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我的校级公开课选择了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散文诗二首》。考虑到部编教材编写目的,以及凸现自读课文的课型。因此,此次公开课,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将两首散文诗放在一起进行品读。这对于我来说,其实算是一个挑战。
(一)教学设计
首先,抛开一切参考书,围绕文本本身,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通过散文诗特点,结合单元目标和诗歌主题:《金色花》的主题是赞美儿童的天真纯洁,母爱的温暖,以及赞颂母子情深;《荷叶•母亲》赞颂母爱的伟大,寻找两首散文诗的共性。最终,我将本课教学主题初步确定为“寻找母爱”。
教学目标设定为:一、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感受散文诗的特点。二、小组合作,读品结合,细读文本,感受文中的母爱体现。三、教给学生学会品味生活中的母爱,读懂母爱,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诗歌,文本细读,品读文中母爱的体现。教学难点为细读文本,透过重点字词,读懂诗歌,感受散文诗主题。
以上就是我在没有借助参考书的情况下,在反复朗读中,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初步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但是在阅读中也产生了疑惑,感觉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还存在问题,并没有读深读透。
因此,接下来,我开始结合参考书,再次走进散文诗。
其次,多方面、多角度查找资料,把握教材目的,明确教学方向,最终确定教学流程。
在反复朗读之后,借助了配套的教参,网上的论文以及课例,再次确定了我的这堂课可以围绕之前明确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同时结合学生学情——701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对于母爱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甚至有些孩子对于母爱是有误解的。同时两篇文章都是以花展开,像一朵并蒂花盛开。因此,最终我将教学方向确定为围绕“母爱”展开,主题确定为“母爱在并蒂花中盛开”,旨在唤醒迷茫中的孩子们能够正确理解母亲的爱。结合以上情况,教学过程将围绕两个主问题、四个环节展开:
一、初遇并蒂: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思考第七课为什么要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并学会从文章体裁、主要内容、主要感情、主题、艺术特色以及泰戈尔和冰心的文学常识、二人的渊源等方面,寻找两篇文章共性。这样既可以在大声朗读中,感受散文诗的特点,同时,在寻找共性中,初步感知诗歌。由简单内容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品并蒂:小组合作,根据自身感受,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注意节奏、重音。并谈谈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读,以学生探讨为主体,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大胆表达。边读边品,从修辞手法、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在学生谈喜欢的原因的过程中,教师将结合字词、句段或者文章全篇的前后联系,细读文本,在细节中强调“母爱”,让学生明白母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这些无不都是母爱的体现。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底什么是母爱,从而理解母亲平时的所做所为。
三、并蒂连开:借助冰心的小诗《母亲的爱》,谈谈自己的收获。
《母亲的爱》 写的简单易懂,情感明确,再次明确母爱。谈收获是让学生内化和外露的一个过程,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作为检测,看看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而在本堂课中,我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到底是否理解了母爱,理解了自己生活中的母亲。
四、推荐阅读: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选》。
教师小结,下课。
(二)教学收获
回顾整堂课,自己在讲授过程中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凸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以来,在看课例或是总结自己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精读和自读课文的课型差别,所有的课文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在讲,都在精读,都在细讲。在今年“苏伊杯”观摩过程中,突然发现,精读和自读课文是有差别的,也应该有差别。精读重在学,自读重在用;精读重在面、全篇或精读经典,自读重在把握一个点,举一反三;精读是在老师和学生共读中获得新知,自读则主要是学生自读自学自悟,教师做以简单的引导,把之前精读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结合自读课型的特点,我把《散文诗二首》的课堂还给了学生,减少了老师的讲,重在学生的自我领悟,现场生成。突然发现,原来以前总以为不会学的学生,竟然也可以如此惊艳。整堂课学生都在大胆地说着自己喜欢的原因,似乎在介绍一个艺术品或者所热爱的人一样,他们在欣赏,在品味。学生能力有效提高,学习开始变成有趣的事情了,开始变成自己的事情了。这就是自读的魅力!
