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樊老师学习写作,欢迎加入《呆萌网上写作训练营》,请加微信18723361670
2.1 以“钻石法则”搭建框架
2.1.1 钻石法则,大道至简
我从事演讲口才与写作培训许多年,在培训圈里有一些名声,但绝不是靠忽悠,浪得虚名,而是靠独创且有效的“核心技术”。我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钻石法则”。
我总是强调,不论讲话还是写作,它是一门艺术,但它首先是一门技术。艺术有规律可循,但许多人即使懂得了艺术的部分规律,依然觉得千变万化,玄奥难解。而技术则不然,简单的几个规则,你只需普通人的智力就可以理解,而且只要多按规则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运用,即所谓熟能生巧。
宋代大儒朱熹说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因此,我从事写作实操与培训多年,一直都在探求一个简单并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希望能够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常常感到欣慰的就是,“钻石法则”这一核心技术,就具有举一反三之功效。凭借这个“钻石法则”,我可以为自己颁发一个终身成就奖。
虽然我为自己的核心技术取名为“钻石法则”,看起来“高大上”,但这并表示它高深莫测。其实,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写作与演讲的构思套路与方法。
“大道至简”这四个字虽然不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原话,却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大道至简”说的是,宇宙中至高至大最根本的道,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我在这里说“大道至简”,是想表明:
写作的核心技术,其实也是很简单的。
2.1.2 钻石法则的含义
许多人在写作的时候,最难的是什么?就是不知道从何讲起,不知道如何去构建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道如何达到文章有观点、有条理、有重点这“三有”境界。“钻石法则”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解决搭建框架的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修建房屋,都是采用框架结构,先把一幢楼的框架修好,再来砌墙壁,再来安装、装修,最后就可以入住。写作也是如此,先必须搭建好框架,再往里面装内容。没有一个好的框架,你就会想到哪、写到哪,很快你就会感觉写不下去。就算勉强写出来,也自觉不堪入目。
“钻石法则”用公式来表示如下:
钻石法则=三段论+三点式
走路或者开车,有线路,我们把它画下来,就叫作地图。写作与演讲则有思路,把这个思路画成一个图形,就有点像一颗钻石了,因此我把它称为“钻石法则”。
钻石法则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个钻石法则非常值钱,堪比钻石甚至超过钻石。
2.1.3 一个意群=一颗钻石
我们都知道,一幢住宅商品楼,如果一层有10套房,一共30层,总共就有300套房子,也就是说,300套房子构成一座楼。
其实,我们写作也是如此,话语是由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意群,意群再组成篇章。但是,这是一种表面的划分,并不能够让我们对文章的构造有深刻的理解。
“意群”在一篇文章里面,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与概念,可是因为它相对隐形而被我们忽略。从内容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逻辑清晰的话,总是由一段或几段话语来说明一个观点、一个事件、一个物品、一个人物,这就是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即一个基本单元,通常可以用一个钻石法则来构造。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按照钻石法则写成的一段文字称为一颗钻石。
一篇文章,可以由一颗钻石构成,也可以由两颗、三颗、四颗或更多颗钻石构成。后面我会再详细说明复杂的文章结构的方法,这里只要各位记住这一个等式:
一颗钻石=一个意群=一个基本单元
一个基本单元,就像一座幢楼的每一套房子,其基本结构、框架相同或者相似,合起来就成了一幢楼。一套正常的房子,应该是这么构成的,入户门一进去,就是客厅,四周则分布有主卧、次卧、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等。有哪一位设计师创新设计成一进入户门就是卫生间,然后是主卧,接着是厨房,穿过去是阳台,再回到客厅呢?这一定是精神病大师设计的了。
