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曹操进入“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的状态,已不是迷离,而是彻底地从迷离走向了死亡。
一代枭雄,却因被小说家在小说中,定位为非正统、非崇尚对象,而因此人物描写偏离了正常的思维、正常的逻辑、正常的轨道。
怎么看都像曹操喝醉酒、乱花渐欲迷人眼般的状态?!
在曹操的最后时光亦是如此!
曹操因被关公首级吓坏后,接二连三错招频出!
砍神树,杀华佗,特别是在杀华佗这件事上,叫人无法理解。
请来华佗是来医病的,虽说华佗讲了一些话,让曹操不爽,神医华佗在江湖的名声,以及他的医术,曹操也是心知肚明。
即使曹操再傻再笨,他也不会因为华佗讲了几句不爽的话,把他关进监牢吧!如果这样他的病不更是无望了吗?
他是“醉了”还是“疯了”?
图片来自网络曹操这么聪明绝顶的人,好像是越写越傻,自以为是达到了顶峰!
晚上睡觉头昏目眩,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浑身血污,立于愁云之内,索命之声不绝!
曹操于是召集群臣说:“孤在戎马之中,三十余年,未尝信怪异之事。今日为何如此?”
群臣奏说:“大王当命道士设醮修禳。”
曹操叹息说:“圣人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孤天命尽,安可救乎?”并不允许设醮。
越厉害的人越有成就的人,越觉得自己做得对、越自信。
怎么可能自省说获罪于天?而且曹操一直觉得自己功勋卓著,自己会说自己无可救药吗?
接着安排后事。有长子曹丕继业。又一个再次确认曹操“花不迷人人自迷”的情节出现了⋯⋯
曹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咐说:“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
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
好一个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一位大英雄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之前显出真性情!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这最后好像曹操突然回过神来,恢复了常态!他的聪明过人,再次显现!
可惜这么才智盖世的人,只在曹操开始和结尾处,给了他正常而又正确的真实描写。其他时候、其他地方一律给予他迷离的不公正的写法!
图片来自网络最后一首诗的描写,是小说家给到的最真实最公正的评价,连小说家自己也觉得对曹操的描写不公平,我们认真研读以下这首诗: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小说家不吝赞美,说曹操不是一般人。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曹操不仅有雄才大略,而且文章盖世有情怀,并且把一家人都团结起来,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这个评价非常中肯。在既表扬曹操绝非俗中人,就是一位英雄人物的同时,又说出曹操作为一个人,一定是罪过是非集于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把曹操集矛盾于一体的人生作了深刻剖析!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再次阐述了曹操矛盾的一生所作所为。最关键的是在最后几句: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中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意思是说:书生轻狂草率地评论墓中的亡人,坟里的死人也在嘲笑书生的书呆子习气。
我们对已故的人,有很大成就的高人品头论足,妄自褒贬,自作聪明,却不知自己是如何的迂腐、狂妄、可笑?
我们一直说《三国演义》是抑曹扬刘,但此时小说家却道出了他的心声!虽然有种自嘲自贬,但确实作为小说家只是描写了一位充满着矛盾和真实的人而已!
作为小说家来说,他有非常清醒的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一位书生是没有资格去评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的。
小说家根据定位,依据需要,在情节推进中只是尽力塑造了一位小说中的人物而已!
真实的曹操还是留给历史、留给世间、留给未来,不一样的曹操,已留在每个人心中,作为小说家的贡献来说,已足够了!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