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将去,冬将至,夜读李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更觉秋寒深透骨髓,人生如梦幻泡影。这首词表现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在风雨交加的秋夜,凄凉的秋风吹动帐帷,发出飒飒之声。烛将燃尽,更漏声断,李后主是否已经预感到生命中将走向尽头?内心激荡起波澜,斜倚着孤枕,起身又躺下,躺下又起身,睡意全无。感慨时光如流水,而往事如烟,浮生若梦,只能醉生梦死,寻求暂时的解脱。凭借几分醉意,梦里回到故乡,频频回首,生无可恋又无处可去,这是怎样椎心泣血的悲痛和心如死灰般的绝望啊!
夜读:乌夜啼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蜡烛即将燃尽,屋内更漏声断,我不停地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又坐起来,思绪无法平静。 这世间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算起来,这一生历尽沉浮,恍如梦境。只能凭借着几分醉意,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这首词令从整体感知,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反复品读,全无一点帝王气象,多了几分濒临绝境凡人心态,因而更显朴素真实,让人徒增无限的伤感与同情。
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在这样惨怛的境遇里,除了永远无法抹去的耻辱与痛苦,除了内心透彻骨髓的绝望与哀伤,他还能有什么呢?
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氛围。
“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一会起身一会又坐下,如此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
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
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
“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
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词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
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梦境虚无。所谓“梦里浮生”就是后来北宋苏轼所说的“人生如梦”。
梦的特点,大抵有三:一是短暂,二是易变,三是不可把握。所谓“梦里浮生”,是对人生命运的短暂性、易变性和不可把握性的概括。
李后主对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和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对未来早已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超越痛苦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求得暂时的麻醉和忘却。意识到人生的悲剧,却无法加以改变,这是一代词帝李煜的人生悲剧和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