2.2逻辑框架很重要
2.2.1 思路混乱之源
我是一个非常重视逻辑的人。写文章如果没有逻辑,就容易让读者陷于混乱。当然,文学类的文章也许可以不重视逻辑,而只需要通过意象的呈现与情感的渲染,令读者感受到某种情感冲击就达到目的。但非文学类的文章,没有严密的逻辑,就不可能是好的文章,更不可能有让人理解与被说服的力量。
非文学类文章,必须以理性的思维来搭建框架,建立严密的逻辑结构,然后再借助感性的思维来让文章的内容丰满与多姿多彩。这就像一座楼房,土建部分必须遵循理性主导的科学原则,而装修部分可以遵循感性主导的艺术原则。
在此,我要顺便为“八股文”申辩一下。“八股文”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规定文体,已经被批得差不多体无完肤,但是,我认为这有点像倒洗澡水把小孩儿一块倒掉一样,把原本有可取之处的“八股文”彻底否定了。
我认为,绝大多数的“八股文”内容空洞无物,不能起到“代圣人立言”的作用,自当作糟粕摈弃,但是作为一种文章的格式,还是有可借鉴之处。君不见,唐诗、宋词、元曲不一样有格式要求吗?西方古典戏剧,不也要遵循“三一律”吗?“文无定法”本是对创新的要求,但是说文章可以随便乱写,不需要框架结构,那一定是胡说八道。
2.2.2 中国式思维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失误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教了一大堆。至于哪些该,哪些不该,我就不深入讲,大家自有分数。我只讲一样——逻辑学,这个是一定要教的,可是并没有专门教,以至于中国人的思维都比较感性,甚至容易混乱。
我把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最高一层是“道”,哲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中间一层是“法”,逻辑学等等工具类学科就属于这个层次;底层的知识则是“术”,各门具体的学科,尤其是解决人类各种具体问题的知识,都处于术的层次。
中国式思维好走两个极端,要么是执着于道,讲些玄虚难懂的东西,比如我们的传统国学,许多人一说起来就头疼,尤其再加上一个文言文,就更加难懂。要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擅长弄些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中国人缺乏中间层的知识,也就是方法论缺乏,工具学科缺乏。
逻辑学起源于古希腊,而在近代西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兴起之后,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建立与形成现代科学的思维与工具,从而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浪潮。
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的训练,不仅导致了科技与工业的落后,也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是散文式的,不重层次,缺乏条理。不过,我这里说的“散文”不属于文学的范畴,而是指“散乱的文章”。
2.2.3 散乱的“散文”
下面我拿一个例子来说。以下的文字源于《即兴评述话题宝典》,高考时艺考生的参考书。里面有200多个题目与范文,但我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介绍给大家,因为里面的范文基本上都是“散文”。
有这么一个题目《学生有必要穿统一的校服吗?》,它给出的范文如下:
我觉得中学生应该穿统一的校服上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校服是身份的标志,就像社会上某些职业需要穿制服一样,穿校服易于辨识学生的身份,而且也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让学生统一穿校服,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而且还可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而且,穿校服可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它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使之认清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总之,我觉得穿校服上学有很多好处,所以我支持学生穿校服的优良传统。
大家看了这篇“散文”,你能够迅速地把握要点吗?恐怕很难。我在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最怕老师叫我们把某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概括一下。训练我们的概括能力倒是必要,但是我常常想,那些作者为什么不在写作的时候就概括清楚呢?这不是坑人吗?
