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法读伤寒论

作者: 2b203cba962b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23:53 被阅读36次

讲者简介

杨昌龙,主治中医师,供职于深圳林芝缘中医馆,对千金方外台研究十四载,主要从事妇科疾病及疑难病症的研究,在妇科崇尚荡胞、建中、运中、填精等法。

中医家推荐

你对阴阳伤寒有所了解吗?你对少阴病中出现四逆散、猪苓汤、大承气汤等证能否理解呢?你对千古疑案厥阴病又是怎么看的呢?本文杨昌龙老师将用《伤寒论》自身的语言解读《伤寒论》,运用阴阳对举的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述他对《伤寒论》中少阴病、厥阴病的认识,并对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阐释。

一、初识“阴阳伤寒”及“阴阳”在古代的含义

大家好,特别感谢恒伟老师给我这个机会,给大家说说我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对《伤寒论》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学习《伤寒论》就是以《伤寒论》自己解释《伤寒论》,再以一些其他的学术资料作为参悟的对象,具体我就说说对《伤寒论》学习研究的方法,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

1800年来解释《伤寒论》这部书的人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本书。据现代文献考证,好像有3000多个注本,我读的注本大概有20多个。日本文献整理家、大学者森林之,他对《伤寒论》的整理是非常完善的,因为中国古代文献在日本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他的《伤寒论考注》这本书纯粹是文献研究,没有其他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柯韵伯的注本,让我有个新的角度认识《伤寒论》。然后再读《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一些古经方家对《伤寒论》、伤寒病的认识,又有新的观念和方法。其中柯韵伯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他说黄连阿胶汤是少阴之泻心汤,太阳之泻心汤就是三黄泻心汤。后来又读到了许仁则这个经方大家的著作,许则仁把伤寒分成了阴阳伤寒。这就让我认识了“阴阳伤寒”的观念。

《外台秘要》及《黄帝内经》上有句话,“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个阴阳怎么认识,怎么理解?“临证之工,宜须两审。”两审什么呢?我认为是两审阴阳。阴阳在古代是怎么理解的呢?阴阳是指位置还是时间?具体在人体又怎么理解?经过我对《外台秘要》和《千金方》的阅读和理解发现,阴阳在古代,阳指表,阴指里,古人的阴阳指“表里”。《外台秘要》是这样论述的:“夫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可攻其表,发于阴者可温其内,发表者宜桂枝汤,温里者宜四逆汤。”这句话就说明在古代,阳指表,阴指里。在宋代以后,阴阳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它的概念已经泛化了。但在唐代以前,所有的阴阳,在《千金方》和《诸病源候论》都是指表里,特别是在《外台秘要》里,刚才这句话把阴阳已经分得非常清楚了,发表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表是阳,里是阴。

二、“阴阳伤寒”的分类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句话说的是太阳病,有的发热,有的不发热,但是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发热的伤寒,一种不发热的伤寒。《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把这两条联系起来就是发于阳的伤寒是发热,发于阴的伤寒是不发热。但是很多学者就会反对,他说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会发热,真武汤证会发热,通脉四逆汤证也会发热。这在后面我会详细地给大家说为什么这三个方证也会发热。在阴证里也会发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伤寒论·太阳病篇》分上、中、下三篇,这三篇说明了太阳病可以传变。在太阳病里,有一二日、二三日、四五日、六七日、八九日这样的规律,说了非常多的案例,有的说“太阳病,……”,有的说“伤寒,……”,有的说“中风,……”,这三个概念经常出现在这三篇的条文的开头。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少阴病篇》里同样有一二日、二三日、四五日、六七日等这样的描述,这说明伤寒分阴阳的开始,有阴证的开始,有阳证的开始。这种说法已经在胡希恕老先生的书中有所记载,他说少阴病是阴证中的表证,这个观念是非常正确的。但少阴病不完全是阴证的表证,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地说说我对少阴病的认识。

三、运用阴阳对举的方法认识少阴病

1、从阴阳对举看少阴病的传变

阳证分三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阳可传阳明,可传少阳,同样可以传入太阴,这是在阳证的传变,或者误治出现的传变或者内陷。大家看少阴病里,它有表证,同样有里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真武汤证、通脉四逆汤证,还有承气汤证、四逆汤证等。《少阴病篇》所有的条文的开头都用“少阴病”这个名词,但在《太阳病篇》里有“太阳病”、有“中风”、有“伤寒”这样的名词冠以条文之始。二者对比,说明少阴病是医生可以确定下来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伤寒、中风、太阳病有时候是不太确定的,所以才用这三个名词。

