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成长励志一棵树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我不是剩女,我只是不需要婚姻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我不是剩女,我只是不需要婚姻

作者: daeb896fb374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15:13 被阅读10次

第一次听说吕碧城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是完全陌生的,也是,在民国的才女之中,众所周知的可能更多的是林徽因,张爱玲,萧红等新时代的才女。

吕碧城,在我们今天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是鲜为人知的。

本着好奇地心情去查资料,一查才发现这位在今天名不见经传的女子,在那个为中华之崛起的年代,在那个女子呼吁解放的时代,在那个新旧体制互相倾轧下的民国,到底有多么让人为之惊艳!

吕碧城,她的生平,也同她的名字一样地让人赏心悦目,顶在她头顶的头衔,似乎从来只多不少,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而被说得最多的那一句茶余饭后的谈资,恐怕不外乎民众调侃式的“民国第一剩女”,“一生未嫁”。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她曾是民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坚韧如她,惊艳如她,曾经担任《大公报》的主笔,任北洋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两年后,任监督(相当于现代的"校长"),成为中国史上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在1912年3月,又受聘担任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1928年,又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就是这样一位绝才惊艳的女子,使得《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为之倾慕,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甘愿做护花使者,使得著名侠女秋瑾与其一见如故,甘愿让出“碧城”一号。

然而,同样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她的人生,细细数来,却让无数人捏得一把辛酸。

她的幼年,一共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少年丧父,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寄人篱下。

1883年,吕碧城出生在安徽旌德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吕凤歧曾是光绪年间的进士。

吕碧城幼时,也是被呵护在父母掌心的大家闺秀,因为家学渊源,书香世家的熏陶,使得吕碧城“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这样一位有灵气,有才气的家教良好的女子,似乎能获得这些成就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天妒英才,12岁时,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

吕家一门四女,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巧取豪夺,霸占吕家财产,唆使匪徒将母亲劫持。远在京城的吕碧城听到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却因为不满其太过强势,而提出了退婚要求,吕碧城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婚约。

家道中落,解除婚约之后,她不得不随同母亲远走娘家,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和女子受教育权利,为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潮流。

年轻的吕碧城深受这股风潮的影响,遂有了奔赴女学的念头。

1903年,吕碧城想去天津城内探访女子学校,被保守舅父严辞骂阻,说她不守本分,要她恪守妇道,年轻气盛的吕碧城,一怒之下,下定了不再委曲求全、苟且度日的决心,第二天就只身"逃登火车",奔赴天津。而此次出走,正是吕碧城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交往的开始。

当得知方夫人住在《大公报》社,吕碧城便给方太太写了封长信求助。此信巧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所见,英敛之一看信,为吕碧城的文采连连称许。不仅如此,英敛之亲自前往拜访,问明情由,对吕的胆识甚是赞赏,邀吕到报馆内居住,受聘为《大公报》第一名女编辑。

到《大公报》仅仅数月,在报端屡屡发表诗词作品,格律谨严,颇受诗词界前辈的赞许。她又连续撰写宣传女子解放与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

这些文章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在诗文中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尤其新女性们所向往和倾慕,也深深地迷倒了英敛之。

英敛之与吕碧城相识后,因为欣赏其才华胆识,一度生出倾慕之心。

英敛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觉感到丈夫的热心有些过了头,暗自伤心悲痛,几欲离家出走。最后,英敛之"发乎情,止乎礼",以君子之风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业上给予吕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对她力加拔擢,还将她引荐给当时的众多社会名流。

虽然最终,二人因为对于袁氏政府的态度不同而分道扬镳,但这段相互欣赏与浅淡爱慕的情感,却并未因为时间的消磨而抹去。

吕碧城青年照

吕碧城因为其积极主张女权而名声大躁,在爱情里她或许并不成功,但是在友情与事业上,她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个呼吁解放的年代,吕碧城的出现和观点,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带起了一片潮流。

曾有人写过一首诗这样赞扬吕碧城:“飞将词坛冠众英,天生宿慧启文明,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可见,这位文采出众的奇女子,在脱离了传统与家族的束缚,坚定而顽强地站起来之后,是多么的让人惊艳。

1904年,5月,秋瑾从北京来到天津,慕名拜访吕碧城。两人此番相会不足四天,情同姊妹,订为文字之交。

秋瑾也曾经用过"碧城"这一号,京中人士都以为吕碧城的诗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两人相见之后,秋瑾"慨然取消其号",原因是吕碧城已经名声大著,"碧城"一号从此应当为吕碧城专用。两位新女性间的一段因缘佳话,成就了一段"双侠"的传奇。

吕碧城连续发表的推动女子解放的文章,震动了京津一带的权贵,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义等人纷纷投诗迎合,推崇备至。一时间,京津文坛,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她以女儿之身,大方地与男人们交游,唱和诗词,赏玩琴棋,自由出入自古男性主宰的社交场所,谈笑风生,成为清末社会的一道奇谈。