下面我把它重新按照“钻石法则”梳理一下,大家再看看如何。
我赞成中学生穿统一的校服上学。为什么我赞成呢?因为这样可达到“三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穿校服可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它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使之认清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第二,有利于避免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由于社会贫富悬殊加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与消费观念差别极大。让学生统一穿校服,可以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也可以保护贫困与普通家庭的学生减少心灵伤害。
第三,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对于中学生来说,校服是身份的标志,就像社会上某些职业需要穿制服一样,让学生统一穿校服,不仅易于辨识学生的身份,而且有利于社会各界重视对学生群体的保护。
总之,我觉得穿校服上学有很多好处,所以我赞成学生穿统一的校服上学。
应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钻石法则”范文,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再是“散文”,令人不得要领。开头部分:开篇的句子,开宗明义,表明观点。接着我就立题——为什么?然后是过渡句,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可达到“三个有利于”。主体部分:分成三点分别展开,而且这里我作了概括提炼,用的是同构法,以后会专门讲概括提炼。而其中的文字,我只是照原文合并同类项,重新排了一个顺序,适当加了几句话,以保持结构均衡与意思连贯。结尾部分,作一个小结,强调自己的观点。
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好呢?当然是按“钻石法则”梳理的这个,你一看就能够记住要点。如果你要去参加面试,也不用全文背下来,只需要读一读,然后记住立题与几个关键词——荣誉感、攀比之风、保护学生——就可以了。
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是反面教材,就在于它有点坑人,那些高中生根本没法记住这本书的内容。但是,按我的“钻石法则”,他不需要死记硬背文章,而是掌握了工具、方法、套路之后,在有适当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自由地发挥了。基于此,我也想编写一本《公务员面试话题宝典》,因为常常有人向我咨询。我相信,以“钻石法则”模式写出来的宝典,一定相当受欢迎。
2.2.4 钻石法则一样精彩
也许有人会说,所有的文章你都按这个钻石法则来写,岂不是千篇一律吗?
这话要分两头说,一方面,我前面讲过,钻石法则的运用当然是有变化的,后面还会专门讲。另一方面,即使你用钻石法则这个套路来一篇文章一颗钻石这样写,依然可以写出好文章,只要你的思想观点够独到、深刻。
星云大师写过不少的书,他的好多文章都是遵循“钻石法则”而写成。如果你有兴趣,推荐你去买《越不怕死,活得越好》来看看,整本书全部文章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框架结构。现在抄录其中《生命的拥有》一文如下:
在现实生活里,一般人都希望拥有钱财,如果能够拥有百万家财,良田万顷,甚至儿孙满堂,就觉得人生真是美满无比。然而拥有钱财不一定幸福,金钱是水、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等“五家共有”,就算拥有它,也是烦恼重重,危险不已。儿孙绕膝,虽是福气,但是有“福“必定也会有“气”,所以也不是最好的拥有。那么生命中应该拥有一些什么呢?
一、要拥有时间。佛经说:“生命在呼吸间。”有时间才有生命,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所以有时间的人要爱惜时间。爱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不守时,不惜时,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中国俗谚有谓“阎王叫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所以当我们拥有时间、享有生命时,就要好好利用时间,为人服务、奉献,让生命发光发热。
二、要拥有安全。安全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拥有财富,财富不安全;拥有权利,权利不安全。拥有财富的人,容易遭人觊觎;拥有权利的人,容易遭人嫉妒、障碍。一般人为了要求得安全的生活,必须建房子,住在房子里面才安全;出门行走时,道路要平坦才安全;航海的人要有救生艇才安全。但其实真正能保障一生安全的,是要培福修慧,要积德行善,要有高尚的人格,这才是人生最好的保障。
三、要拥有因缘。人是活在因缘里,没有阳光、空气、水,乃至士农工商的助缘,生命就无法存活。例如,有人因为没有空气而闷死,有人因为缺少温暖而冷死。生命要具足各种因缘才能生存,人要具足各种因缘才能成事,所以做人要广结善缘。
四、要拥有希望。人的日子不是一天就过完的,也不可能天天是过年。在平常的生活里,要拥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动力。尤其然要有未来,有未来才有希望,人是活在希望里。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杀?就是因为没有希望。小孩希望长大,青年希望创业,老人希望儿孙成才,穷人希望致富,凡人希望成圣。有希望才有未来,有未来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所以,人不一定要拥有一时的、有限的金钱财富,最重要的是拥有时间、安全、因缘,以及无限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人生应该拥有的宝藏。
2.3 被轻视的“三段论”
2.3.1 “总分”关系是问答
前面讲到钻石法则概念的时候,我相信语文成绩好的或者作文水平不错的同学已经看出来,“高大上”的钻石法则,不就是“总-分-总”结构吗?是的,它就是“总-分-总”结构。但是,我要问:你还记得“大道至简”吗?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小学作文老师大约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讲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三种,即“总-分”结构、“分-总”结构和“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就是写成三段式——开头、主体、结尾,开关是总,主体是分,结尾又是总。这是非常经典而有价值的结构工具,可是现在被绝大多数人所轻视,甚至已经将其丢到太平洋去了。
原因有二:一、老师讲的是表面现象,没有交待清楚“总与分”的本质关系。二、这个结构适合于写短文章,长文章似乎就没法用。
先说第一,“总与分”的本质关系是什么?