《伤寒论》里说了合病、并病,《太阳病篇》中有很多合病、并病的,大青龙汤证、麻杏甘石汤证等都是谈合病,唯独少阴病没有说合病。胡希恕老先生说少阴病是表证,我认为少阴病有表证,有里证,有半表半里证。有表证,它就会内传,你看一二日、三四日、四五日,它有时间规律,死得快说明它内传,就是这种阴证的传变。

太阳病内传有蓄水证的五苓散,有蓄血证的抵当汤、桃核承气汤、抵当丸。少阴病内传有水停证,有动血证,水停证是真武汤,动血证没有处方。“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294条),这里没有处方。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条),说明少阴病可在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条),说明少阴病可在表;少阴病有承气汤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说明少阴病有阳明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说明少阴病有太阴病;“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说明少阴病有少阳病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条),这条在阳明病中对应也有猪苓汤证,说明少阴病有猪苓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在太阳病误治中也有真武汤证。这一系列条文可以说明少阴病有阴表,有阴里,有阴太阳,有阴阳明,有阴太阴,有阴少阳。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伤寒论》讲得非常详细。

2、阴阳对举法

《伤寒论》是一部以阴阳思辨为指导思想的医学著作,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也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之上的,包括《易经》,包括《黄帝内经》,五行学说,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哲学方法论。譬如一日之中,白天是阳,晚上是阴。白天分早上、中午、傍晚三个阶段,晚上有夜幕、午夜、凌晨三个阶段,都是阴阳对应的,在八卦里对应得更为明显,以阳爻阴爻来显示阴阳变化。

我是用对比的学习方法,用《伤寒论》自己解释《伤寒论》,这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伤寒论》是以阴阳对举的方法来编著的。在《金匮·痰饮篇》里有这样的说法,“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是阴阳对举;“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同样是阴阳对举。一个证有阴阳对举,一个病同样有阴阳对举。所以临病之工,宜须两审,审什么?审阴阳——审病的阴阳,审证的阴阳,审方的阴阳。

3、中医诊病以主观感觉和客观感知相结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条)这条怎么理解?这里其实说的是一个真热假热的问题,中医是一个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疾病诊疗模式。“病人身大热”,是自己感觉大热吗?肯定不是他自己感觉大热,因为他“反欲得衣”,他想穿衣服,还怕冷。这是医生感知他发热,但是病人感知他冷,所以是“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医生摸着病人身上冰冷,但是病人不想穿衣服,这是真热。这说明中医是以病人的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不是以体温表等检查仪器作为诊断标准的。现代检查仪器不能代表病人的自我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人体有一套自我抵抗疾病的本能,这套本能可以发出信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其中“脉浮”是医生感知到的,“头项强痛而恶寒”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医生是没办法感知到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这些说明中医不仅要有医生的客观感知,还要加上病人的主观感觉,很重要。

阳明病也是这样的,它怎么诊断、怎么鉴别?“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条)阳明病外证有什么症状?怕热汗出,身上还感觉热。但是有一个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这个也有客观和主观的感觉,贯穿整个阳明病。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条)少阳为什么不可发汗,不可吐下?这就要回到少阳病的本质,即一半在表,一半在里,很多人说半表半里或半阴半阳。在表不可下,在里不可汗。在《外台秘要》的黄疸篇有这样一句话:“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少阳病的柴胡汤证有寒热往来,呕吐,嘿嘿不欲饮食,心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发于表则会恶寒发热,发于里则会呕吐。这种呕吐,大家可以读一读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条),这条明显是一个呕吐的症状,“腹满而吐”。因此少阳病既发于里,又发于表,属于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按照《伤寒论》的解释不能吐、不能下。《伤寒论》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这条就是说既发于里,又发于表,不可下之过早。

四、对少阴病阴证发热的认识

其实我上面已经用阴阳把《伤寒论》说得非常清楚了,就是对少阴病发热这块内容没有详细地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如果有发热,像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证等的描述中都有非常明显的发热,当然有时候发热不是很明显。“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这是麻黄汤八证。这里说的是阳证。

其对应的阴证:少阴病的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大家看它的对举法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在阴证,一个在阳证。

少阴病为什么会发热呢?大家可以看看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这个病有表里同病存在,表是桂枝汤证,里是四逆汤证。大家可能会用表里双解之法,但是《伤寒论》对里有虚寒证的情况会用先里后表的方式处理,即先温其里,再攻其表。这里有没有发热呢?372条没有说不发热,但有桂枝汤证就有可能存在发热的表证。所以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二者同时存在就可能发热。发于阳,它有表,发于阴,它有里,就是阴的表里同病,所以表阴证是会发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也是表里同病,里是虚寒,表就是表虚寒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少阴病本来是不发热的,本来是一个里虚寒证,由于兼有了表证,所以它发热。通脉四逆汤证是里寒外热,虚阳外浮的一种发热,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发热不一样。真武汤证的发热不是很明显。

