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这一特质,似乎从小就开始被培养了。
在家中,服从父母的安排;学校里,听从老师的指令;社会上,遵从领导的指示。成长过程中,我们无时不刻都面临各种“服从性测试”,它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压抑着自身的需求与渴望。
终有一天,在某个瞬间,听话的人会迎来反叛,第一次染发,第一次宿醉,第一次离家…可更多的人在拿捏“听话”的尺度之间斡旋,试图在保全自己的利益与满足别人的需求间寻得平衡,最终才懂得听话的代价。
这个话题还挺有意思,遂摘录下来,据已有的脉络一一给出自己的思考,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探讨。
1,你是否有过明明内心不情愿,但最终选择听话的经历?当时为什么要压抑自己,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请尽量还原事件的经过、相关人物及场景。
对于农村出生的孩子而言,隐藏内心的需求而去迎合众人的指示似乎具有“先天优势”。
首先,农村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地域性色彩的观念,它是与城市相对的,农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落后、土气的象征。
其次,农村是一个宗族关系浓厚的熟人社会,在这里,到处都是家长,都是权威,服从似乎是农村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点。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由于各类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在自然中寻得乐趣,而这一切与当下社会默认的成长路径是那么的不符,具体在学识上,胆识上,似乎都差点意思,总还是不被认同。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起初也没什么主动意识,大人们让做,传统要求做,也就做了。有时它还不涉及到是否听话的问题,只是习惯使然,内心缺乏某种支撑的自然为之。
可随着“别人家孩子”的加入,一切似乎变得有迹可循,听话倒成了某种筹码,可终究敌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对于从小学习不够拔尖的孩子而言,听话更是最基本的要求。学习不咋样,总得勤快,听人劝,不能一头也没占着。
儿时的自己,作为一个缺乏主见的人,真的是极静的,“听话”这种行为远还没达到压抑自己的境地。
随着年龄渐长,自我的某种意识逐渐苏醒,慢慢感觉到“农村孩子”已然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束缚和与生俱来的标签。
农村孩子就得听话,没资格调皮,调皮也不受人待见。
城市的孩子调皮点,反倒招人喜欢,这是活泼、聪明的象征。不光如此,还涉及到代际关系,孩儿他爸小时候也可皮了。言外之意就是,看吧,孩儿爸从农村出来了吧。
咱这好好听话吧,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讨巧,尤其当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在同一桌上用席时,他们口齿伶俐,张嘴就来。
我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好不容易鼓起巨大的勇气,还没待开口,一句“城里的孩子到底还是城里的,就是不一样”,或者“看你小弟/小妹,人个儿那么小就会说,你这不表示下”…涨红着的脸蛋逐渐沉下来,也就憋了回去,更不愿开口了。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那么好的事,平日里从来就缺乏主动发言的机会,突然就要上台表演,我反正是怯场了。
2,在什么时候,你开始反思自己曾经过于听话的选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思?请尽量还原事件的经过、相关人物及场景。
可能是儿时在酒席上经历了多次“失语”的境地后,某种意识就慢慢生长了。可限于自身的局限性,内在又没有一个强大的支撑,虽讨厌这种无条件顺从的感觉,可又无能为力。
从小“听话”的经历,在步入校园后,它所滋生的“恶果”显露无疑。没有主见,怕得罪人,优柔寡断,永远是一个跟随者的角色。可社会的期许与此相反,有个性,有想法,充当领导者的角色才会被看见。
一方面由于自身巨大的封闭性,我秉性依旧是“顺从”的,可又想要去突破,摆脱既有的成规,向大众所接受的方向努力,这无关乎自己内心的意愿,更多的只为摆脱那个打心里就不被认同的自己。
这个过程一直在持续着,也在相互较量着,内心充满了极度的挣扎与矛盾。
看起来充满了正气,人畜无害的样子,倒是帮了不少忙,也就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兜兜转转,跌跌撞撞,终究还是觉得自己不愿在大众面前过多的展示自己,可此时的内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锻造,很少因不符合大众的成规而轻视自己的需求,过份顺从。
现在的自己仍旧听话,可听话是以顺从内心为基础的,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