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位老同学聊天,说起他所在的公司境况不佳,整个行业不景气,还不知道自己能在现在的位置上待多久。人生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彷徨和各种不安全感。
我问他,“那你下一步做何打算?”
他点了根烟,想了想,说“还能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吧。”
我本来想劝劝他,但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沉默良久,还是他率先打破了沉默,笑着对我说:“还是你好啊,一人吃饱,全家不愁。”
我无奈地笑了笑,“我也好不到哪去,只是大家选择不同而已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
今天早上打开微信,被一位前同事的朋友圈刷了屏。他写道:转变后,我做了很多一辈子第一次的事情!原来我还能干这个。Roll it out!
下面放了四张图,看上去像是某个奢侈品牌的活动现场。他穿着体面的礼服,手持话筒,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打在他身上,光彩夺目。看来他现在跨界成为了一名主持人。
看到很多旧同事在下面留言、点赞,我也随大流地点了个赞。并留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回想起几年前大家一起做项目时熬夜加班,吐槽客户的情景;在外地出差途中食物中毒,陪他去医院的情景,竟还都历历在目。
他早我半年离开了公司,去了以前服务过的客户那里。半年前听说离职了,在朋友圈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次以这样高调的方式重现江湖,自然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
不知道您看出来没有,我这两位朋友,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位选择被动等待,一位选择主动出击。
被动等待被别人选择的那一位,他实际上是被100%的安全感绑架了。长期习惯了一种生活,害怕去到陌生的环境,害怕改变,害怕不确定性。
主动选择的那一位,他放弃了一部分安全感,并且勇于尝试新的挑战,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去习得新的技能,人生的可能性也就变得更多,甚至会撞上意外的好运。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的这段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人都会害怕失去,因为人的大脑面对失去一样所爱之物时,都会产生损失厌恶的情绪。所谓的损失厌恶,通俗来讲,就是当你损失10000块钱产生的失落感,要远超过你获得10000块钱的愉悦感。
你想想,当你股票赚钱的时候的兴奋感,和因为没有及时止盈或及时止损导致长期深套时的懊恼比起来,哪种感觉来的更强烈。再比如,当你谈恋爱时,分手时的难过和初见时的喜悦比起来,哪个更让你刻骨铭心。主动提出的一方,和被动接受的一方,哪位感觉更失落。
所以,面对工作也是一样的,你担心被动地失去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话说回来,怕不解决问题,如果你害怕失去,那你终将会失去。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没找到害怕的根源是什么——是你不被需要了。
如果你不想失去,那你就要制造需求,制造稀缺,让你具有不可替代性。要么你具备别人不具备的技能,要么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就这么简单。
今天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明天就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奥巴马给女儿的忠告》一书中,讲述了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华尔街的高薪工作,主动投身黑人社区服务工作。要做的都是些琐碎平常的小事,诸如社区的道路、照明、房屋修缮、劳资关系协调等,并且薪水很低,这份工作别人都不愿做。所以,当那个社区的管理者马提•考福曼收到奧巴马的申请时,心里有很多疑问。
但是,奧巴马想不到的是他这段在社区工作的经历,不仅帮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还帮他打败了多名有财有势的对手,成功获选参议员。当他决定竞选美国总统时,这段经历又一次帮助了他。
主动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就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机会和帮助。而一个人能将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好,那么愿做的事就肯定能做得更好;一个人愿意主动承担更多责任,那么对于自己分内的事情就会更认真负责。
如果我们工作分为别人愿意做和别人不愿意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分为主动和被动,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以下结论:
主动去做别人愿意做的事——因为竞争激烈,很难出头。
主动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竞争不激烈,一旦机会出现,就是赢家通吃。
被动去做别人愿意做的事——不差你一个,你就等着出局吧。
被动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因为心不甘,情不愿,难以习得真本领,自然也不会发现其中的机会。
所以,相比之下,对于绝大多数在职场打拼的普通人而言,只有主动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才有机会开辟新天地,从而为自己创造稀缺性。
在我过往的生命中,有些事情是突然发生的,有些人是突然失去的。这些经历会让人在事后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念头,“如果当初......就好了”,“如果当初多陪陪她,可能遗憾会少很多......”
后来,我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
每当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我会问自己:如果做这件事,今天是最后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每当要去见一个重要的人,我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你和他见的最后一面,你会为他做些什么?
我之所以这样思考,不是因为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而是因为我不想留有遗憾。
如果明天你终将失业,今天你会做些什么——你有答案了么?
网友评论
这是我评论的第十一篇文章
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头,用两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反映出面对人生的两种不同态度,让文章很有可读性。谈恋爱和买股票的例子也用的很是恰当。另外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的一个收获是:可以用表格的方式来让文章的论述显得更加的有条理性,这个技巧Get到了。
关于排版:第三章的图片排版有点怪怪的,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林培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逻辑清晰,说理得当,是篇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