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

作者: 艾冰台 | 来源:发表于2022-01-24 09:54 被阅读0次

群里的大神每个周末都要外出,不出去浑身就难受。看着他们每次出门,扪心自问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到外出登山,不禁想起了一个成语,跋山涉水来了。其实爬山涉水和跋山涉水按字面意思差别不大,跋山涉水不就是爬山涉水吗。但是细究一下,这个跋和爬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第一个意思就是 仆倒的意思,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法,跋,经传都是假借 沛字而为之。在《大雅》《论语》中的颠沛就是蹎跋的意思。根据毛传:“颠,仆也;沛,拔也。”所以这里的拔同跋。

第二意思是踏、踩的意思。《诗经·豳风·狼跋》:“狼其胡,载疐其尾”;韩愈的《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中山狼传》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第三个意思就是跋山涉水中跋的本义了。

跋就是踏草而行或翻山越岭。在古文的诗经和左传中就已经有这个意思了。如,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诗·鄘风 ·载驰》,按照毛传的解释,草行曰跋。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左传·成公十三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书·宣帝纪》也有“扶老携幼,蓬流草跋”之说。

按照当年的想法,既然是爬山,山上必有草,故山行亦曰跋。哪像现在很多的山是光秃秃的,或者在高海拔地区,雪山地区本来就没有草,所以你说爬山涉水,或者说翻山越岭更加合适吧。

除了这个意思之外,其他还有扭转的意思,如,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除了,做动词外,还有做名词。有火炬、火把的意思。如,跋烛(快要点完的蜡烛);还有通“芨”,指的是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下部。

如,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礼记·曲礼上》

烛尽见跋。——《聊斋志异·邵女》

当然这个跋字还是问题的一种,一本书前有序言,后有跋。就是附在正文之后的,或者浅白来说,就是后序,一般用来评价其文内容,或考释,说明写作经过等。

当然还有一个贬义词就是跋扈,专横、暴戾和霸道的意思。


涉,就是趟水过河,这个河一般也不是很深的河流,按照象形字的写法,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形涉水之形。也就是说,按照本义来说,这个水应该不会没过脚背。

涉,徒行濿水也。——《说文》

冯河,徒涉也。——《尔雅》。注:“无舟而渡水曰徒涉。”

繇膝以上为涉。——《释水》

过度谓之涉济。——《方言七》

送子涉淇。——《诗·卫风·氓》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吕氏春秋·察今》

除了趟水,当然还有其他意思,它也可以泛指渡水,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这也是刻舟求剑的出处。

也可以泛指为经过和经历。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明·刘基《卖柑者言》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宋·苏轼《教战守》

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跋也好,涉也罢,都是要经过一个苦难的过程,并非是养尊处优在家休憩。到了这个年纪还能每个周末到处跋山涉水,也只有彬彬大神才能做到了。

2022.1.24

相关文章

  • 跋山涉水

    远山连绵,漫长的公路,我低下头看见阳光照射下路边草甸凸起的影子。 抬头看见蔚蓝的天空和白灰相间的云朵。远处的山峰和...

  • 跋山涉水

    长文,需得耐心阅览。 蛐蛐叫,夜更添一份寂寥。半月里,未发一文,冠冕堂皇的借口:身体欠佳。实际上,惰性是永无止境的...

  • 跋山涉水

    《跋山涉水》

  • 跋山涉水

    这条路也许很难,也许付出很多也翻不过这座山,所以为了鼓励自己,在时间不多,睡眠不够的情况下,我 停止了自己文学上的...

  • 跋山涉水

    这两天都在爬山,最近一年多都在跋山涉水找老妈的墓地,兜兜转转去过不少地方,爬过很多座山,目前还没找到比较合适...

  • 跋山涉水

    群里的大神每个周末都要外出,不出去浑身就难受。看着他们每次出门,扪心自问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到外出登山,不禁想...

  • 小记

    1、你跋山涉水去见的人根本不会牢记你,他只会记得自己跋山涉水见过的人

  • 窗外

    遇见,无需跋山涉水

  • 挪威 | 恶魔之舌:徒步往返28公里,无与伦比的美景,只有经过艰

    前两回我们说到,第一天,我们一行人在跋山,跋山涉水,跋山涉水,跋山涉水之后,终于踩在了奇迹石的脑门上。一路走来,山...

  • 想见你

    总有人跋山涉水只为见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跋山涉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xb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