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66】圣人之志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6-08 0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下》第239条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此,不觉悚汗。

    这里提到的五个人,除了李侯璧,其余四人都是王门大名鼎鼎的人物。

    李侯璧,名珙,浙江永康人,生平不详。

    何廷仁、黄弘纲、钱德洪、王畿四人是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当时有“浙有钱王,江有何黄”之说。

    何廷仁和黄弘纲都是江西于都人,新入门弟子多由何廷仁和黄弘纲教导,时称“接引师”。钱德洪和王畿都是浙江人,共同主持中天阁的教务,人称“教授师”。

    何廷仁,字性之,别号善山。何廷仁后来任广东新会知县,新会是陈白沙(陈献章)的家乡,而陈白沙是明朝心学的开创者、一代宗师,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就是白沙心学的继承人。何廷仁到新会以后,自称白沙弟子,亲自在献章祠中讲授心学,学者云集,对王阳明心学在广东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广东心学的传播贡献最大的还是薛侃。

    黄弘纲,字正之,号洛村。善于推阐师说,王守仁“良知”之说是晚年提出来的,学者们的理解并不十分透彻,黄弘纲善于阐发阳明之学,但对老师的“四句教”并不十分认同,认为“天然良知, 无体用、先后、内外、深浅、精粗、上下”之分,反对以“未发”、“已发” 分性情为二,认为“性之于情,犹理之于气,非情亦何从见性?”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

    钱德洪,名宽,字洪甫,号绪山。钱德洪整理出版了王阳明的主要著作,修订了王阳明的年谱,并进一步阐说,发展了心学。

    钱德洪与王畿同为“教授师”,同年进士, 但他们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不同见解,比如对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就有截然不同的阐说。

    五人侍坐在下,王阳明环顾一周说:“你们几个在治学上遇到了瓶颈,只是因为没有立志。”李侯璧马上站起来表态:“学生愿意立志。”王阳明说,不是说你们没有立志,但是没有立下“必为圣人”这样宏大的志向。如果你们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就是完备的,只要心中还有些私心杂念,就不是“必为圣人”之志。

    钱德洪刚听到老师说没有立志的时候,心中还有些许不服气,听到这里,不觉惊出一身汗来。

    结合上文,我有点怀疑文中的“洪”字或许是“珙”字之误,即最后一句说的是李珙,而不是钱德洪。只是猜测,暂时存疑。

    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成圣的志向,虽然期间走过很多弯路,但始终孜孜以求,最后被称为五百年来的唯一的圣人,曾国藩算半个。

    《传习录下》第240条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那么如何成为圣人呢?

    王阳明说,良知是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出于良知,任何事物都无法与良知相比肩。人如果能够完完全全的回归良知,没有任何亏欠,自会生出无限愉悦,天下没有比致良知更令人愉快的事了。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66】圣人之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ne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