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4年1月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时长: 5小时
整体评价:情节设计很精巧,寓意不敢苟同,引发的社会问题值得思考
关于内容
内容围绕着最近发生的一起男童被杀案件展开,周围的人都在猜测凶手、警察在追查凶手,特别是主角保奈美为了保护孩子更是接近疯狂。在第五章凶手就向读者们自爆了身份,接下来就是如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继续“替天行道”。
保奈美的孩子会逃过一劫吗?警察会发现真凶吗?这是作者留下的“扣子”。然而全篇读下来,读者就会发现被骗了,原来双主角都是局中人……(只能说这么多了)
关于情节设计
从封面起就充满了暗示,回头看不禁毛骨悚然,其实不用看到解谜的最后一节,就基本上能猜出大概。作者的高明之处都在模糊叙事和诱导性描述上。
比如,真琴是男是女,一会有人夸他帅气,一会有人拿着女生喜欢的信封想他表白,洗澡时妈妈只把东西放在门口不进去、而真琴的朋友又大多是女生。警察一直判断作案手法如此残忍,凶手一定是男性。
比如,保奈美为了保护女儿干掉了秀树,为什么真琴的作案证据会留在现场。
从头到尾,作者都没有说薰是保奈美的孩子,而我们是从何时就认定了他们的关系的呢?
我们被骗了,是被自己骗了。从头到尾我们都以为保奈美要在真琴手下保护好薰,实际上他们要合力对付的是秀树等人。
关于引申的现实问题
1.男女的偏见
从可男可女的名字,到通过固有的行为模式误导读者做出错误的男女预判,作者在这方面不断的挑战和提醒着读者,我们是存在性别偏见的。
另一方面在探案的警员这边,作者也塑造了男女两个老少警官的冲突。性别的玩笑倒过来,抨击男性的“无能”和婚姻的挫败时,不适感是远远强过女性被骚扰的程度的。
对于性别差异,作者通过女警官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些事可以跨越这一差异,有些事不能。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Gender-free。应该接受性别之差,互相取长补短。性别平等是各自发挥优势,不是牺牲对方的利息,制造矛盾。
2.生育上代价的不平等
开篇借保奈美之口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形象”,男主外女主内看似和谐。而在生育的问题上,女人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男人。检查时女性需要忍受几乎晕厥的痛苦,男人却只是在欣赏他面前的画片,他担心的是自己是否会被定义为“无能”。治疗过程中女人需要忍受药物的副作用,危及生命的排斥反应。一次次由希望到失望的打击。不需要经历这些的男人只会轻描淡写的觉得女人麻烦。
倘若出生之前由神掌管,那出生之后就由母亲掌管了。女人之所以成为圣母,某种层面上是因为他们付出的更多,所以愈发珍惜这种情感血缘上的联系。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成果”便不觉得宝贵,这样想便觉得“为母则刚”是一种可怜和无奈了。
3.“坏种”和信息公开
强J是谋杀灵魂,谋杀肉体,谋杀未来。
这句话是“圣母”们伸张正义的理由,在读这本小说的同时,我也在读罗翔老师的《法治的细节》。我深知群体审判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正义。小说最终三名女性相拥等待警察到来的结局,也给了读者开放性的思考。很多人不接受这样的价值观,是很让人欣慰的。但是作者点名的关于强J中女性受到的身心的伤害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书中反复提及了《梅根法案》。这是一部为预防犯罪发生而制定的法规,通过公布有X犯罪前科的危险人物的信息,让整个地区来监视犯罪者。
这涉及到个人隐私保护程度的问题,《法治的细节》中提到过适当的暴露,是为了协助执法者阻止进一步的伤害,但信息的社会化还是需要谨慎处理的。
另外对于男童们的私下处决,涉及到了天生为恶的“坏种”观念,我认为从现实角度上来讲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小恶变成大恶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相对应的处罚。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冷眼旁观,至少他们是“罪不至死的”。
我们反对受害者有罪论,但是作为潜在的受害者和他们的保护者,能够做的却极其有限。预防犯罪免受伤害,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他们能做到的太少了。这些是值得我们在现实社会中需要思考和进步的地方。
感谢看到这里,以上就是我对《圣母》这本书的一些浅见。没有一篇书评可以代替阅读,希望大家阅读原文,分享感受。“千人千面、百书百看”我们下本书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