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进行写作能力的主题阅读,对于以前只读技能类书籍,也难免开始读一些非技能类的,比如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只有真正会读的人,才能妙笔出天下,写作本来就是一件混合各种情感的事,有时候灵感来了,一溜烟能写出来5000字,有时候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其实归根到一个原因:看的太少,写不出。 幸而舒明月的这本书中,列举了48个民国、现代的大文学家,通过分析他们的文章,向他们学习写作秘技。

这本书首先给我们指出了日常中,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时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多写并不会对好文笔产生任何帮助,只有多读才是硬道理。主要分为三章:
内容篇:从“颜色”到“情色”,你的笔下也可以写出10万种活色生香;
技能篇:从“标点”到“收束”,为你深度解码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拓展篇:从传统文学、外国语言、前人新秀、自媒体大众那里,为你开辟更多提升写作的路径。
而我认为最有用的内容在第二部分里,提到的四有,“四有”按理解难度由易到难排列,分别为: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有趣”是硬通货。受欢迎的文章几乎都具备幽默诙谐、促狭、逗贫损的文字特点。要让读者感到痛快,无论是文字还是情绪都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就好像段子手一样,虽然文章只有百十来字,但传播度依然很高,这就是有趣的原因,读者的情绪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有用”是指具有实用性价值,能够传授技能。凡有助于人适应社会分工、提高就业能力,或是有助于衣食住行、生养孩子的文章,都是阅读量大的好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干货”文章。现在很多兴起的一些学习类、读书类、写作类的文章也是如此。
“有料”就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细节。人们评判作家时,常会说:这个作家“有生活”或者“没有生活”。有生活就是有料,有细节。哪怕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十分高超的作者,只要不在其位、不临其境,就无法编造出那些独特细节。
“有力”分两方面:一是感情的力度,二是审美的力度。不过这类文章一般不适合写干货文,而多是一些情感、故事、小说类文章。

总体来看,这本书中很少教我们怎么写,大多是教我们怎么读,怎么去把那些大作家的技巧学到手。书中所引用的原文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些都是我们小学、中学、高中都学过的文章,但当时我们学习的时候只是按照老师的意思进行归纳大意、提炼中心思想,作者生平简介,而没有真的把握文章的内涵及深意,在之前自己读的时候都没有发现它真正的美。
最后,书中的一句话非常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像个“读书地图”,即使你不想学写作,也可以按这个地图,把自己读书的旅程走得更有滋味。写作本来也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多读同一主题的不同书籍,然后加以应用,也一定会有用处。

往期人气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