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次在知乎上遇到王晓峰这个人,当时的title是Uber上海区总经理,在问答中与用户互怼,甚至还有人专门开了个“黑王晓峰专用号”,甚是有意思。几年后他在微博高调宣布离开Uber,加入摩拜。按照当时对他的印象,不以为然。而又两年后的今天,某天听了「得到」上他的一次分享,再次颠覆了我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认知,同样对其人也有了全新认识。
共享经济已不再是最风口的今天,单车这一形态似乎不知不觉间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一线城市里草丛车站和垃圾桶旁随处可见的各色车子,偶尔到大学城开始惊叹现在的孩子们已不再担心买新车被盗了。许久不骑车的我才后知后觉:共享单车已像当年的打车大潮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了。
历史似乎在惊人地重现
前不久的一天,分别接到“ofo”和“摩拜”、“哈罗”的营销短信——貌似之前从未有过的营销活动——100%以上的充返活动的开启。并且在我只安装了这三款单车app的情况下,他们在同一天内给我发来同一种活动。我警觉的知道,共享单车的大战,正式打响了。
当晚发了公众号消息,给了这样两个解读:
1、经历了多家竞争、多城入驻、多次跟zf部分的抗争,小寡头格局已差不多形成,新一轮更残酷的竞争即将打响。参照当年百团大战和“滴的”大战的历史,几家较大的单车会开始一轮补贴烧钱的阵仗。
2、又可能,资本已经很难支持大量铺货的单车行业了,需要新的“民间资本”注入,同时用这批闲散资金做点有“意义的事儿”。现在从多渠道的评论看来,这个分析是对的。
这些年经历了“百团大战”“滴的大战”“直播大战”…之后,又一轮单车大战的开始,从看客的角度来讲,已有点麻木。甚至觉得,不用看开头,就能预知到结尾,甚至想说,能不能换个有意思的桥段,不要一遍遍的重演历史了。资本的冲动性和风口的周期性,推动着整个行业事件的发展。不知今后会留下几家寡头竞争,只愿这场重演的剧情,能多一点给后人们的经验,而不是周而复始的欺耍消费者。
解决最后5km之痛
转述王晓峰的分享,共享单车的需求是这样被发现的:
在大城市,人们每天出行的次数中,大概有1/3的比例是小于5公里的。这部分路程和场景,往往会觉得走路远,而打车贵且不方便——这就是单车场景的原始痛点——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从公交站/地铁口到家里/公司等小区间的出行困难。而如果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短途出行方式,应该是骑车了,在泱泱自行车大国中,几乎人人从小就会骑车,根据数据统计,中国人一生平均每个人要骑过4辆不同的自行车——这说明用户的门槛低,而且普及度极高。但问题来了,城市中,在骑车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天气冷或是下雨,不方便,因为停靠困难,上锁也不安全,传统的租用自行车要么质押复杂,要么因为固定车桩,导致高峰期难以停车或是取不到车。所以,既有痛点,又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场景有搞头了。
因此,在产品设计层面上,摩拜对于自行车产品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坚持:免维护,智能锁,高质量。
免维护:不惜成本使用实心胎,完全规避了打起和对轮胎的维护成本;
智能锁:通过扫码这种已被国人熟知且方便的交互方式,加上GPS芯片,加上骑车自发电系统。一套智能锁中,包含了多项成熟的科技应用,通过一次性成本投入而降低后续长远的困扰;
高质量:采用铝作为主材,轻量、亮色系、时尚而酷炫,更易打动年轻人。
以上,是摩拜的分析思路和通过三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手法。果不其然,因为切入市场早而巧,也因为恰到好处的打动了用户,一发即火。
赚钱的迷思
刚开始接触到这个业态时,我竟持鄙夷的态度——小破车为什么要做,在最不缺盗车贼的我朝,还能指望赚到钱吗?而近来愈发激烈的“官民”之车挣,也颇有当年zf与滴滴快的的关系一般(纵然时至今日网约车依旧被zf的一只爪子压在掌心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开始干预和“干预”着。
细心想来,共享单车还是有之商业价值,再与友人商讨想来,这其中还有点意思,与大家分享:
B2C交易盈利:假定一辆车如果费用是1500元,自然折旧周期是4年,那么每年的折旧成本是不到400元,每天大约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维护、损坏、偷盗等运营成本,一辆车每天的运营成本大约可以是2-3元。如果每次骑行的费用是1元,那么如果每天每辆车被骑3次,则可以打平成本,高于3次则可以盈利;
押金金融盈利:字面理解即可,假定1000w用户,每个人押金200,平均资金沉淀时间在3个月,那么一年下来这部分相对固定的资金所产生的金融利润甚至都可以上亿元;
C2C多边交易盈利:假如摩拜开始做个人间的共享单车,自己有车但不会天天骑的用户,将自己的车通过平台共享出来,平台用智能锁等设备帮助其共享出去,并与上游的C分账,这其中既能拓展平台的车辆保有量,又能让个体C赚到闲置的钱;
数据盈利:基于个体的行为中,完全可以挖掘出商业价值,例如可以从丰富的数据里分析得到一个信息,每天中午在中关村骑行的用户中,大约有10%可能会在午餐后买杯奶茶。那么对品牌与选址就有了更精准的参考价值。同时ofo与滴滴的关系,现在看来也能做很多事,例如选出骑车用户中的潜力股,帮助日后向4S店转化可能的营销对象等;
增值盈利:一种很传统但容易被遗忘的商业手段——会员。Uber在国外早已开始做常客计划,收取一定会费,可以免费或低价的享受服务。甚至增加更多的保障和利益内容,想象力空间巨大。
如果还有明天
说到这里,还想歪歪一下日后的可能性,毕竟,一个重演的历史,我们也希望它能玩出不同的花来,带给后来者的不是覆辙,而是更多的空间和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吧:
未来的商业价值:
推动社会征信:租车也是信用积累的一个场景,与芝麻信用合作,可以免押金,也可以反响推动信用分的积累。
数据与地图提供商:与滴滴Uber类似的,可以在授权的情况下,收集用户轨迹,帮助数据的挖掘和地图信息的积累。
移动广告:车即广告载体,相信骑车租车过程中的广告植入一定不远可见。
出行行业未来的趋势:
大数据帮助降低成本:大数据和算法的存在,势必会提升个体和整体的出行效率,降低社会的出行总成本,并在这个进化的过程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和价值。
改变短途出行方式,变的更健康:短途出行的痛点,滴滴用汽车暂时解决不了,而共享单车可以像物流快递行业的最后一公里一样,被顺畅平滑的解决,同时也鼓励人们,用更健康的方式活着。
回过头来想,为什么最近作为一个产品公众号的我,喜欢分析行业、探讨流行的风口趋势。而不是沉下心来侃侃一款产品该怎么设计,评一评某某家的产品做的如何。看到一句话甚觉有理,与所有产品和产品相关的人们分享: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不懂得商业模式,就只能是一个初级的产品功能设计者。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行业分析和「得到」app,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