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以前学生时代,我也是不大了解诗的,即使是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还有国内外诗歌这些。那个时候,虽然说这些内容出现在语文课本上,但是一般为了完成任务,也就只是死记硬背。或许是字数要求不高,亦或许是那种五言律诗或者七言律诗,读起来会朗朗上口。但是要是说读出点样子,或者感情什么的,恐怕我们就赶不上什么专业的老师了。
以前那个时候,像是什么唐宋八大家,还有初唐四杰什么的,我们的印象也不多,甚至也不大去关注这些。像是人物生前的历史背景,还有一些事情,我们也了解得不够深刻。因为普遍情况下,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背诵下来。至于其他的,我们就不清楚了。
因为带着这种心态,学习的时候也就没有关注过这些,每天都在想着,怎样把它背下来,有哪些字不认识之类的。就算是为了应付考试,出了前面的一句,后面的有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就算能够想的出来,有的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字写错了,或者记错了。
那个时候,如果互联网像现在这么发达,说不定,搜索起来非常容易。可是那个时候要查找教材,恐怕很难了。有的时候翻了半天,都不知道找什么。每天除了考试就是讲题,几乎也就没有什么拓展性的学习。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安装网络,就连电脑都限制我们使用。
随着中国历史了解的深入,有些相对应的唐诗宋词还有作者之类的,就开始有所了解了。尤其像是那种小说还有戏曲当中所提到的文人,特别是能够随口做出一首诗,写一副对联的那种。比如说江南四大才子,吟诗作画,在那种圈子里。
有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也多少会引用一些诗词,什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要描述当下的心情,或许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说,可是古人却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
说真的,要说引经据典的话,恐怕我还抵不过那些文人学者,他们的引用方式似乎更加贴切一些。我也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滥竽充数而已,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要真的论文采方面,我可达不到那种高度。有的时候,还真的需要深厚的学识基础,才能博采众长,才能足够地欣赏它的高度。
没有办法做到对一首诗的深度鉴赏,学生时代,在这方面,我可能就是属于那种,半天都憋不出一句话的样子。那种焦虑的感觉,还真的不是一般能够体会得到的。如果说不是老师要求不能空着,估计阅读理解方面,我可能一个字都不会写。当初都有一种特别想要逃离的感觉,那种情况真的很难。
即使现在偶尔也会欣赏一些诗词,但也只是抽选自己喜欢的稍微浏览一遍,至于其他的,恐怕我就不行了。像是什么读书感想,或者影片观后感之类的,恐怕我也不好怎么说。一本书看完了也就看完了,没什么感想,应该就是有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