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连载小说今日看点
《极简秦汉西凉史》Ch.2 秦代驰道和直道,详解陇西郡和北地郡

《极简秦汉西凉史》Ch.2 秦代驰道和直道,详解陇西郡和北地郡

作者: 谷离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1-22 08:41 被阅读0次

    获取授权


    文集: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番外篇

    文集:谷离子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

    文集:《超级阅读术》读后感

    文集:【连载】《极简秦汉西凉史》

    欢迎大家关注和喜欢!


    前情提要

    上一期:Ch.1 秦始皇颁布治理政策与驱除匈奴


    修筑长城和驰道

    蒙恬出兵,击败匈奴之后,嬴政为了防匈奴再次侵扰边境,开始建立万里长城。

    (《史记·始皇本纪》、《史记·蒙恬列传》有相关记载。)

    《水经注》里说,嬴政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于陇西郡的临洮,止于辽东郡的碣石。

    (具体长城的构造和建筑历史,请自行查阅各类书籍,在此不表。)

    秦代长城的西段,起于临洮,即为“狄道”,陇西郡治所地。

    狄,是活跃在陇西的一支异民族部落的名称。

    道,是一种行政规划区,比在郡的管辖范围内,和“县”相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异民族聚集之地,竟然能成为陇西郡的治所,说明秦朝初期陇西异民族势力非常强大。

    陇西郡和北地郡内的秦代长城,阻挡了羌戎和匈奴的骚扰,保护了甘肃境内的人民生产和生活。

    秦代长城

    修建驰道

    驰道,就是古代的管道,可以走车马。

    驰道由三条平行的道路构成,中间部分是天子和国军的专用道,其余部分给官民用。

    (《礼记·曲礼下》有相关记载。)

    驰道由来已久,战国时期的甘肃境内就已经有了驰道。

    这主要是因为,甘肃是战国时期秦人的大后方。

    (关于驰道的规制,《汉书·贾山传》有记载,在此不表。)

    驰道的修建制度很严格,要求平直而且坚实,特别是要高出平地,两侧建缓坡。

    这种建设规模非常庞大,凸显驰道的作用。

    然而,到了陇右地区(六盘山西部),山川很多,在高原地段修驰道,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甘肃境内的驰道有两条,一条就是嬴政巡视陇西、北地时走的道,另一条是故道,又名嘉陵道。

    这条道从陈仓出散关,沿着嘉陵江南下,入两当县,进略阳,最终抵达蜀郡。

    由于道路比山川地带还要艰险,只好用栈道代替。

    《田律》中有对驰道维护的规定,要求农民每年利用秋冬农闲时间整修道路和桥梁,平时如果有破坏也需要及时维修。


    秦代甘肃的行政

    个人制作的地图,随便用,不保证正确。

    秦代陇西郡

    陇西郡:因处于陇山以西而得名,郡治狄道。

    《水经注》中,应劭说: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最早的记载在,《史记·秦本纪》中,”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陇西郡下属地区:

    狄道:狄人所居得名。

    《水经注》:“狄道,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

    临洮县:临近洮水得名。

    《史记·秦始皇本纪》:长安君率军击赵时在屯留反叛,嬴政将其镇压,并”迁其民于临洮。“

    上邽县:原为邽戎所居得名,秦灭之而设县。

    《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其实还有下邽,不表。)

    榆中县:秦北逐匈奴过程中,以“树榆为塞”阻挡骑兵,而得名。今在兰州市以东,之后又名“金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傍)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西县:西垂的简称,今礼县附近。

    《史记·秦本纪》:“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

    绵诸道:绵诸,西戎之一族。

    《汉书· 匈奴传》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枹罕县:本为罕羌所居得名,今临夏。

    冀县:前688年秦武公设立,今甘谷县。

    《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下辨道: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打下下辨故道。

    《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雍、斄。”

    獂道:以西戎獂族得名。

    《水经注》:“獂道在冀之西北。”

    成纪县:今静宁县西南。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 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

    略阳道:以略阳川水而得名。

    《水经注·渭水注》:”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


    秦代北地郡

    北地郡:前272年,由秦昭王设立,治所义渠。

    北地为先秦诸国对北境领土的通用名,《战国策》中皆有提到北地之名。

    义渠道:以义渠国为名,今庆阳市宁县西北。本为义渠戎所居,前327年,秦惠王夺取义渠,设立县。义渠国曾经疆域庞大。

    泾阳县:以泾水之北得名。

    《汉书·地理志下》:“泾阳,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

    泥阳县:以泥水之北得名,今称马莲河。

    《史记·郦商列传》:楚汉相争之初,汉王军“破苏驵军于泥阳。”

    郁郅县:郁郅是少数民族音译。

    《后汉书·西羌传》:秦惠王伐义渠,取郁郅。

    阴密县:因商代有密须国而得名。

    《诗经·大雅·皇矣》有记载:“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

    彭阳县:古时彭国属地,故得名。


    修筑直道

    在修建长城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军队驻守(30万),更需要建筑人力(40-50万)。

    为了运粮和器材,原本的驰道完全不够用,因此秦朝提出了直道的概念,要求比驰道更为便捷,运力更大的道路。

    直道遗址

    《史记·六国年表》:(始皇)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

    九原郡是抵御匈奴的重要据点,也就是现今内蒙古包头市,甘泉则是咸阳附近的一处皇家园林。

    因此,直道是秦朝专门修建,从关中通往河套地区的军用干道。

    (《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记载该直道由蒙恬主持修建,在此不表。)

    有意思的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曾经亲自走过直道,对这个工程赞叹不已。

    直道可以使秦朝骑兵三天三夜就能抵达阴山山脉,继而出击匈奴。

    秦朝之所以能迅速集结部队,投放粮草,直道显然提供了有力保障,乃至汉代对抗蒙古骑兵,也是意义重大。

    秦代直道示意图

    有任何疑问和建议,请随时留言或私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极简秦汉西凉史》Ch.2 秦代驰道和直道,详解陇西郡和北地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un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