哲学辩证思维告诉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总与分”这只是一个表象描述而已,并没有交待本质关系如何。就像两个陌生男女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如果不作交待,你知道是夫妻关系,还是同事关系,还是没有关系吗?我无数次的问过学生,“总与分”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更多的人是没法回答。
按照一般的理解,“总与分”的关系是,总:提出一个观点,或者是概括性的结论;分:对观点或结论展开进行阐述、分析、论证与说明。这个说法没有错,但缺乏可操作性,仍然相当于烧到99度的水而已,不算开水,没有彻底讲透。
特别提醒各位读者:“总与分”的本质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头的总,无外乎是在交待背景由来和基本观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后边的分,即主体部分展开三点或多方面回答。
总 = 问
分 = 答
明白“总与分”的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你是不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不明白总与分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只看到表面的总与分,就没法弄清文字前后的逻辑关系,写起来就没有章法。
2.3.2 钻石法则写长文章
再说第二,钻石法则适合于写长文章吗?
我的秘诀是,简单的文章,可以就用“总-分-总”这个“三段式+三点式”的钻石法则结构来写。即开头部分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立题”,后面再细说),接着主体部分展开三点至五点或更多来回答这个问题,结尾时写上几句话,或总结,或强调,或呼应,或升华。当然,主体陈述之后戛然而止也可以,避免画蛇添足,也即“总—分”结构。
如果拿植物来比喻,这个钻石法则结构,大致与乔木相似,也就是围绕一个主要的观点(树干)往上长高,提出一个问题(立题)之后,展开几个要点回答(枝干)。当然,这些要点下面还得有些小的观点与事例(树叶)。如果不用钻石法则搭框架,文章就像藤蔓一样,主干不明显,且弯弯曲曲,枝叶繁多,甚至形散而神不聚,读者不得要领。
以钻石法则框架来写一两千字的文章挺合适。至于长文章,其实就是多颗钻石以多种方式进行叠加组合罢了。后面的《钻石法则的变化》一节专门再讲。
对于钻石法则的运用,为了让读者更清晰,下面还要再具体地解释一下,三段各自干什么?
2.3.3 开头做好两件事
首先是关于“开头”这第一段。
开头部分一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给出观点。所谓的观点,就是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意见、结论。我们写作与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告诉一些你的观点给别人。当然,在这里,观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不论如何,其核心的意思通常就只有一个。这是你讲话开头必须明确的。
当然,你说我开头的时候,不先亮出观点,我要先讲故事,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到了最后我才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不可以?可以。这只是一种变化而已,我这里讲的是规定动作。当你对规定动作做好了,思路完全受控了,怎么变化,玩出新意,搞许多自选动作,那是你自己的能耐。
在无数的写作指导书里面,讲了无数的文章开头的方法,那都属于“术”的层面,而不属于“道”的层面。比如,朱行能先生《写作思维学》一书中罗列了13种开头的方法,包括: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摆出事实,引而不发;设问探源,突出中心;交待情况,弄清来由;事理结合,强调重要;点明寓意,顺理成章;以事引论,发人深省;以诗引论,情理交融;以言引论,先声夺人;限定范围,不枝不蔓;委婉曲折,引人入胜;反弹琵琶,别出心裁;正反对照,严密周全。以上13种方法都很有实用价值,各位读者可以深入研习运用,但这些方法终归都是用来亮出自己观点的。
开头要做好的第二点件事是立题。所谓“立题”,我自认为是我的“钻石法则”这个核心技术的核心,它真正彻底地解决了如何控制写作与演讲思路的问题。立题这个核心之核心技术,后面还要在《立题聚集》一章专门讲解,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
