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这是《旧约全书》之《传道书》第三章中的一段。
《传道书》的作者自称为:“在耶路撒冷作王、 大卫的儿子”(即所罗门),讨论生命的意义及 最佳生活方式。他宣称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内在的 hevel,即“虚空”、“无用”、“捕风”,无论智慧愚 拙,人固有一死。传道人明确表示智慧是有助于 过好尘世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人应该享受每日 简单的快乐,如吃喝劳作。
小说家托马斯·伍尔夫写道:
“在我所有看到或学 到的就人生在世之言,这本书最为高尚、聪慧、 有力 ——它也是诗赋、文采和真理中最高的花朵。我不是要做出文学创作教条性评判,但我不得不说《传道书》是我所知最佳的单本,其中的智慧恒久流传。”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一本书。
分成两个部分: 一、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读一本书 二、 世界的存在是为了被写成一本书前几天我刚刚结束了内蒙之行,专程与@宋思翰 等同学到了伊泰集团准东铁路西营子发运站,见了一位叫刘晨的同学。
是我春天去内蒙时,听说的一个特别能读书的小伙子刘晨。可惜,当时他调到了西营子发运站,我们未能谋面。这次,在我的提议下,我们摄制组特意去了西营子。
他曾经用 4个月看完了《资治通鉴》,又用半年读完 了资本论。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我看到了他最 近又啃的一些大部头。刘晨读书有个特点,他是 为了减压去读书,压力越大,越读大部头。
大学期间,他每个月给自己 50块钱专款用于买书,工作后,这笔专款提高到每个月 100元。
工作一年后,2013年的 9月,刘晨的同事老邢 劝他:“趁着现在不忙,赶紧考个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的绝大部分专业都有工作年限要求,一般得工作满 3年才能报考,而此时他工作刚满 1年。但是他发现一个漏洞,计算机技术这个专 业没有工作年限要求,于是选择了这个专业。
他几乎与世隔绝地准备了 3个月,终于过了初 试,那 3个月时间他一直在读《圣经》,每天 10页。
考上研究生之后,需要论文答辩。他说:
写论文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需要找本厚点 的书稀释我的痛苦,需要一本有意思的书转移我 的痛苦。正如考研时拿一本《圣经》陪读一样, 写论文时我选择了四本厚厚的《资治通鉴》。每 本差不多 900页,一天 30页,9月-12月,正 好一个月一本,读完我论文答辩也该结束了。
他选的课题是企业物资管理。而《资治通鉴》记 载的战争多次强调了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如刘邦 说萧何的本事就是能够“不绝粮道”,官渡之战中 曹操以少胜多也是因为听取了许攸“烧其辎重”的 妙计。商场如战场,文史不分家,本来当作“零 食”的《资治通鉴》竟然发挥了“主食”的作用,对 于论文的充实与提升起到了意外的效果。答辩时,一个老师笑着说“果然是文科生写的文章”。
刘晨和伊泰集团内一些爱书人,成立了一个头脑风暴读书会。每次举办举办时,都会彻夜长谈,内容涉及管理、文学、历史、心理学、财经等多个方面,我们倡导跨界学习、迭代更新。
正好伊泰集团特别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实施“育 鹰计划”。专门培养 80-90后预备干部。刘晨的 勤奋和能干进入了管理层的视野。
今年春天开始,他开始读《资本论》,第一部还没读完,他被调到了西营子发运站。这是伊泰集团最早的发运站,设备技术还相当原始。我和青年编导宋思翰同学,一起去了这个发运站。刘晨已经被提拔为这里的办公室主任。仁者爱山,智 者乐水,刘晨最爱这里的煤堆。我们去看他的时 候,他已经读完了《资本论》全三卷。
再讲一个故事。老作家聂绀弩,写过一篇《怀监狱》。
文章一开篇写到:
我常常怀念监狱,也常常对人谈监狱。
