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说:“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
多年来,对学生来说,学习就是头痛,作业就是负担,考试就是噩梦。
图片源于网络卢梭曾于18世纪讴歌儿童天性善良,呐喊教育要归于自然,但没引发实质上的改变。
直到杜威所处的时代,人们仍然认为儿童是成人的缩影,要学习成人知道(但儿童并不理解)的知识。
杜威主张改革传统教育,强调儿童应从背诵书本中解放出来,在实践和生活中学习。不要强制儿童去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
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生活和经验就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图片源于网络杜威认为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能够根据活动结果来调整制以后的活动。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天性。他提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教育。教育不是老师告诉学生怎么做,强迫儿童去背诵一些知识或符号,因为这样不能激发儿童自动求知的本性。这种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的灌输知识,就像让盲人去看东西,把不想喝水的马牵到河边,按着它的头让它饮水,这种强制教育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如果从现实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教育,为了解决内心的困惑,儿童就想学,好学,学习就成为积极和自觉的行为,唯有如此,儿童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才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流于表面或残害心智。因此,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
图片源于网络后来,杜威利用“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冲锋陷阵,儿童的天性才被解放,学校教育才大为改观。
同时,杜威的“做中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如知与行,经验与知识等。杜威也坚持用发展观点来看待教育问题,认为社会和学生存在于持续发展变化之中,教学也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经验进入有组织的整理研究阶段。
1.从4-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应用中获得知识,所得知识也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储备。
2.由8-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如通过史地学习,涉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是为了满足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成为大脑的负担。
3.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阶段,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杜威在他创办的实验学校中实施了学习的前两个阶段。因此,杜威特别熟悉游戏阶段和自由注重阶段应遵守的原则。可惜的是,那时他没有进行高年级的实验,否则,他就会有更全面的建议。实际上,在芝加哥实验学校,杜威不只叫儿童从做中学,对高年级也设置了较高深的学科。
图片源于网络杜威认为,教育最初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
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两者大不相同。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认知特征,分不同阶段来进行。但现实情况是,大学教学用科学家的方法,中学取法于大学,小学模仿中学,从上到下一律侧重于逻辑安排,而忽视心理认知程序。如此,便造成“学习成为苦役”的悲剧。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65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