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复习一下之前的分享。在第一个分享当中,介绍了inbox体系。就好比是厨房。从各处学习的干货和文章就像我们买来的精神的食材,首先应该来到的是inbox厨房里。
第二次分享,介绍了费曼笔记,其实就是对我们购买的厨房里的这食材进行精加工去粗取精,把皮去了,把肉切成小块了,那么以后要用的时候就不需要再那么麻烦去收拾,能够直接应用。但是对这些处理后的食材,应该如何去存放呢?我们应该分门别类的把它放到冰箱里去储存。这样到了要用的时候,直接取出来下锅烹饪。
然而,在现实当中我们的冰箱又是怎么个样子呢?是不是像下面的图片里的那样?非常的杂乱不堪。如果我们冰箱里摆放的都是没有规则的非常杂乱的东西的,这时候我们去冰箱去找东西就困难了,掘地三尺,翻箱倒柜,非常不容易。有的时候,我们灶上的锅都开始冒烟了,但是,却找不到冰箱里的那一颗大葱。
对于食物是这样子,但对于我们大脑的精神食材,我们存放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的图。这几张图是我找到的一些截图,很多人的电脑桌面就是如此的复杂,不堪,一但我们要去找其中的一个文件的时候,非常困难,就好比我们食物的冰箱是一样,非常的杂乱,没有规则。
所以我们都会看到很多人,他们都存在两个共性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只收集不整理
另外一个,不知道如何去建立笔记本体系找不到理想的笔记本分类的方法。
关于只收集不整理,其实是第二次分享解决的内容,如何通过费曼笔记这一个终级的学习方法去充分的去消化吸收这些知识,战胜只囤积干货而不真正学习的信息松鼠病,那么接下来的两个分享,我们就要来解决关于笔记本分类的这个难题
很多人的电脑文件夹和资料在电脑里的堆放情况是非常非常的混乱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电脑当中去新建文件夹或者、印象笔记中去建立笔记本的时候实在是太容易了,比实物的笔记本文件夹容易太多,不需要任何的成本,随心所欲,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想怎么命名就怎么命名,笔记本层级想建几层就建几层
我们建立笔记本完全是看心情随心所欲。今天心情好按照时间的维度,用2018年4月建一个笔记,明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一个电影的笔记后天,按照工作的流程去建一个工作总结的笔记。
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笔记,整理完笔记以后,我们也不知道该放在哪个笔记里。
如果你觉得放在这个笔记本里行,放在另一个笔记本里好像也行,这说明了你的分类有问题,如果什么笔记本放进去都合适,那就说明其实都不是那么合适。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把这个笔记本放在哪个笔记本里去呢?可能你想了几分钟,也没有正确的答案,干脆大腿一拍不整理了。
所有当初的任性,都有以后的代价
如果随性的去收纳大脑的精神食材,那么等到日后要用的时候,就好比大海捞针,苦不堪言了。所以,我要两次分享来帮助你打造一个终身受用的笔记本体系。今天的主题就是关于如何做好笔记本分类的方法论。
首先先来谈谈——分类。
分类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分类就是知识本身。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对笔记本分类,建立一个笔记本体系呢?
