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联网产品思考互联网科技设计
好看的设计千篇一律,有戏的产品万里挑一?

好看的设计千篇一律,有戏的产品万里挑一?

作者: 何鲸洛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16:36 被阅读6次

    什么是坏、是丑、是失败的设计?

    相信这对于每一位设计师来说,都是进入“设计行业”必须面临的首要难题;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坏、是丑、是失败的设计,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才有可能区分什么是好的、是美的、是成功的设计。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设计的好与坏、失败与成功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也许对于一部分人极尽谄媚的设计对于另一部分人就不怎么友好、对于一部分人极具创新精神的设计对于另一部分人就是异端……

    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消费者的评判标准虽然不尽相同,如果我们从她们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出发,就会发现个体差异之中的相同点:消费者对于一件产品的主观感受往往不会局限于这件产品本身的材料、外观和质感,还会考虑它的功能、交互和体验。

    因此,当下一件产品的评价系统已经延展到一个更深的维度——产品设计是一段时间内(用户的使用周期一般会小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要不怎么说消费者“喜新厌旧”呢)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整体使用感知:产品需要在消费者完成购买之前满足他们的需求,还需要在用户使用周期内给予他们各种“预期”。

    而这,就是不满足于供不应求时代“品类/品质消费”到供过于求时代“品牌/品味消费”跃迁过程中一件产品的“基本素养”,一款超级产品乃至畅销产品都需要给自己加戏。

    作为工业设计领域的“资深人士”,我们畅谈过“小趋势”、致敬过“包豪斯”、透析过“工匠精神”也赞誉过“超级产品”;我们在周一推文《2019,工业设计也需要分级?》中把“当下设计”分为七个等级,接着周三推文《中华田园审美主义的冰与火之歌:淘尽黄沙始见金!》又从“中华田园审美”元素出发论述国外大牌对中国消费者的误解以及国产品牌的“文艺复兴”。

    很显然,“中华田园审美”在某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就是“拾人牙慧”,要不莫高窟也不会遇见道士@王元箓;但是在某些国外大牌眼中“中华田园审美”就变成了香饽饽,似乎他们只要做做样子摆个姿态就能被无数人疯传;但是现在中国消费者似乎学“聪明了”,国外品牌也需要“走心”才能人见人爱。

    由此可见,不管是添油加醋的设计,还是万里挑一的产品,用户评判它们的时候都有一个“隐约可见”的标准,在这里我把它们归纳为“三大原则”。

    第一原则:产品设计最好不要给用户增加使用门槛。

    第二原则:产品设计最好不要违逆用户的使用习惯。

    第三原则:产品设计最好不要挑战用户的使用通感。

    使用门槛

    谈到日本制造,肯定离不开“工匠精神”,谈论日本电影,肯定离不开“心理阴影”。

    但谈及日本设计,细想MUJI、优衣库和nendo,第一个浮现的词却是“性冷淡”。

    但以日本脑洞之大,在严肃、认真和高压的社会环境下其实也不缺少各种“脑洞之作”。

    先不提日本动漫界的“英雄低龄化”,电视界的《我是大哥大》以及日本为宅男孵化出的各种“定制神器”,6秒商店的“虚拟概念产品”还有100多万人拥趸,最火的视频居然有1500W人次观看。

    当然,就像美漫阻止不了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红绿灯也阻止不了日本设计师脑洞突破天际。

    53岁的日本GOES公司创始人前田贤刚“为老不尊”把红绿灯变成了不同季节的枫叶。

    这样一改确实“别具一格”,但是考虑到交通指示系统的“标准工具性”,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虽然现在十字路口不少红绿灯变成了“点阵人形”,但是红绿灯上小人的动作以及颜色依旧没有脱离原有设定,只不过加入了“人物”的动态场景更具有指示性。

    行人已经习惯了点阵人物的“身体力行”,现在突然变成“枫叶”,对于行人来说就是一种“认知负担”;它固然更加美观,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给用户增加的“学习门槛”;也许说服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要改变整个社会认知的“底层逻辑”无异于天方夜谭。

    一款公共设施的设计固然要考虑到美观以及环境等因素,但不应该给社会增加学习成本。

    就像「 100 architects 」设计团队对上海豫园路的废旧电话亭所做的事情,他们把它变成了「城市迷你胶囊」:它们不再是封闭和隔离的,而是开放式的半包围空间,他们成了人行道上的城市家具,与其他公共领域建立对话,并创造出富有争议和对比鲜明的外观。

    新改造的电话亭的新功能包括:免费无线 WIFI ,免费 USB 充电插座,休闲坐椅,报刊架,咖啡桌,夜间阅读灯和紧急公用电话。

    这种给城市增色,增加功能的设计是不是给它添堵,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脑洞设计好多了。

    使用习惯

    这里依旧用前田贤刚的另一款设计“银杏电梯”举例,设计本身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些坐电梯不看脚下的小孩注意脚下。

    但考虑到小孩子好动以及好奇的天性,电梯上铺满了银杏落叶会不会让小孩子变得更好动,一旦没有大人看护,是不是就会“踩”上去,又或者弯腰去捡呢?

