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条新闻成为了网络的热点:在5月4号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中,一位父亲举着吊瓶,带着正在输液的女儿前来参观。10岁女儿此前连续高烧,但父亲仍然认为开放日机会难得,想让孩子感受衡中的学习氛围,当问到父亲的想法时,父亲回答到:“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当这件事被传播到网络之后,也是引起了一阵泥石流,瞬间成为了社会热点,引发了一阵网络舆论争议,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女孩、对教育现状的普遍担忧。
诚然,在今天“高考改变人生命运”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撼动的理念,家长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显得更加迫切,对于上一代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他们迫切希望孩子能够成功,走出一条与他们不同的、更好的人生道路,所以也会有可能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考虑到这一文化背景,这位父亲带着生病女童参观衡中,其实也是情理之中,我想父亲的出发点和初衷是可以得到理解的,但是父亲的做法却是欠妥的,他忽视了孩子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甚至对教育本质产生了扭曲的认识,导致其结果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其成效便是与他的期望相背离。
教育到底是什么?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我想说一个我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通过不断的系统性学习,更充分的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确定自身的人生使命。正如之前文章所提到的,青年应当有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需要通过教育得到,教育是让我们摆脱愚味、培养理性的方式,但永远不是目的。而这位父亲的做法,显然舍本逐末,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高考,高考的成功才是唯一目的,的确高考很重要,但是教育不是为了高考,在通往高考的路程上所经历的风景才是更为重要,在这一路上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思维,锻炼了意志,那么最终的高考结果便是自然而然的。过度的向孩子灌输“高考就是教育的目的”这一功利性思想过犹不及,很有可能使孩子心生迷茫,不明白教育是为什么,会完全处在一个被动位置,无法享受到教育的乐趣,更加不可能让孩子主动去接受教育。
从孩子角度来看,十岁正是处于一个天真浪漫的年龄,孩子拥有无限想法,无限可能,孩子理应拥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正如一句话所说“童年的经历影响一生,童年快乐的人在用童年治愈一生,童年不快乐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见童年生活的重要性。父亲把他所认为的高考观念过早传输给孩子,非让孩子即使生病也要参观衡中,这一做法很有可能让孩子病情恶化,影响健康,更为不利的是孩子心里肯定难以理解父亲的行为,会使孩子对父亲心生负面性想法,也会让孩子在不喑世事之时过早的承担压力,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结果便是因小失大。孩子拥有一个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才是当务之急,这样的童年才是大有裨益的。
这位父亲的做法背离了教育本质,教育本应该是快乐的,本应该是引导式与启发式的,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如此。中国式家长都有一个大问题,总以为自己想的就是孩子要的,总会不分阶段的灌输自己的人生经验,其实不然,往往孩子和家长的想法是大相径庭的,家长不能想当然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多问问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想要什么,尽可能满足他们,通过这样才能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才能帮助孩子正确成长;其次,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感受学习氛围要从家庭这个角度出发,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对孩童来说,孩童是一面白纸,他们往往会模仿家里人的做法来形成他们自己的人生行为,正如一句俗语“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呢,对于这位父亲来说,对于所有家长来说,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先学习,比如在家可以阅读书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氛围形成学习习惯,启发孩子主动接受教育,从而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微信公众号——小袁青年说,诚邀您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