐代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后,清明节变成了一个很盛大隆重的节日,官方还有几天的假日。上巳节踏青游春的内容渐渐转移到清明节!宋时,这种风气已然形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节日的盛况。郊游踏青、放风筝、踢蹴鞠在图中皆有显现。从此,上巳节逐渐冷清不怎么被记起了,但礼敬春天的内容并没有被丢弃。
直到今天,一到清明节,倾城出动,除了慎终追远,祭奠先人,踏青游春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以示对春天的接纳融入!官方也很重视这个传统的节日,放三天假。人们乘假游玩,不亦乐乎。
这个清明,我也和几个同事来到信阳灵山,亲近大自然,礼敬春天,看采茶女采茶。去灵山寺礼佛拜佛!
踏青,礼敬春天的仪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