有一年我感冒了,症状轻微,我就没有处理,持续了四天,一量体温,38.4℃,我就泡了一包九味羌活汤喝,结果体温升到40℃。但是我本身并没有感觉自己发热,有一点微微的恶寒,头昏昏沉沉,想睡觉,又没有汗出,当时就开了麻黄细辛附子汤。喝完药大概3~5分钟后,大汗淋漓,汗出热退,第二天就没有发烧了,后来吃了几副真武汤巩固疗效。

少阴病这种发热,病人不会像太阳病发热那么难受,如果不量体温,他自己根本不会感觉到发热,仅有微微的恶寒,自我感觉不明显。我在临床上也时常使用真武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退热,用于虚寒引起的情况,病人表现为非常困乏,昏昏欲睡。

真武汤证的发热,有表证,可能有人不理解。四肢沉重疼痛就是邪在表,少阴病的真武汤中有生姜可以解表,它是有表里同病的阴证。对于生姜解表,很多人认为不太好理解,大家不妨看看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条因为它的其他症状都像桂枝汤证,就是“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它一样是和真武汤对应的,它有一个表证,“头项强痛”,就是说太阳病同样可以传入太阴病。这种太阴病有两种状态,一种可能很危急,那就要用附子了;另一种不危急的,就用干姜、生姜、花椒之类的温胃阳。所以我认为虚证是分等级的,不可能一到太阴病就是真武汤证,你看《太阴病篇》里还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等,这同样用桂枝剂。太阴病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条)一样是的,苓桂术甘汤证同样也是太阴病,包括小青龙汤证,太阳传入太阴了,它一样是太阳和太阴合病,但是这种太阴病没有达到全身虚衰的状态,所以没有进入少阴病的状态。少阴病的太阴,它的等级是很急了,所以要“急温之”,不能等待,等待就有危险了。所以我把少阴病传入太阴的叫阴太阴,把太阳传入太阴的叫阳太阴,这种太阴病等级没有那么深,当然这种比较虚衰的一样可以用附子剂,按阴阳对举的方法就是这个状态。

五、阴阳对举认识少阴病的传变

1、内传泻心汤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一个大青龙汤证,如果用下法,这股阳热内陷就是结胸,大陷胸汤证;如果是小柴胡汤或小青龙汤之证的发热,你过早地用下法,就会作痞证。所以这种阴阳还是有等级的,任何疾病它都不是一来就是纯粹的少阴,它有一个等级,当然也有些病一下就发展到那个状态。

太阳病内传有泻心汤证,有三黄泻心汤证,有半夏泻心汤证,有甘草泻心汤证,有生姜泻心汤证,还有旋覆代赭汤证。为什么会出现几个泻心汤证?很多人不太理解。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伤寒病解了表以后,才出现了这种状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伤寒中风,是在表,发于阳,医反下之,可以作痞。最严重的是结胸,但这是个痞证,这为什么是痞证而没有结胸?这可能还是发于阴,又有表证,又有里证的状态才容易成痞证。就是说小柴胡汤证如果用了下法,这个阳热有可能内陷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小柴胡汤证又有表,又有里,表里兼证。或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如果用下法了,可能出现这种状态。

少阴病的话,它有黄连阿胶汤证,同样也有附子泻心汤证。

2、少阴内传少阳

太阳内传少阳,如果用对举的话,少阴同样可以传入半表半里,我把它作为阴少阳。“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条),这条我是体会最深的。在临床上发现很多这样的病人,很困倦,想睡觉,大多是女性,很多医生都用补气血之法,效果不好,来我这里看。去年就看了十多例这样的病人,病人说:“我气血很虚,又不能进补,又不能吃凉的,又不能吃泻的,又没精神,医生,我咋回事啊?”很多人没有把37条读好,它和阳证不一样,他每天都想睡觉,很困。3“太阳病,十日以去”,就是没有表证了。“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胁满者,与小柴胡汤”,这是什么?“与小柴胡汤”就是小柴胡汤证,而且又没精神。阳证就不一样,“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他不想说话,没有食欲,“嘿嘿”就是指待在那里,有呆滞的感觉,没有形成郁闷的表现。但这里是想睡觉而精神不好,“脉浮细而嗜卧”,就是想睡觉,这个时候就用小柴胡汤治疗。我发现有很多人也把它作为少阴病来治疗,但效果也不好。所以少阴病同样可以传入柴胡汤证,这种柴胡汤证和阳证中的柴胡汤证不一样,那个就很烦躁,这种是想睡觉。我把这种少阳病作为阴少阳,比那种更虚一点的。