其实分类就是我们掌握知识、把握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只有对知识形成理解了以后,我们才能够对它进行分类,才能够物归其位,物放原处。
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才能形成所谓的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分类就是知识本身,知识最重要的就是产生关联。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不是我说的,这是美国的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的,而且,分类的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个观点最早是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说,如果我们想对一个领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识,我们就必须要通过分类的方式。
比如我们想了解水果这个概念,我们要去如何研究它,
首先,水果是一个很宽泛的一个概念,我们很难下手去把握。但是,如果通过分类的方式,按照各种分类的维度呢?可能会把它分成,香蕉,苹果,梨.甚至可以把它分成新鲜的水果,不新鲜的水果。通过这种分类的方式,我们对水果的认识就更加进一步了,方便我们把握这些知识。
然而,不同的分类维度,它决定了所产生之时的一个效果。
如果,我们是采用"界门纲目科属种"这种生物学中科学的分类方法,上百万的生物,都能够把它放到相应的位置上面去,不重复也不会遗漏,能够非常精准地把握现实,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
分类——认识世界,把握知识的一种方式。
分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在我弟弟1岁以后才深刻认识到的,我弟弟一岁多的时候,词汇量只有3个。分别是爸爸妈妈和娃娃。但是?那个时候,他能够用这三个词去理解他周围的世界。家里的墙上给他贴了一张全球动物地图,看到墙上大的,笨的,黑的,他就会说是爸爸。小巧的,白的,比较母性化的,他就会说是妈妈,最小的,最可爱的,最萌的,他就会说是娃娃。
一个完全无知的一个孩子,他通过分类的方式,自己熟悉的分类的维度,去认识他周遭的世界,去理解这个社会,去形成自己的知识。
分类,在于对本质的把握
虽然孩子没有受过很多的教育和灌输很多的知识,但一岁多的娃娃,在楼下玩的时候,他看到各种各样的狗,有特别小的品种,比如像约克夏只有茶杯那么大,也有阿拉斯加或者金毛这种大型犬,甚至比他人还高。
这些狗经过人类的上千年培育,外形差别大,但是这个孩子都知道这东西就叫做狗,是同一种东西,它会发出同样的声音,所以会指着他们说是小狗狗,尽管他们的外貌长的非常不一样。
生活其实就是学习本身,从生活中孩子这些小事,发现分类其实就是我们对本质的把握。分类就是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背后的本质,形成自己知识的一个过程。
所以在印象笔记里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分门别类而已,而是通过笔记本的分类,我们能更好的做好人生的复盘,能够有效的去梳理过去所学的所积累的知识,为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分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人对笔记本分类的方法是非常不同的,有非常多的方法。到底怎么样的分类才算是一个好的分类呢?或者说好的分类是符合怎样的一个原则呢?
首先要说的是:好的分类不是看笔记本的数量。不是笔记本的数量多了,就一定好或者笔记本的数量少了,就一定不好,而是说一定要遵循的原则,
这个原则叫做外脑内化。
印象笔记就是我们的一个外脑,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有哪些笔记本,就像你知道你大脑里有哪些知识一样,这样才能对快速的处理,也只有这样外脑里的笔记本分类也才是合格的。
简单说就是,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建立笔记本体系的思路是什么?另外清晰的知道自己有哪些笔记本,而这一切都和笔记本的数量多少没有关系。
打个比方,在外脑——印象笔记里,对信息收纳的一个理念就是:要物归其类,物放有序,简洁有序。顺手就能拿起来,拿起来就能用,所以说,无论是对厨房卫生间的收纳,还是对我们外贸里信息的收纳,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所以,遵循外脑内化的原则,笔记本体系要非常的简洁,
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inbox笔记本体系,这在第一次分享中,详细讲述过了。
第二部分,就是我们的主体知识库,这里我用唯一的维度进行分类——分成工作,学习、生活、兴趣爱好 。着4大类笔记本组,后面我们会详细解释。
第三部分,就是存档笔记。
我说过——人生就是信息流,知识一直是在流动的,但是当我们的人生经历进行一个翻篇的时候,比如说转行了,不再做之前的工作了。那么之前的学习的学习内容和做项目时的客户资料、工作笔记,就把它归档。归档到归档笔记本里。
所以用了这样简洁的一个笔记本体系之后,就能充分的管理印象笔记当中一万多条笔记、几百个笔记本。
所以具体的流程,就是当建立inbox笔记本体系之后,每周清空这个inbox笔记本里面的内容,做费曼笔记,把费曼笔记做好了,就要把它移动到主体知识库里,这样,知识就像水一样不断的流动起来。
所以,一个简洁的内化的随手可用的主体知识库分类至关重要。
下面来谈谈主体知识和如何进行分类
做到八个字就可以了。唯一维度粗放分类。
为什么分类的维度要强调是唯一?因为大家在分类的问题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分类的维度非常的混乱,一会按照时间的维度进行分类,一会按照工作流程去分类,大部分都是同时使用好几个维度进行笔记。本地分类,这造成了很大的混乱,今天按照时间去分类,建立一个2019年1月的笔记本,明天按照兴趣爱好,建立一个电影的笔记本,后天按照工作流程去建立一个工作总结的笔记呢?