“监狱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这句话谁都 知道。没有进过监狱的人,凭自己的想象,不是 超过监狱所实有的不仁慈,就是不及它实有的。 这很自然,因为本来是想象。
什么都不可以绝对化,一绝对化就会变为形而上学。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监狱在不仁慈中有它的仁慈的东西,有很仁慈的东西。我将只谈这方面。
他怀念监狱的原因是:监狱是学习圣地。他写到:
有一个小郑,在临汾山西第三监狱, 不过中学 程度, 他看见我读《资本论》,问:“好懂吗?” 我说: “有耐心就好懂。”“怎么叫有耐心呢?”我 说:“以为一看就懂,看一遍就懂,它是不好懂 的。如果一遍不懂,再看一遍,再不懂,看三 遍,看一卷嫌多,看一篇(第一卷共七篇),先 看一篇,把一篇弄懂了,再看其他各篇就好懂 些。无论什么书,要稍微得到一点理解,都不是 看一遍就够。瞧!”我把《资本论》第一卷给他 看:一共七篇,每篇尾上都用红铅笔注着:年月 日时至此第几遍,那时的注是第十遍。这注是给 自己看的,也是给别人看的,告诉他,我是怎样 读这书的。小郑说: “既然一遍看不懂,有什么 兴趣看二遍呢?”‘所以说要有耐心。读第一遍不 懂,不是说一句也看不懂。总会懂一些,不过和 不懂得部分不成比例。二遍也不会全懂,不过要 比第一遍懂得多一些,三遍懂得更多一些,这样 做,总有一天,懂得的部分会多过不懂的部分,以至于全懂。我看了十遍《第一卷》大概将近于 全懂了,但离通,还远哩,更不用说精通了。一 遍比一遍懂得多,也一遍比一遍兴趣大,怎么没 有兴趣呢?”小郑说:“照你这样说,一辈子看书 好了,还有什么工夫作别的事呢?”我说:“第 一,我说的我的经验,别人不一定适用。我是个 学生,中学门坎未垮过。数理化一窍不通,政治 经济学毫无基础,读这书的时候已经 70岁了, 脑子一点也不灵活,所以......至于别人,比如说 你,可能比我强。第二,假定马列主义是一百 部,并不要每一部都要下这种功夫;对某几部真 下了功夫,再读其他的书就容易了,一通百通, 触类旁通,那是另一番境界。”这小郑,这只进 过中学的 30来岁的年轻人,听了我的话,就把 第一卷借去了。我留心观察,他真在看,不多几 天,看了大半本。我问他:“懂么?”他说:“好懂 极了。说得浅,解释多,似乎惟恐你不懂。”我 说:“这就对了,本来是写给工人读的。”
如果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圣经》是禁书,《资本论》是让读的。如果进了国民党的监狱,《资本论》是禁书,《圣经》大抵也是让读了。
可是,有没有这样一个世界,书完全被禁止,拥有和阅读书都是非法的,都会惹来大祸呢?有,在美国。
美国作家雷·布莱伯利所著的反乌托邦小说《华氏 451度》(英语:Fahrenheit451),就描写了 这样的社会。故事叙述了一个压制自由的近未来世界,禁止人 们阅读、拥有书籍,所谓的消防员的工作不是灭 火,而是焚书。文中的主人公,盖·蒙塔格,就是 一名负责焚书的消防员。华氏 451度(摄氏 233 度)是书的燃点。
盖-蒙塔格是一个结了婚的消防员,他的人物不 是救火,而是接到报警后,就去烧书。有一次,一个去烧一个老太太书,老太太宁愿跟书一起燃烧,也不放弃自己的书。他感到很意外,就私藏了几本书。这时,他搬来一位新邻居,妙龄女孩麦克蕾。麦克蕾兰思想自由,她天马行空的性格让他质疑自己的世界观。原来,麦
克蕾一家是偷偷读书的。
这时美国社会禁书的原因是:书籍已经失去价值,在新时代里,人们使用更先进的媒体、运动,适应更快节奏的生活。书籍要被无情地删减,以适应人们日益短暂的注意力,抗议的不过是少数人,他们要保护书籍中过时的东西。政府为了大多数人大利益,才聘用消防员来焚书。
蒙塔格带着从老妪家中偷出来的《圣经》,去找一位英文教授,对方悄悄给他一个耳机,可以帮他解惑。
消防局接到举报,蒙塔格家里私藏书籍。事实上,是蒙塔格的妻子举报的。蒙塔格遵命出征,用喷火器指向了自己的家。不巧,队长发现了蒙塔格的耳机,准备逮捕费伯。蒙塔格手持喷火器阻止队长,在后者嘲讽下将其烧死,并打晕了同事。在蒙塔格逃跑时,消防站的机器猎犬攻击他,在他腿上注射镇定剂。蒙塔格用喷火器打退了机器猎犬,成功逃走。
蒙塔格逃亡来到乡下,遇到流亡者们。这才发现,这些流亡者都在把书的内容口口相传。最后,核弹在爆炸,而一个老年流亡者,躺卧在防空洞的病榻上,正在向一个孩子口述一本书。你们猜是哪一本?