立题,就是较短的一篇文章中那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大问题,而整篇文章其实就在回答这一个“立题”。翻回去看看,星云大师那篇文章《生命的拥有》,是不是就在回答这个立题——生命中应该拥有一些什么呢?当然,较长篇或长篇的文章,则是在回答多个甚至无数个“立题”。
2.3.4 主体是在回答问题
其次解释一下“主体”这第二段。
主体部分不是在干别的,就是在回答所谓“立题”提出来的问题。这一点各位一定要牢记。因为“立题”是一个问题,我们就应当去回答它,而回答立题,不能只用很少的文字来完成,而应当比较深入地进行;而且,为了回答得好,达到全面性、条理性、专业性“三性”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都应当分成三点展开。
一般人思路打不开,或者打开以后却很混乱,就是因为没有“立题”并且纵深展开回答。如果画成图形对比一下两种模式,大家就清楚问题所在了。
有无立题的对比“一字形”就是没有“立题”与展开三点式回答,这种模式只是在横向展开思路而缺乏纵深,最容易写不出东西来,也不可能深入,还可能思路飘浮混乱,总是在不同的几个观点之间跳来跳去。
而“T字形”则是在横向展开思路的同时,还总是在关键的地方“立题”,然后做纵深的挖掘。
2.3.5 有结尾,更完整
最后简单说明一下“结尾”这一段。
写文章可以戛然而止,而讲话通常不应当这样,因为讲话使用声音这个“一过性”的媒介,不如白纸黑字的文章,可以让人翻回去再读。如果有必要,写作与演讲都给一个专门的结尾,它可以起到三个作用:补充完善、强调升华、激发行为。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要写上或说上几句:一是可以通过概述的方式,罗列前面所讲的要点;二是可以抓住某一要点,特别地强调,要求大家记住;三是提出某些建议、希望、要求、祝愿,等等。这样,一篇文章或一个演讲才显得完美。
2.4 主体部分分成三点
2.4.1 主体究竟分成几点
前面讲过,主体部分要分成三点来讲。但是,我并不是说,任何场合你都要讲三点。演讲课堂上有学生问我,樊老师,如果我每次都讲三点,人家会觉得我很奇怪。我说,你的确很怪,因为这叫教条主义,死脑筋,死读书。任何知识的运用,都得看实际的情况。
是不是要讲三点,要看场合、看时间、看话题、看对象、看自己的身份,你不可以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讲三点。有些时候,你只需讲一点,有时候你也可以讲两点,有时候,问题复杂了,你还得讲四点、讲五点,倘若讨论国家大事,讲十点可能都还不够。
立题之后,我们可不可以分成两点来回答呢?当然可以。后面《比较深化》一章,我会讲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实际上,我们自己以及身边的人,经常就在这么干。我们的日常话语中,经常分成两点来讲,一方面怎样,另一方面怎么样,这就是二分法。还有,分析为什么会出现XX问题?因为,主观上如何,客观上又如何。或者,内部原因是什么,外部原因是什么。或者,从长远来看,从短期来看。或者,站在老板的角度怎样,站在员工的角度怎样。举这些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主体部分分成两点来讲,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分成三点更佳。
因此,大家要记住,我说的主体部分讲三点,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话题与情况下,你可以而且应当分为三点回答。二是希望我们养成发散思考的习惯,要求自己努力分成三点,显得更全面,即使是编,也要编出三点来,因为这是在训练自己的思维。
2.4.2 为什么要分成三点
主体部分分成三点,包括我传授的“钻石法则”,并不是我闭门造车搞出来的,而是总结古今中外成功的作家们、思想家们、理论家们、大师们的经验与套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英国人彼得·沃森在《人类思想史》一书的绪论中写道:“思想史是一个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体系——三大理念、三个时代或是三个原则,而无数思想家重要的理论与思想,都采用‘三分法则’来构建。”他罗列了弗朗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亚当·斯密、奥古斯都·孔德等著名与非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三分法的例子,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这本书来读一读。
为什么人类喜欢三分法,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既然发现这么一种现象,照着做就是了。就像是一年为什么要分四季,一季为什么要分三个月,我们没有必须弄明白,好好按照四季变化过日子就是了。下面我们来看些例子吧。
