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照琴台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李白的《忆秦娥》,非常喜欢最后一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苍凉沉雄的意境美,总会让我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柳永《八声甘州》中也有类似苍凉的句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被苏轼赞为“不减唐人高处”,就连对柳永心存偏见的王国维也赞其格调高古,不能以常调论。虽然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意蕴不同,但同样带给我艺术的震撼与无穷回味,读来余香满口,让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且说,这首《忆秦娥》在词史中地位非常崇高,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因为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所以后世词家将词牌改名《秦楼月》。看到这词牌我是倍感亲切的,因为我喜欢的一出越剧也叫《秦楼月》,戏中书生吕贯与才女陈素素相识相知,就是因为一首同名小词。那首小词虽然无法和《忆秦娥》相提并论,但写的也很美:
香红歇,青山一闭无年月。无年月,松枯柏老,同心难结。 东君不管花如雪,消磨莺燕凭谁说?凭谁说?秋烟秋雨,几堆黄叶。
这首词素素题写在真娘墓旁,书生吕贯无意中读到,对填词人钦慕不已,几经周折,一对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戏剧桥段虽然不新鲜,但是唱腔养耳,尤其这首词,演员是用苏州评弹唱的,美词佳韵,相得益彰,我非常喜欢。
再来说说《忆秦娥》。词的上片写闺中相思:夜半箫声幽咽,惊醒了秦娥的春梦,醒来唯有一勾残月斜映窗前。梦虽然断了,她还沉浸梦中与良人欢会,可眼前唯有这残月相对。她不知度过了多少这样的孤寂月夜,只有黯然神伤,顾影自怜。年年柳绿,伊人远隔一方,苦苦的相思折磨着她,无处诉无处求,这才是“明知梦境无凭准,无聊还向梦中寻”啊。
我对“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玩味再三,先说“秦娥”,杨雄《方言》中提到“娥,好也,秦曰娥。”也就是说,只有秦地女子,可当此一娥字,易地易字,就失了协调。想起于此类似的称谓还有越女、吴娃、燕姬等,在中国的诗词世界中,指物各有类属,其间字与字的搭配,有着难言的默契与隐秘规律,一旦拆散重组,美感便会消失殆尽。所以,绝对不会有诗人说出“越姬、吴娥、燕女、秦娃”这样的“外行话”来。记得有次听讲座,上海戏剧学院的翁敏华教授特意讲过这一点,我至今记忆犹新。
有人说,这里第二个“秦”字是毫无必要的重复,不如改为秦娥梦断“高”楼月。感觉这样一改就失了词曲意蕴,变成白开水了。试想,秦娥居秦楼,箫声梦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梦醒时她张目追寻,唯见满楼月色。寂寞之中忽听怨曲,勾起她满怀愁绪,偏偏又明月当楼,此处叠用“秦”字,更加重了“秦楼月”的力量和秦娥幽怨的心境,这正是诗人遣词用句的高明之处!
词的下片转入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清秋时节,乐游原上佳侣如云,西望咸阳古道,迎宾送客,车马络绎。秦娥期待驿使传来音信,无奈自晨至昏,音尘断绝。她茕茕孑立西风残照,入目只有这汉家陵阙,莽莽苍苍。面对此情此景,秦娥一人一时的悲怨,升华为历史与现实的千秋万古之心。良人不归,汉陵常存,兴衰荣辱,化做烟尘,只有萧瑟西风,如血残阳,百年千年的存在下去。反复吟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多么阔达,多么壮美!这四十六字小令能够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正在于此!
读此词,遥想一代代帝王,不管生前多么叱咤风云,结局不过是留下土馒头供后人凭吊,普通凡人又该如何呢?对我来说,不如珍惜当下,且行且听戏,嘿嘿!
图片:呼葱觅蒜
参考书目:《唐宋词鉴赏辞典》
网友评论
看到你文章中提到越剧《秦楼月》,我就想起君安。应该不是我的错觉,君安身上那种淡然自若却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在不断影响着你、我。
李白的这首《菩萨蛮》与《忆秦娥》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评价为:百代词曲之祖。
厉害!上班了,有空再来。
“苍凉浑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