二、时间把握到位。从教以来,自己的最大问题就是课堂时间把握地不好,总会容易超时,而这次经过自己的反复品读和认真思考,发现了有些内容是需要重点讲的,而有些内容则是可以不需要讲或者点到为止的,这次终发现了不同。正是有了取舍,才会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收获。所以若想课堂时间够用,能够讲完,必定要有取舍,而有取舍就需要充分的准备和深刻地理解。
三、比较阅读彰显特色,重在引导读懂母爱。上课导入,我首先问了学生,“孩子们,你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感觉妈妈很烦的时候?”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抱怨着妈妈平时的唠叨,对自己的干涉,抑或是妈妈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接着,我就顺势说,“那好吧,今天我们就去谈谈母与子这个话题”。于是,带着孩子们开始对比阅读,寻找母爱。
在对比阅读中,边让孩子们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边大声朗读。同时,借力引导。例如孩子们说,“《金色花》中,用金色花象征孩子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纯洁”,我就引导学生,“诗中哪些词可以表现出来?”(匿笑、笑嘻嘻等)“孩子为什么生活的如此开心快乐?(因为母爱)是啊!因为有母亲爱护着我们,所以我们才能如此快乐啊!孩子们,你们开心吗?(开心)所以,你们也是因为有爸爸妈妈的爱护,所以,你们才会如此幸福啊!这就是母爱”。又如,学生们说到“坏孩子”,我就会问,“为什么这么说?是责骂或者否定吗?”(不是,是担心)“是的,生活中,因为你回家晚,所以妈妈对你的唠叨,其实是担心,这也是母爱啊!”再如,《荷叶•母亲》中,学生品到“红莲在雨中的前后变化”,透过“倾侧”等词让我们看见了荷叶的勇敢慈怜,这其实就是伟大的母爱,时刻给予我们最贴心的保护。
整堂课,就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我在旁一点点的解说着生活中的母爱是多么的悄无声息,我们往往都视而不见,其实母爱就这样时时刻刻蕴含在我们的生命里。让孩子们懂得了母亲的爱。
但是,光是学生们明白母亲爱孩子,那是远远不够的。我又借助《金色花》中的孩子为母亲做的三件事,让学生们明白我们还要回报母亲,报答母亲。
母与子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母亲爱孩子,孩子更要报答母亲,这就是人间至纯真情。这次感觉自己最大的进步在于品析文章,能够细读文本,教会学生理解文本深意了。
(三)教学不足
结合评课和自己的课后反思,发现本堂课也反映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不够,没有凸现语文味。作为诗歌,品析固然重要,但是更少不了读。诗歌如歌词,读诗如旋律。本堂课我对于朗读落实的太少。形式仅仅是自由读,小组读,范读。其实有很多机会,我可以把握住学生情感的转变时机,由先让他个人读,然后可以推至全班朗读某些句或段。但是,我却没有做到。诗歌赏读中缺少了,课堂少了该有得我语文味。整堂课略显干瘪苍白。
二、对比阅读做的不好,多在细品,少了两首诗的系统对比和明确总结,散文诗特点落实不到位。对比阅读顾名思义重在对比。而我这堂课在赏析过程中对比的重点语句有了,但是缺少了对于两首诗全篇系统的对比和总结。过度重视对于母爱的引导,而忽视了过程中的艺术特色的指导和总结。拓展阅读其实也可以用来对比,从而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但是本堂课对比的太少,总结的太少,对于两首诗歌的特色总结的不够,从而对于散文诗的特点体会就不深刻了。
三、时机把握不好,没有落实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最后,学生品析到了《荷叶•母亲》的最后一段比喻句,其实这个时候我可以借机落实学生的写作,让他们仿写。或者,课堂最后,谈收获之后,可以让他们写写想对母亲说的真心话。但是,我却遗漏了这一点,而是草草收尾,未能把握住这些语文功底的提升的大好机会。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在此次公开课中有收获,有遗憾,更多的是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落实教学,摒弃表面的繁华,踏实每一步教学的脚步。让学生真正获益语文,爱上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