先说说老子在《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话句不好理解。道,我们不知道,我们经常说知道,可是我们从来不知“道”。我理解的是,道生的一,是指元气。元气化开,分为二,就是阴阳。阴阳演化,生出三。这个三,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认为指的是阴、阳、合。而西汉大儒董仲舒解释为天、地、人。
我比较接受董仲舒的观点,因为我们平时爱讲,天时、地利、人和,有了这三条件与前提,什么事情就好办了,这不就是生万物吗?因此,老子说三生万物,而不说三生四、四生五,一直生下去,道理就在这里。
2.4.3 借鉴金字塔原理
再讲一个金字塔原理。这个原理是一个叫巴巴拉·明托的美国人发明的,明托是麦肯锡咨询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公司后,她发现很多人的写作都非常混乱,于是她把自己的方法写成了一本书《金字塔原理》,书的副标题叫“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在全世界畅销。
金字塔原理不仅是麦肯锡公司内部的准则,也在其客户公司里推行。金字塔原理最核心的思想其实很简单,也就是:上一层的观点,由下一层的三个观点构成或支撑(根据实际情况,他们也有灵活的时候,大多数分成三点,多则五点,七点为上限)。画成图形就像一个金字塔。
不必讳言,我的“钻石法则”也受到金字塔原理的启发,不同的是,我除了一个正金字塔外,还有一个倒金字塔。当然,也不仅仅如此,我的“钻石法则”还包括提问与立题等更有创见的思想,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会讲“钻石法则”具体在哪里超越了“金字塔原理”。
最后看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我们应该像罗斯福一样,善于从任何一个事情当中,找出三点理由、三点原因、三个特点、三种态度、三个办法。
古今中外还有非常多的三分法的经典例子,我专门写一本书《三的智慧》,将古今中外我搜集到的那些遵循“三分法则”的经典的思想、理论、观点汇聚起来,并加以适当的解读,相信对读者展开三点式分析非常有帮助。
2.5 钻石法则的变化
2.5.1 六种变化结构
前面所讲的“三段论+三点式”,只是“钻石法则”的原型,在许多文章或演讲里面只是一个基本的单元。也就是说,写一篇短文章,或者发表一个简短的讲话,直接套用“钻石法则”就已经不错了。但是,写长篇的文章或发表长篇的讲话,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灵活的、变化的“钻石法则”就用上了。
“钻石法则”搭建框架有六种基本的变化:哑铃形、吊坠形、鱼骨形、金字塔形、乔木形和藤蔓形。
2.5.2 哑铃型结构
哑铃形框架是由两颗钻石构成,先立一个题,展开三点回答,稍微过渡一下之后,再立一个题,接着又展开三点回答。下面让大家看一篇哑铃形框架的文章《ETC遇到的问题需系统解决》,其他就不用举例了,相信你可以举一反三。
日前,从交通运输部传出消息,下一步将加快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截至今年9月28日,我国ETC全国联网已有整整一年。一年来,联网区域共建成ETC专用车道13291条,较联网初期增长近1倍;ETC用户数近4000万,增长近7倍;日均交易量800万笔,占高速公路通行量的28.65%。可以说,拿出了一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答卷。
短短几年内,我国ETC联网系统已成为全球里程最长、站点最多、客户规模和交易增长最迅速的高速公路智能化收费系统,这是因为ETC显现出的优势。
首先,ETC大大提高通行效率。根据初步测算,一辆汽车通过人工车道平均用时14秒,而ETC能缩短到3秒。全国ETC联网还打破了我国高速公路分省管理、分省运行、分省服务的传统格局,使全国高速公路进入了“一张网”的新时代,可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流量控制,提高通行效率。
其次,ETC有效降低高速公路成本。与传统的人工收费模式相比,ETC可以节约近87%的收费站扩建费用,降低约20%的人工与服务成本。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加快收回投资、保障养护费用,对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再次,ETC更加环保低碳节能。由于ETC实现了不停车收费,车辆在过收费站时减少了换挡、刹车,减少了废气排放。经交通部门初步测算,ETC联网运行一年来,共节约车辆燃油8万吨,能源节约效益约7亿元,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90吨、碳氢化合物排放634吨、一氧化碳排放2.38万吨。
