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乌夜啼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07:54 被阅读0次
夜读:乌夜啼

秋将去,冬将至,夜读李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更觉秋寒深透骨髓,人生如梦幻泡影。这首词表现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在风雨交加的秋夜,凄凉的秋风吹动帐帷,发出飒飒之声。烛将燃尽,更漏声断,李后主是否已经预感到生命中将走向尽头?内心激荡起波澜,斜倚着孤枕,起身又躺下,躺下又起身,睡意全无。感慨时光如流水,而往事如烟,浮生若梦,只能醉生梦死,寻求暂时的解脱。凭借几分醉意,梦里回到故乡,频频回首,生无可恋又无处可去,这是怎样椎心泣血的悲痛和心如死灰般的绝望啊!

夜读:乌夜啼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蜡烛即将燃尽,屋内更漏声断,我不停地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又坐起来,思绪无法平静。 这世间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算起来,这一生历尽沉浮,恍如梦境。只能凭借着几分醉意,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这首词令从整体感知,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反复品读,全无一点帝王气象,多了几分濒临绝境凡人心态,因而更显朴素真实,让人徒增无限的伤感与同情。

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在这样惨怛的境遇里,除了永远无法抹去的耻辱与痛苦,除了内心透彻骨髓的绝望与哀伤,他还能有什么呢?

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氛围。

“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一会起身一会又坐下,如此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

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

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

“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

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词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

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梦境虚无。所谓“梦里浮生”就是后来北宋苏轼所说的“人生如梦”。

梦的特点,大抵有三:一是短暂,二是易变,三是不可把握。所谓“梦里浮生”,是对人生命运的短暂性、易变性和不可把握性的概括。

李后主对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和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对未来早已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超越痛苦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求得暂时的麻醉和忘却。意识到人生的悲剧,却无法加以改变,这是一代词帝李煜的人生悲剧和宿命。

相关文章

  • 夜读:乌夜啼

    秋将去,冬将至,夜读李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更觉秋寒深透骨髓,人生如梦幻泡影。这首词表现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深...

  • 乌夜啼

    悠悠江水东流,似离愁。泪尽无言空坐望夫楼。斜阳暮,满江树,盼归舟。几度春秋已过,意难收。

  • 乌夜啼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宋.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

  • 乌夜啼

    文/诗酒客 乌夜啼 (一) 千里夜归乡,不胜倒春寒凉。杜鹃布谷兼细雨,声声应山梁。 青山绿水永常,可怜碎瓦断墙。细...

  • 乌夜啼

    宝剑寒光闪烁 卧横柯 自古人生常是离别多。 仰天啸 心寂寥 思悠悠 杯酒明月难释爱情愁。

  • 乌夜啼

    含泪独赏月光,凉如霜;寂寞水中倒影隐忧伤。 镜中花,水中月,是悲欢;此时怎能耐得辛酸?

  •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欹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 此...

  • 乌夜啼

    似您泪已流干 我休言 即使哑哑声噎 两唇连(沾) 椿无幄 猢狲各 雨风残...

  • 乌夜啼

    夜静寒烟起,寂桐影黯枝疏。 径幽道曲行人少,弦月印平湖。 常在人群嬉闹,谁知暗恨身孤? 心随魂梦游深院,窗暖照归途...

  • 乌夜啼

    乌夜啼 夜深月逗清池、照茜衣。 寂寞佳人独坐,忍凄迷。 当窗雨,留春去,雾依稀。 满眼渐升氤氲、也难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乌夜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rm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