所以,多个维度的引入导致了笔记本分类非常混乱,导致使用的时候,笔记放在哪个笔记本里?感觉放在哪个笔记本里面都合适,按照时间放似乎合适,按照兴趣放可能也行,按照工作流程放好像也可以,哪个看起来都合适,实际上,哪一种分类方法其实都不合适。
分类这个事情一定要强调贯穿着的是:唯一维度
这样才能实现所谓的MECE原则。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咨询圈子里面经常要用到的,就【不重复,不遗漏】这考验的是我们是否能够清晰思考的一个基本功。按照唯一的维度进行分类,做到MECE也就是: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分类才是有效的。
什么是不重复不遗漏?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继续跟大家来谈一谈。
如同据亚里士多德通过研究水果的分类,来证明水果分类的重要性一样,你会发现分类的维度比分类的结果更加的重要。
还是拿水果做例子,如果我们要用统一的维度就是通过【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方式进行分类,会发现,任何的水果都能放到准确的地方,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但是,如果不按这种方式进行分类,按照产地分类,水果可以把它分成:国产的、进口的。按照时令进行划分:当季的、大棚的。按照喜好的维度去划分,喜欢的、不喜欢的按照新鲜不新鲜来划分等等,
如果是这样多种维度的话,非常的混乱,你如果拿到一个苹果,到底要把它放在哪个分类里面?放到哪个笔记本里面呢?好像好几个都合适,是不是当季的,自己喜不喜欢的,新鲜不新鲜的,好像都可以放置,
这说明。你的分类维度有问题了。
分类维度如果很多,而且很乱的话,必然会导致不能做到MECE的原则,
也就是说,分类完之后,有些信息会重复或者会遗漏,这为我们日后的使用埋下了隐患。
我们应该如何对主体知识库的笔记本进行分类呢?
我们应该选取怎么样的维度呢?
我把我的主体知识化按照性质的维度分成了:工作学习、生活、兴趣爱好。之所以这么划分,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信息流,对自己的生命信息流进行梳理以后,我发现这四大部分按照性质这个维度来划分非常适合我。
举一个例子——维基百科是一个对全人类知识进行一个收集加工和整理,建立一个人类的知识库的知识管理工厂,它同样也是用性质分类的维度进行分类。
它基于知识的学科和性质,把全人类的知识整理成了一个体量,虽然非常大,但是却非常简洁高效。
它通过按照学科、性质这个唯一维度分类,维基百科hold住了全人类的知识。
所以,我相信,如果我们按照性质对笔记本进行简单的分类,分成工作,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的话,建立一个简单而高效的笔记本体系,更能hold住我们个人的知识和信息。
除了按照维基百科这样唯一的分类维度对我们主体知识库的笔记本进行分类外,我还引用了inbox笔记本体系和归档笔记本。其实这就是在知识管理系统当中引进了时间管理领域的GTD的一个流程。
因为人生是信息流,而流信息流是不断流动的,但是信息是有先来后到的,所有刚收集来的信息把它放在inbox笔记本里,然后每周一清空,用费曼笔记加工整理,把它转移到主体知识库里面就好了。
如果你转行了或者之前的工作项目已经完成了,暂时不会去用它的时候,这时候就没必要把它放在主体知识库里,那样会让你笔记本显得特别臃肿和混乱,更没必要把这样的笔记本给删除了,只要把它存档,转移到归档笔记里
因为他存放在那边并不会增加你很多的重量,万一以后要用到的时候,你还能很快地把它调取出来。
