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通常把小孩睡觉用的摇床称作“窠”。说文解字对这个窠的解释是:“窠,空也。穴中曰窠,树上曰巢。”鸟巢,我们那里也称为“鸟窠”的,这么说来,窠、巢就是同义词了。
旧式摇床——窠我们那儿的“窠”是用木板拚凑起来的,象一只椭圆形的大木桶,那桶也称“窠桶”,两头呈圆弧形,其中一头的圆弧要比另一头的高起十多公分为“窠头”,另外再用两根U形、两头翘起的弯档为脚,做成一个架子,将窠桶安在那个架子上,就可以象摇篮一样摇起来。
窼窠通常是在冬天使用,窠桶里面填了稻草,稻草之上再铺小被子,小被子打开将婴幼儿放进去,再将多余的小被子倒折过来盖住孩子,然后把被子两边抄拢掖好,单露出幼儿的小脑袋,将婴幼儿的小抱裙(遮盖小孩屁股用的小围裙)搭在窠头高出的半圆形木板上,既挡风又暖和。
像这样安置好幼儿的窠,看起来真就似一个巢穴,就象鸟窠是鸟的家一样,这窠桶就是婴幼儿的家了。
窠桶虽暖和,但使用起来却不似现在用的摇床那么好操作。摇窠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用力得均匀,用力过大会将窠摇翻。
记得小弟小的时候,姆妈忙着挣工分,将他托给隔壁三奶奶帮忙看管,待我放学回家,再将他从三奶奶家接回来。
那时候大弟也才四五岁吧,从他会走道便是由我带着出去玩耍,那年代的小孩多是大的领着小的玩。
我抱着小弟,领着大弟去找小伙伴,可抱着小弟,小伙伴们的游戏我参与不了,便想将小弟抱回家哄睡。
我将小弟放进窠里,站在窠边,用脚踩着翘起来的窠脚,一面踩一面哼唱:“哦~~喔~~细毛睏醒乖喔……”
那催眠调是我们家乡特有的腔调,音调有长有短,调音婉转悠扬。重复吟,反复唱,多数毛孩子抗不住那音调,晕乎乎,就被哄入梦乡。
小弟大约是睡够了,任我怎样摇晃吟唱,愣是睁着眼,身子在窠中不安分地拱着,皱眉撇嘴的,用他的不满应和着我的催眠曲。
大弟见状,也帮着我将那窠摇得好似风浪中的小船,一边的窠脚高高翘起,咚地落下,又翘起另一边的窠脚,再咚地落下。
小弟在窠中吓得哇哇大哭,我一急,手搭窠架一使劲,啪哒一声,窠桶连着架座侧翻在地,小弟也从窠桶中滚了出来,这一下是连吓带摔,小弟更是哭得惊天动地。
我与大弟也吓得手忙脚乱,使足吃奶的劲才将窠桶翻了过来,整理好后,再将小弟放进窠桶里。这回我再不敢用力推摇了,只能耐着性子,踩着窠脚,缓缓地摇。小弟大约是哭得累了,在我的催眠曲中沉沉睡去。
摇着摇着,小弟弟就……长大了。
许多年后,长大了的三姐弟在一起闲聊,说起小时候的趣事,小弟佯嗔,难怪我总觉头晕,原来都是让你们给弄的……
我们家那窠不知道睡过多少人了,反正从我记事起它便在那里。窠的颜色已成棕褐色,小弟长大后便消失了,直至侄女出生,它又出现。
侄女儿出生在天寒地冻的大雪天,我们家乡在南方,不似北方冬天有暖气,于是整个月子期间,侄女儿几乎都是躺在窠里。
窠里暖和,还可以随时摇晃几下,三个月后,小家伙却睡倒了觉,白天睡,夜里吵,把几个人闹得人仰马翻。
嫂子没法子,只好在窠边系了根绳子,一头握在手里,半夜听见孩子哭,就迷迷糊糊地拉扯绳子。“咕咚、咕咚”,窠桶的脚在地上发出单调的声响,侄女儿也就不哭不闹了,但只要嫂子一停,她又会哭起来。
哥哥上班去了,除了节假日平时也没时间回来,小侄女这睡倒觉的毛病可就把嫂子折磨苦了。
有天晚上,我被侄女儿的哭声惊醒,喊了几声没听见嫂子的回音,只好披衣下床,来到嫂子房间。
嫂子大约是太过疲倦睡着了,那根栓在窠架上面的绳子,一头掉在地上,小侄女闭着眼睛,哭出了咏叹调。
为了不让窠桶脚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惊动嫂子,我将上半身趴在窠桶上,隔着被子,一面哼唱着那首不变的催眠曲,一面扭动腰肢带动窠桶缓缓摇动。侄女儿不哭了,倒差点把自己给折腾睡着了。
再后来,侄女儿的睡眠习惯更正过来,却又添了一个新毛病:躺在窠桶里,摇窠的人必须半趴在窠桶上摇,只有这样她才能够睡得着。
等我的孩子睡它的时候,已经是九年之后,这其间又有哥哥姐姐的孩子们睡过它,我家的那个窠桶就这么咕咚咕咚地将几个孩子摇大了。
再后来,家里翻盖了房子,许多老物件都处理了出去,那只窠桶便再也没见到踪影。
前几年,弟弟生了二宝,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圆嘟嘟、胖乎乎的很是惹人疼爱。可就是有一个毛病,须得人抱着才不会哭,睡觉也得在人的怀抱里才能睡着。家里的各种摇床、推车齐全,可小家伙就是不肯就范。看着弟媳抱着他吃力的样子,我又想起那只窠桶。
我说,有只窠就好了。
弟媳不解,说,那不是有摇床吗?
她抬起下巴朝摇床的方向扬了扬。
那是只很精致的摇床,纯木制作,看起来纯净简约,温润柔和,比起那只老窠,这摇床更显得高雅有情调。摇床里铺着小被子,我看着它,总有一种空落落的单薄的感觉。
我说,还是之前的窠桶好呀。孩子睡进去,严丝合缝的,暖和且不说,还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弟媳愣了愣,说,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有些道理,只是那玩意儿恐怕现在都难得见了。
是呀,现在的生活好了,孩子都是宝贝,哪个家庭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而那些老物件因其笨重,以及不合时宜的外观,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了。
其实老物件流传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今消失不见,也自有其消失的原因。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在这些老物件上面,也未尝不恰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