是《传道书》。
让我们来再换一个译本,温习一遍《传道书》第三章的开头。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根除有时;
杀有时,医有时;
拆毁有时,修筑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悼有时,舞蹈有时;
掷石有时,堆石有时;
拥抱有时,松手有时;
寻觅有时,遗失有时;
看守有时,丢弃有时;
撕有时,缝有时;
沉默有时,言说有时;
爱有时,恨有时;
战争有时,和平有时。
(《传道书》3:2-8冯象译)
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被写成一本书。
安贝托·艾柯与人合作写了一本书,《别想摆脱 书》。书中提出一个观点。面对灭族之灾,什么样的民族最可怜。
对于入侵者而言,一个没有文字书写的民族就是一个永远被诅咒的民族。我有时会想,纳粹们在焚烧犹太人的书时脑子都在想些什么。他们会以为自己能把这些书全部销毁吗?这种行为除了是犯罪,岂非也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是一种象征性的程序。
匈奴曾经是历史上最强悍的民族之一,但是他们只是因为被记录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才存在过。后来匈奴西迁之后,在历史上有两百多年是不知所踪的。一旦华夏不再与他们征战,他们就在史书上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又没留
下记载。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安贝托 ̇艾可说传统书籍还会 继续存在,“纸质书将死亡的危言耸听毫无任何 理性的基础。如果鲁宾逊在一荒岛上想看某一本 电子书,三个小时后电池没电时,他只剩下一个 电子书的阅读器而已。
藏书的意义不在于藏珍本,甚至不在于马上读它们。艾柯说:
藏书就类似于酒窖。没必要把里面的葡萄酒全喝了。
或者说,藏书就是女士们衣柜里的衣服, 没必要一次都穿上吧。
我从 2002年开始写第一篇博客,中间写写停 停,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写长文章的努力。我深 知,在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博客是我在数字世 界真正的资产。通过写博,可以积攒素材,锻炼 笔耕,造血养气,对抗遗忘,更重要的是,可以 聚集同道,克服孤独。博客是世上的盐,黑暗中 的光,虽然细小微弱,但关键时刻,也许会爆发 出千钧之力,迸发出万丈光华。
但是,现在我想是写一本书的时候了。书可以改变世界。文章力道还不够。书不在于厚薄,只要能够独立印行,它就是一本书。
1517年 10月 31日,一个叫马丁·路德的人,把 一份辩论提纲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 猛烈抨击了教皇发放赎罪券敛财的行为,史称 《九十五条论纲》,后世认为认为是宗教改革运 动的开始。
1776年 7月 4日托玛斯·杰斐逊负责起草的《独 立宣言》划破了人类历史黑茫茫的夜空,向苍穹 宣布:“我们以下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 平等,并且从造物主那里获得了生命、自由和追 求幸福的权利。”
1846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大卫·亨利·梭罗走在路 上准备取回修补的皮鞋,遇到了警察要他补交三 年的人头税,梭罗因为反对美墨战争而拒绝缴 税,从而坐了一夜的牢(直到他姨妈赶来把稅给 他缴上)。梭罗心意难平,写下了一篇短短的论 文《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此篇一出,一纸风行,对全球各地的非暴力运动影响深远。
还有,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马克思 执笔的《共产党宣言》,那斩钉截铁、仿佛真理 在握的句子,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福兮祸兮, 至今说法莫衷一是。
如今似乎再无一本书可以改变世界,但是那只是表象。改变早已发生,到处都是静悄悄的革命。不要小瞧一把吉他,到了歌者手里,这乐器消灭法西斯。不要小瞧一台电脑,到了合适的人手里,它足以抵挡千军万马,酒池肉林,金山银山。黑暗之所以看上去强大,是因为它们结为一体,连成一片,光明之所以看上去微弱,是因为它们星星点点,孤立无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恶已经不可抵挡。春天来了,人们愁眉苦脸,在龌龊的牢房里被折磨或者折磨别人。但是善念的种子也可以突破坚硬,在人们心里窜出绿色的火苗。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作家,卖文为生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但是人人都应当学会写作,因为死亡终有一天会到来,而表达将在那时画一个句号,濒临死亡造就我们的表达。如果现在不写,等待何时呢?难道等待病榻旁站满医生,坟茔上长满青草?
但是你知道吗?你完全可写一本书。
怎样才能写一本书?
美国科幻三巨头之一的罗伯特-海莱因给出了五 个原则。
- 法则 1,必须动笔;
- 法则 2,开了头,就得写完;
- 法则 3,控制改稿的冲动,除非编辑发话;
- 法则 4,必须把稿子推向市场;
- 法则 5,不停地投寄,直到卖掉。
每一条都不需要解释。也许你要问,如何才能开始动笔?
写一本书的意思,不一定是小说,可以是非虚构作品,可以是剧本,可以是散文集,甚至可以是单行本小册子。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就先从写生开始吧。如
何用文字写生,可以参考老舍的做法。老舍常年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们。
网友评论
美国科幻三巨头之一的罗伯特-海莱因给出了五 个原则。
法则 1,必须动笔;
法则 2,开了头,就得写完;
法则 3,控制改稿的冲动,除非编辑发话;
法则 4,必须把稿子推向市场;
法则 5,不停地投寄,直到卖掉。
嗯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