印象笔记其实特别像我们食物的书房,只不过他是在我们电脑和手机里的书房。在这个书房里面有书架,这个书架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笔记本体系。好比inbox,只是我们一个临时存放文件的中转站,而工作台是你的书桌。这个书桌上面放着的应该是你当前正在进行的几个项目所学习的主要的内容。
所以笔记本体系是简洁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每一天和每一个月里,正在做的项目一般也就一两个两三个了。所以,把当前要专注的项目,从笔记本的体系里面移出来放到工作台上,这样,每天要调用这些资料就不需要带到笔记本体系去找,也就是不需要在书架上去找,在书桌上随时都能找到,等把这个项目完以后。把这个工作台上的笔记重新放回到主体知识库里去。所以利用工作台这个设置给笔记本体系也引进了轻重缓急的思想。
简单总结一下笔记本体系分类这个逻辑
把它分成三部分
一个是inbox体系,
一个是主体知识库
另外一个是归档的笔记本
我们主体知识或者笔记本
分成了四大类分别是工作、学习、生活、兴趣爱好。
这样呢,就能hold住我们100多个笔记本和上万条的笔记。
所以,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达到外脑内化的标准,这就是我建立笔记本体系重要的内在原则。
笔记本体系具体是怎么去操作怎么去搭建
其实非常简单。
第一步,就是用XMind画一张思维导图,或者用一些online软件去整理一下组织一下。
系统的梳理一下自己的关注点是什么?平时大脑所处理的信息有哪些?时间花在了哪里?所以,在思维导图里,对笔记本体系有个总体的一个规划,做完这样思维导图后,心里就有谱有数,知道自己要建立哪些笔记本
第二步,在印象笔记里面建立相应的笔记本和笔记本组。
最后一步,迭代。笔记本体系其实不存在完美的状态,要根据当下的需求的不断的调整。
迭代笔记本体系不要希望一劳永逸,追求所谓的完美主义,
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新的问题,碰到新的问题,我们只要在具体哦解决问题中不断迭代,这样笔记本就能不断的变得完美
所以第一步的思维导图或者可以叫做大纲,一定要保留,做好版本控制,千万不要靠脑袋来记,靠着脑袋去迭代这样不可靠,努力不可积累。
历史欠债
当我们用这种新方式去建立笔记本体系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历史欠债怎么办,我们过去可能已经积累的成千上万的笔迹,而这些笔迹可能是只收藏并没有去做一些笔记,那这些笔记我们该如何去办呢?
是把它放在inbox里面?还是把它放主体知识库里面?还是删除?我们该如何去处理?
非常简单,
首先在inbox笔记本体系里面建立一个新的笔记本,名字可以叫历史欠债,这时候我们会一股脑把之前所有收藏了却没有做费曼笔记的这些老笔记、老干货全部把它放到历史欠债这个笔记本里。这样我们就可以放下历史的包袱,轻装上阵,
之后,可以从头开始重启你的知识管理之旅,可以按照课程方式,建立笔记本体系,收藏的笔记,随时做笔记,做一个清空,放到主体知识库里面。
最后,对于那些在历史欠债笔记本里面那些老的笔记,我们可以按揭还债,每个月每一天,逐步的去还。每天养成一个习惯,在这个历史欠债里做一个或两个的背笔记,时间长了,即使你有1000篇笔记,也可以慢慢的处理完。用不了一个月,你可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笔记本常见的问题
体系只有三层,而不是无限层级的。
很多人觉得印象笔记的笔记本体系只有三层这不行,喜欢无限制的去建立笔记本的体系,而不是只有三层。但是我要说:三层的笔记本体系的设计会更好,为什么?