3、少阴内传阳明

猪苓汤证在阳明病中突然出现,在少阴病同样出现,这是一个比较阴的阳明,就是津液不足,阳明最怕伤津,一伤津就表现为不足了。它有热,津液又不足,后世称为阴虚火旺。它由阴阳伤寒这个角度去解说比较好理解一些。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太阳可以传入阳明的承气汤证;少阴同样可以传入阴阳明的承气汤证,就是少阴三急下证。

4、少阴内传太阴

太阳可以传入太阴病,桂枝人参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包括理中丸证,四逆汤证;少阴病同样可以传入,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等。

少阴病传入的这种太阴,相对来说是比较危急的,它表现为全身的症状,“脉微细,但欲寐”;而太阳病传入的太阴病,它表现为局部的症状,腹胀、腹泻,没有“脉微细、但欲寐”这种整体的、影响神的状态。“脉微细”,微、细是气血不能濡养心神了,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血不能濡养心脉,阳气不能濡养心神了,所以精神不好。所以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和太阳病传入的四逆汤证有本质的区别。

有些慢性的四逆汤证,拉肚子的很多。有一年我治疗一个四逆汤证,一个小孩,现在十多岁了,当时就是秋冬季腹泻,面色苍白,输了十七天的液,在医院没缓解,拉的全部是蛋花一样的东西。精神萎靡,眼睛翻白,四肢比较冷,大便清稀,呕吐,按现在来说就是脱水比较明显,阳气比较虚衰。我就开了四逆汤加人参,吃了半个小时以后,他就可以下地弄东西吃了。效果非常明显,他就是伤阳的这种状态。

猪苓汤一样可以治疗拉肚子。一个小孩在秋冬季腹泻,小孩子瘦瘦的,输了七天的液,同样止不住。小孩嘴唇非常红,唇红唇干,烦躁不安,眼睛睡觉半睁半闭,能吃东西,就是拉。后来我就开了个猪苓汤给他吃,也是第二天就好了,后来就没输液了。所以猪苓汤治腹泻的在少阴,治小便不利的在太阳传入阳明。

5、少阴内传小结

所以太阳病可以传入少阳变成小柴胡汤证,变成大柴胡汤证,少阴病内传可以传入小柴胡汤证,同样可以传入四逆散证。四逆散和大柴胡汤是对应之方,大柴胡汤偏实,四逆散偏虚,芍药甘草本来是止虚的嘛。很多医家不知道四逆散放在少阴篇是什么意思,认为四逆散证不符合少阴病里虚寒的病机,没办法解释,包括大承气汤也是如此。大承气汤这类方剂,在少阴病它对应急温,“急下之”、“急温之”,阳明病没有这个“急”。太阳传入阳明没有用“急”、没有用“温”,太阳传入太阴也没有用“急下”、“急温”这类词。少阴病传入太阴和阳明,是非常紧急的,危及生命的。临床上在急诊科、ICU那样的病号,几个小时内就会死人的,那就是少阴病,急的传变,很危急。

六、对厥阴病的认识

给大家再说一说千古疑案厥阴病。对厥阴病的理解,我认为首先它是一个少阴病的表证内传了,就是表里同病乌梅丸证比较典型,比如有大青龙汤证又有少阴证,39条无少阴病用大青龙汤,如果有少阴病就是麻黄升麻汤这种状态出现的一种厥阴,我把它说成两阴夹一阳。少阳病是两阳夹一阴,厥阴病是两阴夹一阳。用传统理论也可以解释,就是厥阴风。为什么厥阴会有风?厥阴风木,风在自然界是有寒热时才出现的,厥阴病同样是寒热,有寒热就可以出现风,少阳风木一样有风。这是自然形成的,对应到人体也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应该见过发高烧引起动风的,就是高热痉厥的,一般四肢很凉,这种痉厥我认为是少阳风木内传而来的,还有一种整体虚像而动风,脾虚木摇就是厥阴。

很多医家说厥阴病是寒热错杂,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也太不好理解了。小柴胡汤也是寒热错杂啊,大青龙汤也是寒热错杂啊,这是厥阴病吗?肯定不是。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但不是简单的寒热错杂。“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条),“消渴”是有热,“气上撞心”可能是心跳心慌,可能是气上冲,“心中疼热”他肯定会“饥而不欲食”,但是他手足厥逆,全身表现为阴象,阴象中有热。很多人把厥病说成厥阴病。在唐本《伤寒论》里,厥阴病只有4条,后面是厥病,厥病和厥阴病是不一样的。“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条)。白虎汤证有四肢厥冷,承气汤证有四肢厥冷,它肯定不是厥阴病。有的医家把它分为气厥、水厥、痰厥、热厥、血厥等,这些厥不是厥阴病。厥阴病是整体有阴象,阴多热少。

