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怀恋

作者: 琅柒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22:02 被阅读19次

    浅评《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于2002年,由陈凯歌执导拍摄,主演冯远征、耿乐等人。此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搬家”的故事,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了现代文明与旧文明间交织更替的矛盾与冲突;同样也是一种寓言式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历史和现实无法避免的隔阂与传承。

      影片中的镜头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中, 两次仰拍镜头都恰到好处。第一次是影片一开始运用了仰拍镜头,将一幢崭新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此时,为了庆祝搬新家的鞭炮声、嘈杂的搬家声,以及小孩子询问父亲:“爸爸,我的电脑呢?”的叫喊声都融为一体。声音和画面的和谐,将新时代新气象的意味散发的淋漓尽致,使观众入情入境,营造了浓郁的现代气息,也与后面百花深处的“旧”构成对比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第二次是在搬家工人们上车准备走时,“冯先生”过来询问搬家的事宜。此时的仰拍镜头用在了刻画年轻搬家工人的形象上,粗鲁的形象一览无余,暗讽了其现代社会年轻人对旧时代文明的轻视。而拍到车下的冯先生时,俯拍镜头突出了“老北京”人良好的教养。“大家都叫我‘冯先生’。”,简单的话语流露出北京当地极好的人文素养。粗鲁与礼貌的碰撞,象征着现代与旧时代摩擦出的火花。此外,大远景与空镜头在拍摄“冯先生”家时的的结合使用,使“冯先生”破败的“家”显得无比空旷和荒凉,一笔带出了整部影片衰败惋惜的情感基调。

       导演在设置人物的语言、动作、穿着上也别出心裁。“冯先生”浓重的北京口音、说话时的兰花指,其实都象征着北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导演以一种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暗示着老一辈人对旧时代文化的缅怀,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对古文化逐渐淡化的一种悲哀。老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标志,现代的人们对它们的记忆马马虎虎,也与“冯先生”把家里的说有摆放位置记得一清二楚相对比,再一次升华了情感。“冯先生”头戴黄帽,身着红衣,披着土色外套。此处同样用到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穿衣的色调与紫禁城黄屋顶、红围墙的色调一一相符。他说话时的“娘娘腔”与紫禁城内的宦官如出一辙,导演在此处仿佛模糊了古代与现代的界点,暗示着“冯先生”或许是个紫禁城内的旧时代的人。

       当车子驶入胡同之时,四周敲打的背景音乐,与满目的“拆”字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旧去新来的荒凉之感,也为之后“冯先生”不存在的“家”做了铺垫。接着,“冯先生”的一句“到了到了,就是这儿了。”令年轻的搬家工人疑惑不已。满目荒芜,画面中央是瘦弱槐树,孤独挺拔;四周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冯先生”却依然坚称自己的“家”就在这里,一种怀旧之情从画面中蔓延开来。年轻工人说着“有钱就搬家”的话,透露出导演对现代人流于世俗、功利的批判,其中细节,在影片中展现了极大的情感与人性的容量。于是,一出喜剧式的“搬家”就这样上演,配上跳跃短小的音乐,使这种黑色幽默中带有明显强烈的悲伤色彩。半途中花瓶的破碎,折射出现代文明与旧时代文明交错的一种代价。以及铃铛与沟的存在,都是在向观众揭示导演对于文明更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看法,体现了导演对这部影片,以一种人性角度的终极关怀。

       最后影片结尾处,由老槐树为画面的重点,逐渐虚化淡出到一个老北京的四合院,在逐渐转化到一副古色古香的水墨画。清脆的铃铛声伴随着所有的画面转换,清晰的乐声悠扬,远方土坡上方被夕阳染红的半边天,散发出普照人世的温暖之光。

       历史总会过去,时代总在更替。可不变的,是那细腻而永恒的怀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恒的怀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sb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