首先第一点,我们笔记本的层级是越多越好吗?多整理起来就更有效、更加清晰吗?
看看你的电脑文件,电脑文件夹其实就是体系,可以无限层级的嵌套,c、d、e、f盘都可以放文件,文件夹也可以套文件夹,无限的层级。可以套到十八层去。但是在实际上它提高了我们的效率了吗?
可能并没有。甚至会引发混乱。命名的规则混乱,文件版本的混乱,分类维度的混乱。结果导致了同名的文件夹可能有好几个。另外,在整理笔记和理解笔记经历上要做一个合适的度,在我印象笔记几年的时间里,我发现三级的笔记本层级是一个比较克制有效的一个设计,它会形成表格,简洁、非常强大,是一辈子够用的一个笔记本体系。张小龙也说过,他设计微信的产品哲学就是克制。
服务于学习和知识管理需求的这个产品,其实更需要克制。
笔记本分类上大家常见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之前讲过的完美主义。
我们总想在第一步的时候,也就在思维导图去梳理自己的笔记本体系的时候,会想的事无巨细,希望把所有的情况都梳理清楚,再开始第二步去建立笔记本。
其实这是不对的,你想太多是没有用的,完美主义就是一种拖延症,
关键是思路清晰,胆大心细,靠行动带来结果,靠结果带来反馈,再根据反馈进行进一步的迭代,边学边做。
用思维导图,我们整理出个大概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动手建立这个笔记本体系,在建立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在以后的过程当中,我们遇到新问题,这时候迭代、改进同样来得及。
所以说完美,它不是一个终点。应该是一个通过迭代、不断来曲靖的过程。
第二个易犯的问题——过于细致。
还记得笔记本分类的原则吗?
第一:唯一为主,
第二个,粗放分类。
笔记本的调取应该要结合简单的、比较粗放的笔记本分类的一个体系,再加上google这样的一个搜索。
所以太细的分类,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会把我们的笔记本体系变得非常的繁杂,而粗放的分类再加上强大的搜索功能,就为我们高效的调取信息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我们一定要在思维导图里同步的进行迭代。
我们之前讲过,在笔记本体系建立的第一步——用思维导图要进行大概的一个梳理,
这个梳理是为了把控全局方便,我们做好笔记本体系的版本控制。
如果一开始没有这样的思维导图或者偷懒不想去建这个思维导图直接就去建立inbox。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时间久了,以后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分类的,无法直观的看到每个分类底下又有怎么样的一个子类,你要去看的时候每次都把印象笔记的笔记本体系一层层的点开,太低效了,
所以每次对笔记本体系进行改进的时候,都要在思维导图里面首先进行了迭代,然后,再去建我们的笔记本。这样会方便许多,进一步的日后迭代。
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光知道没有用,关键要做到!
学会钓鱼永远比给你一条让你当下吃饱不饿的鱼更加重要。而我希望在今后的知识学习、个人成长,打造学习的方讨论等等的路上能够和大家一同前行,我希望得到并不是一盆今天吃了就不饿,但是明天还会饿的红烧鱼。我希望学会钓鱼,并且和更多人一起实践捕鱼的方法,用切实的个人成长来抵御这种的焦虑。
学习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从信息的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到内化输出的完整的一个学习流程。是非常漫长的。但它就像做饭的过程。只不过现在所处理的都是知识的食材而已。所以在今后,我会用最容易的理解的方法和语言,和大家分享学习背后的方法论,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方法论,我分享地不仅仅只是方法,还有切身的运用,例如考试、演讲、写作、读书等等。对于学习来说,我们需要的其实并不只是一些小技巧小经验甚至是套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精巧的系统,一个虽然见效慢,但是能一劳永逸,真正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学习系统。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想和我一起精进的朋友,我们一同前行,输出倒逼输入,相互督促,鼓励,一起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