厥阴病中,乌梅丸证可能大家最容易理解。乌梅丸证是少阴病内传太阴、阳明,它是两阴夹一阳。恒伟老师发掘千金方中的大温脾丸更不说了,它是乌梅丸的对举法。乌梅丸证表现为虚证,而大温脾丸证表现为实证,这是虚实对举法,《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多用对举法。

厥阴病的热可在上,乌梅丸证的热是在肠胃之间,“心中疼热”,拉肚子。大家可以看看《千金方》、《外台秘要》很多方子表现为厥阴状态的话,它这种热可在少阳、可在太阳、可在阳明,可表可里,但是用的方有特定的清热作用,有些效果特别好,当然用同类之法也会有效。我对厥阴病的认识就是这样的。

七、结束语

再说一说阴太阴和太阴的区别。临床上很多病人拉肚子拉了几十年,他也不是很急,虽然他“脉微细,但欲寐”,但他不表现为《伤寒论》少阴病的“急温之”、“急下之”,大家都可能开附子理中汤。他确实没有急,没有危及生命,也表现为阴证,这个时候阴太阴和太阴没有明显的区别。

急性病和慢性病不一样,急性病危及生命,慢性病可能几十年都不危及生命,烂泥墙不会倒。我觉得《伤寒论》还是以外感疾病传变规律为主的一部书,以急证为主,当然很多人可能也会反对,说《伤寒论》很多方子同样可以治疗内伤杂病,这是他没有真正明白古经方家,没有明白《千金方》和《外台秘要》这两部书。每一个疾病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当它与《伤寒论》这种规律有重合点了,方证对应了,效果肯定好。为什么有效果不好的?就是因为没有方证对应,没有重合。没有重合,用《伤寒论》的方法就不好,重合了用《伤寒论》的方法就好,大家看看《千金方》与《外台秘要》就会明白。《伤寒论》明显是一部治外感之书,但是人体发病又不可能完全是外感,内伤和外感往往是夹在一起的。外感是以六气、以阴阳的进退变化为标准,内伤以脏腑的五行学说为标准。

我学《伤寒论》就是用《伤寒论》自己的语言解读《伤寒论》,其实这样解读很容易,就是阴阳对举法,可能大家不太习惯,或者不太理解。我也是给大家抛砖引玉,也不能说我说的是绝对正确的,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的角度。

· 本文章来源于杨昌龙老师在《千金方》

相关文章

  • 阴阳法读伤寒论

    讲者简介 杨昌龙,主治中医师,供职于深圳林芝缘中医馆,对千金方外台研究十四载,主要从事妇科疾病及疑难病症的研究,在...

  • 三胡堂中医故事会 第27集

    “阴阳互根”在郭生白临床中的奇妙验证 ------- 动态之中看阴阳 要是单独地讲阴阳,离开了《伤寒论》讲阴阳,于...

  • 随笔(二六七)

    学习《伤寒论》第283条 (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试解析如下: 病...

  •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皇帝内经》

    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法于阴阳 “法于阴阳”就是效法阴阳,阴阳分为外在的阴阳和内在的阴阳;外在的阴阳就是宇宙自然的阴...

  • 《伤寒论》开、阖、枢的调节机制

    3.2 开、阖、枢的调节机制 太极图的阴阳之“象”(图形)表达了“道”的内涵。《伤寒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素问·阴阳...

  • 慢慢学习伤寒论《一》

    学习伤寒论之前,先了解一下伤寒论的来历,所以要从伤寒论的序开始学起,我每次读伤寒论的序感觉其实就是张仲景的血泪史啊...

  • 僵尸

    鬼影重重 第一章 校园偶遇 天法清清,地法灵灵,阴阳结精,水灵显形,灵光水摄,通天达地,法法奉行,阴阳法境...

  • 伤寒论之阴阳辩证

    阳证阴证辩 夫《内经》之所谓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盖谓热病而言也,故篇名《热论》。热病者,寒...

  • 阴阳脉法

    寸为阳尺为阴。

  • 《伤寒论》治肾特色

    一、《伤寒论》治肾特色 1、直接法 以少阴病为主,少阴病主要是心和肾,心有阴阳,肾有阴阳,有三阴热化和三阳寒化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阴阳法读伤寒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kr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