吕碧城一直对感情抱着一种审慎的、若即若离的态度。虽然因为美丽聪慧,才华出众,少得大名,而又性情豪爽,喜交际,她身边一直不乏怜香惜玉的护花之人,这其中就包括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

1907年,秋瑾被俘,官府抄检吕碧城的住处时,发现了秋瑾与其来往的书信,又兼吕碧城曾经在秋瑾所办的女报上发表文章,于是欲派人抓捕吕碧城。官府抓捕吕碧城的知会公文恰巧落在了当时任清廷法务部员外郎的袁克文手上。

袁克文读过吕碧城的文章,早已仰慕其才华,此番不忍心见其落难,于是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袁世凯。袁世凯听后说道:"若有书信来往就是同党,那我岂不是也成了乱党?"吕碧城因此脱罪。

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慷慨赴任,任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兼任国文教习。

在这所当代女子的最高学府,吕碧城从教习提任到学校的监督,一共呆了八年。

她希望培养的学生将来也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将来尽各自的力量",在此学习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杰出的女权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等。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也曾经在这里亲聆吕碧城授课。

吕碧城像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女子公学停办,后改为河北女子师范学校,吕碧城离职,她移居上海。

1912年,袁世凯在京登上民国总统宝座。

吕碧城凭借与袁世凯的旧交,出任总统府机要秘书,后又担任参政一职,可自由出入新华宫。当时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便住在中南海流水音,由此与吕碧城过从渐密。袁与友人在北海举行的诗会,吕碧城也经常参加,与之诗词唱和,结伴出游。

袁克文也知吕碧城不是凡俗女子,因此对她敬爱有加。时任总统府外交肃政史的费树蔚与袁克文、吕碧城皆为好友,一次,他试探吕碧城是否属意于袁克文,吕碧城只是笑而不答,后来再次提及,吕碧城只是礼貌答道:"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在任总统府机要秘书一职时,她跃跃欲试,只希望能一展抱负,但黑暗的官场只让她觉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凯蓄谋称帝野心昭昭时,吕碧城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

她与外商合办贸易,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财富,在上海静安寺路自建洋房别墅,其住宅之豪华,生活之奢侈,为沪上人士所艳羡生妒。

这样一位本该在深闺之中的大家闺秀,却在一片动荡,新旧交替的民国之中,硬生生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冷静自持,英气大方,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与魅力,游走于民国的动荡局势之中。

当时各界名流纷纷追捧吕碧城,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如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子李经义等,但她在婚姻一事上,看透世态炎凉,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愿独身终老。

在她看来,生平可嫁的男子并不多,梁启超早有妻室,汪精卫年岁较轻,汪荣宝(曾任民政部右参议、国会众议院议员,驻比利时、驻日公使等职,擅书法,工诗文)也不错,但同样已经有了妻子。

她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然而,我们不妨反思,吕碧城的婚姻观放在当时,并没有结婚的理由,甚至在今天也没有。

对于这样一个有才,有名,有财,事业上又有很大的成就的女人,她根本就没有当时女性结婚的理由,她的婚姻不是必需品,她也不愿成为那些男人的附庸,因此,她并没有实际的婚姻需要。

吕碧城像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学成归国。

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

她曾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她尤擅填词,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传世著作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等。

1928年,她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决计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并在日内瓦断荤。

1929年5月,她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赴维也纳参加大会,并盛装登台作了演讲,与会代表惊叹不已。在游历的过程中,她不管走到哪里,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认为自己在代表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她要让世人领略中国女性的风采。此后,她周游列国,宣讲动物保护的理念,成为这一组织中最出色的宣传员。

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这位才女的一生,就如此辉煌而孤独地结束了。

当今天,无数人笑谈吕碧城,往往笑着调侃一句“民国第一剩女”,然而,也就是这样一位剩女,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明珠与先驱,曾经让无数男子趋之若笃。

曾经在英剧《Emma》中,有一段话现如今成为了现如今无数女孩的箴言。

哈里特问:“我很好奇,伍德豪斯小姐,你为什么不结婚呢?你如此的天生丽质。”

爱玛只是郑重骄傲地告诉她,:“告诉你吧,我连结婚的想法都没有,我衣食无忧,生活充实,既然情愫未到,我又何必改变现在的状态呢?但是不用担心哈里特,因为我会成为一个富有的老姑娘,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这样霸气,自信的回答,同样适用于吕碧城,她们都在告诉世界,她们从不需要靠着男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们独立自信,不需要靠婚姻来维持安全感和生活。

而吕碧城,更是为无数女性的独立和婚姻观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她也曾叹息过“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对便移情”,一生没有碰到过让她欣赏爱慕的人,缘分浅薄之间,误了一生,然而,她却依旧美丽而骄傲地活了下去。

唯一可惜的是,吕碧城先生毕生用文言写作,时光变迁,其文名渐被湮没,时至今日,这位民国女侠,已鲜为人知了。

吕碧城手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我不是剩女,我只是不需要婚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qc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