    就像在男厕所小便池放上一只“苍蝇”。

    当然,这个比喻不怎么真善美,但是小孩子的世界,“安全”才是第一。

    关于电梯,其实还有一个迷思:那就是为什么电梯的扶手比踏板要快。

    经常坐地铁的朋友应该有过类似的感觉,那就是上电梯时我们的手一般习惯性弯曲,但是走下电梯的时候不知不觉弯曲的手肘几乎就伸直了,而且刚下来的时候身体还会前倾。

    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设计的问题,但其实这恰恰是一款产品有戏的“闪光”之处。

    自动扶梯的国家标准GB 16899-2011 5.6.1规定扶手带比梯级快(0~+2%)。扶手带和踏板拥有各自独立的驱动系统,扶手比踏板快一点,是为了防止乘客因扶手滞后发生后仰从而发生意外的情况。

    综上:一款合格的产品本身需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创新,但不能违逆天性。

    使用通感

    以上还是前田贤刚的时钟作品。

    确实,在前田手中再平凡的时钟也被他玩出了新意。

    作为一款展示品、装饰品又或者是收藏品确实不错,但这却是以抛弃时钟的“功能性”为代价,时钟的即时性和确定性会受到很大的干扰:我们很难忽视两只“无用”的胳膊,脚尖指向的位置也不在圆的半径上;时针扭曲无所谓,因为小时本来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区间,但是分针和秒针扭曲就会把原本确切的时间变成一个模糊的区间。

    但其实,真正买这款时钟的也不会是为了看时间。

    它的卖点本来就在时间之外。

    同样是对于时间的设定,这款猪猪手动日历就可爱多了。

    当然,日历没必要像时钟那样精确,相比于时钟需要频繁的提取时间数据,手动日历的低频和互动都能符合用户的某种预期。

    而且从设计理念来看,同样都是卖萌,时钟只是粗暴的植入,但日历却做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但就新鲜感以及互动体验来说,日历更有可能渗透桌面变成一种仪式,但时钟却始终若即若离。

    原因就在于:它们在各自的生命周期内,对用户使用感知的满足程度不同。

    同样,这三大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不妨借乔布斯的 iPhone 一用。 

    iPhone 虽然是划时代的产物,它为了互联网而生,但直到 iPhone 4 销售了9480万部它才宣告了自己时代的到来。

    iPhone 的成功自然是源于乔布斯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超前认知,“把互联网装进手机”的创意更是惊为天人;从诺基亚到苹果,苹果的颠覆式创新固然卓著,但极简主义、App生态、iOS系统以及高昂的价格却一度增加了大家的进入门槛以及学习成本。

    同样作为苹果的创新设计, MacBook Pro 上 Touch Bar 的推出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作为苹果的杀手级创新,Touch Bar 却更像是一次过渡产品,是未来苹果虚拟键盘的桥头堡;不少用户反映,他们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对喜欢使用键盘快捷键的用户来说, Touch Bar 完全就是鸡肋。

    作为苹果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大创新”,Touch Bar 有野心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却有没有更优越的操作体验值得用户迁徙,这自然吃力不讨好。

    至于苹果本周从其隐秘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解雇200多名员工,宣称“进军”健康领域对外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讯号:难道苹果在创新上真遇到了瓶颈,需要押宝在服务领域?

    作为一个从科技创新中杀出重围的互联网品牌,苹果这一退一进是在向前看,还是向钱看呢?

    由此可见,以上三大原则不是不可逾越,但你需要像乔布斯那样超常发挥,要不就会出现像是库克这样目中无人的溃败,到最后甚至需要二选一来对赌苹果的未来。

    当然,具体到每一件产品,这里所谓的“添油加醋”也并非毫无意义,它的通用性或许会受限于部分“脑洞/艺术加工”,但它在某个特殊的时间、地点,又或者是场景还是有存在的价值,但这就限制了这款产品的未来潜力,它注定不可能成为一款超级产品。

    作为一款超级产品,它必须清楚的意识到什么是在“添油加醋”,什么是在“魂归来兮”;添油加醋只是讨巧,但魂归来兮却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门槛、使用习惯以及使用通感,它需要“面面俱到”。

    PS:头图来源于网络,部分素材来源于设计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看的设计千篇一律,有戏的产品万里挑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pb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