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33

语文分享教学·33

作者: 洪丰乔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20:40 被阅读43次

    6.3 生活——语文分享教学的外延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生长。而他的得意门生——叶圣陶先生把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说的更绝: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在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中,语文可能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语文课程内容的外延等于学习者生活的外延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语文的提出,这个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但是深入人心归深入人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但没有注重语文的生活性一面,相反我们的语文教学离生活却是越来越远。特别是一些寄宿制教学、封闭式校园的流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是被限制的教室里,封闭的校园里。为了取得高分,学生每天的课外时间都让家长的命令、家庭作业或辅导班塞得满满的。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博士生导师郭元祥教授经常就“教育教学与生活”这样的相关问题,谆谆告诫他的学生,教育教学必须和生活相辅相成。郭教授也曾发表过于此有关的很多论文,如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的《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发表于《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的《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教育的意义》等。郭教授认为,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应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郭教授指出: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在教育中,学生生活大致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当下教学与生活脱节主要表现在:第一,远离生活世界,偏注科学世界;第二,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建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不是为现实而活着,也不是为理想生活而活着,除了捞分,别无他求了;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来看,当前的课程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基本上是以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因为以上原因,造成学生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分享教学·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ri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