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市。改革开放前,上海人牛的了不得,上海女人对外地人更是看不起,张嘴就是:“港波佬勿相亲(不与江北人作朋友?或者是不和外地人结婚?)、乡哦宁(乡下人)。
当时,上海的大小商店都是国营的,女店员站在栏柜里面接待顾客。外地出差人员好不容易来趟大上海一般都要给家人、同事买点时髦的衣服。舍脸跟上海朋友要点布票,去大商场还得遭售货员的白眼。你一张嘴说同志对方就知道你不是上海人,结果就是叫了七八声“同志”对方也不理你,直到柜台前没人了她才会问:“侬要啥子?”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或多或少都会沾点红卫兵脾气:说话声大,动作粗野。上海姑娘则不然,她们不但讲究穿着打扮,还能做到吃不出声脚步轻轻,每时每刻都保持着上海女人特有的矜持和优雅。
上海小面馆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叫生煎馒头,名叫馒头,其实是一种带肉馅的小包子。为啥叫馒头?因为它表面没有包子褶,形状像馒头的原故。这种小包子里面的肉馅跟北方的肉馅也大不相同,它里面有汤。再有就是这种小包子不是用笼屉蒸熟的,而是在平底生铁锅中加入少量水和油然后盖盖煎熟的。因此每个小馒头的底部都带有一层油焦茄。
刚出锅的生煎馒头非常热,上海姑娘是这样吃:先用嘴吹吹,试试温度再用筷子在馒头上扎个小孔,然后用嘴唇贴着小洞一点一点地嘬,直到吸不出汤来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掉,她们喜欢享受吃的过程。
第一次出差来上海的外地人,不知生煎馒头的厉害,吃饭着急,上来就咬,结果不是把嘴烫了就是油汤溅出来污了衣袖。这时,临桌的上海女人就会摇头偷笑,小声地和男友说:“喂,侬睽睽,港督....”
文革时上海女人的吃相
除了生煎馒头,上海另一种常见的面食就是面条了。当时,街头面馆里卖的最多的是三两粮票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阳春面就是没有炸酱也没有肉卤,泡在只有少许酱油的热汤里的面条。
只有在周末周日两毛一碗的大肉面、大排面生意才兴旺。所谓大肉面、大排面就是在阳春面上加一块五花红烧肉或是一大片带骨的里脊肉。吃这两样面的顾客多半是处朋友的年轻人,那情形几乎是千篇一律:进门时男在前女在后,姑娘的手里拿个精致的小包在空座上坐下来静静地等候,小伙子不但要到售票处交钱买单还要将面端到女友面前。
刚出锅的面太烫,一般俩人都要轻声地交流几句,如果男的话多且头伸向女方不用说姑娘一定是生得漂亮。反之一定是小伙子长相帅气。
上海姑娘吃面条更精彩:不是夾起来直接吃而是将两根面条在大肉上绕大半圈,然后再将面递进嘴里,如此这般在肉上勒过的面条就掛上了肉香。一次吃一根不过瘾,三根四根又觉得奢侈,所以一次只夾两根。面条在肉块上慢慢地滑过,肉上就留下二道浅浅的凹槽。面一点点地减少,肉在碗里不停地翻滚。面没了,肉也只剩下肉皮和一点点瘦肉,最后将残肉放到嘴里细细地咀嚼,这时齿、舌、腮以及喉咙就会充满肉的香气。这才是吃面,这才是享受。
这种讲究调调的行为文革时期被定性为小资,虽然受到外地革命群众的批判但她们为了保持与众不同的高雅依旧我行我素,死活就是不改。
文革结束后,上海与外地的优势一点一点地缩小,上海人也不那么傲气了。后来,商场变成个体摊位承包了,售货员对外地顾客也都热情起来了。
如今聚集在小饭馆里吃生煎馒头和大排面的人不是出差的外地人就是打工仔,为生计奔波的她们进小面馆只是为了完成填饱肚子的任务,对于这两样极普通的食品没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慢慢地品尝。
如今高挡饭店遍地,小伙子再把女友往小面里馆领估计没两次对方就得和你挥手说拜拜,所以文中描述的小资吃法估计是再也看不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