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一思诗文集【头号玩家公会】
梅贻琦:与蔡元培齐名,培养出杨振宁等大师,清华“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与蔡元培齐名,培养出杨振宁等大师,清华“永远的校长”

作者: 麦大人 | 来源:发表于2021-11-16 14:05 被阅读0次

    有人说,清华大学今犹在,世间再无梅贻琦。

    众所周知,从1931年到1948年,校长梅贻琦为清华大学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堪称与当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齐名。

    当年,钱学森发出惊天一问:为何中国培养不出世界级人才?

    其实早在八十年前,梅贻琦就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年,梅贻琦在演讲时说:希望清华大学一直保持这样的地位,并不是享受什么特殊待遇,而是不要堕落,在学术方面往更深层面发展。

    那时候,梅贻琦一身长袍,展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甚至被英国科学家称赞为“中国学者的完美化身”。

    01

    1889年,梅贻琦出生在天津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

    15岁时,他考入南开中学,到了1909年被学校保送到国外读书。

    次年,梅贻琦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毕业后,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后来,梅贻琦回到祖国,并来到清华担任代理校长。

    清华校长,对于大家来说是很守时,一丝不苟的那种,但梅贻琦在上班期间,经常发生有意思的一幕。

    上课铃已经响起,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却不见梅贻琦老师的身影。

    东张西望了好一会,一个气喘吁吁的男人擦着汗水跑进来,然后不好意思地向大家道歉:对不起各位,我帮夫人看铺子,来晚了。

    梅贻琦一生清贫,他的夫人在街头摆地摊,身为大学校长的他,丝毫不在乎自己的身份,没事就去摊上帮忙。

    后来,经历了“三赶”校长的风潮之后,梅贻琦先生正式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他为人清廉正直,是一位“寡言的君子”,在处理事务上从不感情用事。

    思想运动爆发后,学生之间经常产生矛盾,有的甚至大打出手。

    在这个时候,一向含蓄的校长站出来,制止了那些推搡、带有恨意的行为。

    危机时刻,那份沉着和冷静令人敬佩不已。

    02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抗日非常时期,形势相当严峻,即便日子过得很苦,但梅贻琦依旧乐观向上。

    为了周转学校的资金,梅贻琦将冬天的棉衣,拿到当铺换钱。

    可以说,他苦苦操持一个大清华,生活过得十分清贫。

    其实最开始,梅贻琦是可以享受“特权”的,比如免费电话费、司机、保姆等特权,可这些他都悉数拒绝了。

    为了帮学校省经费,梅贻琦自己开车,不用司机。

    后来,他干脆辞掉厨师,还找了一个十分充沛的理由:我的妻子酷爱做饭。

    可能从一开始,梅贻琦的心里对一切优待都是拒绝的。

    后来,战争全部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大,并迁移到昆明。

    国难当头,师生的日子更难过,甚至有很多学生陆续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梅贻琦一边将家中值钱的东西全部当掉,一边向政府请求补贴资金。

    自己本就很贫困,还要咬着牙帮助其他人走出贫困,是梅贻琦的努力,让学校一步步走向光明。

    作为大后方的西南联大,那些年培养出了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朱光亚等世界级的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落难见人心。

    艰难时局体现出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他像太阳一样温暖着别人,却没有温暖自己的儿女。

    梅贻琦的四个孩子,都在联大读书,可他们都放弃了补助金,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当时西南联大办了一个附属中学,教学质量很高,许多人都想把孩子塞到这所中学。

    但是梅贻琦铁面无私,想要进来可以,一不靠权,二不靠钱,凭成绩说话,哪怕自己的女儿也未进入这所学校。

    而他们的母亲,也就是梅贻琦的妻子韩咏华,为了支持丈夫,提着竹篮,开始在街边叫卖自己做的糕点。

    要知道,韩家当年是“天津八大号”的天成号韩家,即便不复当年,但韩咏华怎么都是大家闺秀。

    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她心甘情愿放下身段,这样的女子多么珍贵和稀有。

    03

    身为校长,如果得知自己的妻子,擅自做主摆地摊,会不会觉得丢面子,或者大声斥责对方?

    梅贻琦对此没有反对意见,而是给妻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并温柔地说:你辛苦了。

    这对夫妻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富足。

    这一幕不但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那些清华的同事们。

    他们品尝了韩咏华做的糕点,并取名“定胜糕”,寓意一定能取得胜利。

    从此,定胜糕火遍昆明城,有时候生意太好,她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就有了校长街边卖糕点,导致上课迟到的情景。

    到了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并创立台湾清华大学,他被誉为“两岸清华校长”。

    尽管时间的洪流,早已将两所清华大学分开,但“本是同根生”,一直是不变的信仰。

    1960年,梅贻琦身患癌症,听闻此消息,清华的校友们为其捐款65万台币,却依旧杯水车薪。

    直到两年后,先生离去,终年73岁。

    梅贻琦去世后,那个一直带在身边的小皮箱被打开,里面的东西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里面不是支票,不是重要文件,而是清华大学基金账本。

    几十年的基金用处,都记录得明明白白,这是他宝贝了一辈子的东西。

    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正如清华校训所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梅贻琦一直在践行,并领导众多清华人奋发向前。

    如今,梅贻琦先生葬在台湾清华园内,师生将用这样的方式纪念“清华永远的校长”。

    他,无愧于“永远的清华校长”这一称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57年过去了,梅校长的气度和精神,已成绝响。

    作者:棒棒

    编辑:麦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梅贻琦:与蔡元培齐名,培养出杨振宁等大师,清华“永远的校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dh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