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过一句名言:“死而不亡者寿。”就经验而言,物理世界的生物,无论是人类,还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死了就死了,没了。老子为什么说死了却能不亡呢?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全文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别人是小聪明,能了解自己才是大聪明;能战胜别人说明自己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能算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有志向;不失其根本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不消亡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a5a6d45de599b924.png)
01 自知者明
孔子曾说:“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的是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自己,那是别人眼瞎。如果不了解别人,那是自己眼瞎。
了解了别人,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与他交往。
孔子借伞的故事广为流传。下雨了,孔子恰好路过子夏家,子路说:“我去子夏家借把伞吧。”孔子说:“不要去,子夏惜财,你是借不出来的。”子路说:“难道老师借把伞,他都不肯吗?”孔子说:“咱们不能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
孔子了解子夏,所以不做令双方尴尬的事。
了解自己也许更重要。贾岛有一句诗:“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盲人之所以骑一匹瞎马,是因为他自己看不见。不了解自己的后果,就如这个盲人,不知道骑的是什么马,也不知道自己面临怎样的处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09518a5622d0c3d3.png)
02 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长坂坡之战,曹营五十二员名将,打不过赵云一个,赵云是真的强。但更强的是赵云内心的强大,如果心中无忠贞之念,无视死如归的勇气,恐怕很难经得住千军万马的考验。王阳明说:“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破除心中的贪欲、嗔怒、愚痴,比单枪匹马,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更难。
知足者才是真正的富有,如果不知足,富如马云也觉得贫穷,毕竟不能买来天上的月亮。人有习性,好逸恶劳是习性,安于现状是习性,任性使气是习性。人需要振作精神,勉强自己,克制习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说,老子主张虚心守静,不与世俗争胜,还勉强自己什么呀,躺平就好。佛教认为四大皆空,主张出世,够消极了吧,但梁启超先生高度称赞佛教徒追求佛法的精神,曰:“勇猛精进不退转。”
求道也如是。老子说:“上士闻道,躬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假如全世界的人嘲笑你,你都不为所动,依然精进修行,这样才叫有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是老子面对人生的态度。廖廖数语,看似波澜不惊,却静默中有雷鸣,安定中有潮涌,内外一体,动静一如,境界不可谓不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54c3ce9b0acbbe2e.png)
03 求名当求万世名
但最后这一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争论就多了。
“不失其所”指何处?从老子一贯的思想来看,当然指道,道是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生的根本,人生在世,出出入入,不离其根本,也就是不离道,自然能够长久。否则,“不道早己。”不以道指导人生,违道而行,恐怕会早早完蛋。
这一句很有劝世的意味,分歧应该不大。争论的主要是后面这一句“死而不亡者寿。”
儒家认为,圣人应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如果有人做到了,为国家民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就会受到民众的怀念,即使他们的生命逝去千年万年,依然会世世代代活在人民的心中。“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啊。
这样的圣人和伟人,他们为人民做牛做马,他们的精神照亮未来,会永远受到人民的怀念。
这样的解读,“亡”就是“忘”了。人虽亡,名不亡,精神不亡。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e6c7850a11fb9741.png)
04 信道者不亡
这样的解读我觉得非常的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但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一生的行迹语焉不详。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记载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子,孔子自十七岁之后,一生的行迹非常的清楚。《史记》中对孔子的离世也有详细的记载,但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不知所终。要不是关令尹喜勉强老子著书,《道德经》这五千言估计都传不下。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是否有其事不好说,但这个传说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深信不疑,是因为这个传说很符合道家的性格,道家并不求千年万年之后的名声。李白有诗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非常形象的概括了道家的特色。
追求死后在庙里有个位置,千年万年受人祭祀,逢年过节有冷猪头肉吃,可能真不是道家的追求。如果把“死而不亡者寿”理解为死了之后被后人纪念,精神不朽,可能更符合儒家的价值观。
那么,怎么理解道家的“死而不亡者寿”呢?实际上答案就在前面这一句—“不失其所者久”,这个“所”指道,不失道就能长久;“死而不亡者寿”,能与道相合,就能死而不亡。这是宗教上的一种密契主义。
有宗教信仰的人常说一句话,“信我主者得永生。”意思是说,只要你信,你的精神就与上帝连接在一起,虽然你的躯壳会消失,但你的灵魂会随上帝而永生。
道家虽然不是宗教,但有这样的宗教向度。道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存在,而人是相对的、有限的、短暂的生物。只有把个人的精神与那个永恒之物相联结,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我皆忘,生死一如,既不悦生,亦不恶死,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