虽然发展迅速,但我国ETC目前的使用比例不足三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够高,也未能充分发挥联网作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出现ETC车道比人工车道更拥堵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系统解决。
硬件要进一步完善。虽然ETC全国联网已有一年,但有些收费站特别是小的收费站,ETC硬件设备不全或不投入使用,有些ETC用户不得不手动刷卡或人工缴费,影响了使用积极性。还有一些收费站虽然启用了ETC系统,但反应不灵敏、经常出故障,造成拥堵,也影响了ETC的进一步推广。这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解决硬件“卡脖子”的问题,真正发挥联网作用。
服务要进一步跟上。近年来,随着推广力度的增大,ETC办理手续日益简化,但也有部分地区手续复杂、费用较高。同时,随着安装ETC车辆的增多,有些收费站并没有相应增加ETC车道,造成高峰期拥堵。这些需要高速收费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构建规范便捷的ETC客户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宣传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当前,对ETC认知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车主认为不经常跑高速没有必要办卡,有些嫌办卡缴费麻烦,这意味着宣传推广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ETC拥堵还有许多人为因素,比如有些没有安装ETC的车辆挤占ETC通道,也要通过宣传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此外,交通管理部门还应加快探索实现ETC系统在公路服务区、城市停车等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果这些能够实现,将更加丰富ETC应用场景,提高ETC的含金量。
(经济日报,2016-10-10)
这是一篇典型的哑铃形框架的文章,它有两个立题:一个是为什么ETC能高速发展?文章用三点来回答;一个是怎么解决ETC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也用了三点来回答。
2.5.3 其他有价值的结构
吊坠形框架就像是女性脖子上的吊坠,先有一个长长的链子,末端才挂着一颗钻石。比如写一篇千字文章,开头可以先有较长的铺垫,比如讲故事之类,或者交待背景,写了500字的时候才立题,接着展开三点回答,最后结尾。
鱼骨形框架则适用于长篇的文章。也就是不断地立题,不断地展开三点式的回答。长篇的学术文章或工作报告,往往要采用这样的框架。
金字塔形框架也适用于长篇文章,它其实就是大钻石套小钻石,也即在主体部分解成三点之后,每一点又再立题,往下分解为三点,这样,整个文章就分成了九点。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再往下分三点,也就是大三点下面有中三点,中三点下面有小三点,整个文章就分成了二十七点。
乔木形框架也适用于长篇文章。乔木是树身高大的树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乔木长的什么样子:树干拔地而起往上长,到了一定高度,就开始横着发一些大树枝;而大树枝上又发一些小树枝,最后小树枝上面长满树叶。这样的框架结构,比较适合一些较复杂,且需要较深入展开的话题。每一个分枝的地方,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立题,但是整篇文章,不会偏离主干,而且应当像一棵树一样,保持树形与树冠的相对均衡。
藤蔓形框架结构也可以称为意识流结构,也就是想到什么话语就写出来,如果你并不是一个思维极度跳跃的人,而且你能够相对紧密地扣紧一个主题,写这样的文章也无妨。它在形式上往往用序号来做小标题,相当于随笔,接近于文学,因此,它一般适合于表达情绪或者罗列一些观点,而不适合深入系统地论述观点。早些年我读过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书《思想录》,就是这样的文章。
与不同立题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的框架,还将在《谋篇布局》一章给大家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