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吃嫩芽和野菜的季节。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怀念浙东的荠菜和紫云英,北方人谈起枸杞芽、花椒芽、蒸槐花和榆钱津津有味。在我们湖南的春天,最常见的野菜就是笋、蕨和香椿了。
湖南人会在每年的冬至准备熏制腊味。把带皮的猪肉抹上盐腌三四天,晾干后放在柴火灶上熏烤,过年时再用钩子取下来,就是一块香喷喷的腊肉了。出门在外的湖南游子,总会携带几份家人准备的腊味。腊肉、腊鱼、腊肠、腊耳尖...都是家乡的味道,是地道的湖南味儿。
腊味存放时间长,等到开春来,取一块肥瘦相宜的腊肉,过水后切成薄片沥干。锅内热油,爆香姜丝蒜子后放入腊肉,薄而透明的腊肉滋滋作响时,加入辣椒和豆豉迅速翻炒,这是最传统的烹制方法。近些年湘菜推陈出新,黄瓜炒腊肉、莴笋炒腊肉平添几分清爽,而采用时令的笋和蕨炒腊肉又增加了春天独有的鲜嫩。
市面上售卖的春笋个头比较大,有微微的涩味。我最爱湖南人唤作“小笋子”的春笋,是从矮竹丛里生长出来的,每根粗细只有指头大小。小时候外婆家门口就有一大片矮竹丛,春天突然冒出来的小笋子让年幼的我又惊喜又好奇,偶尔还会钻到竹丛里去查看,这让家里的大人很紧张,因为竹丛后就是池塘。小笋子们的个头渐渐窜高时,外婆带着我去采笋,只需要采两小把就够了,剥去笋壳剁成笋末摊个鸡蛋,又香又脆十分美味。
图片来自丢小江的厨房或许是因为在地下经过一冬的蕴藏,笋和蕨都带有泥土的气息。比起鲜蕨来,我更喜欢吃风干后的蕨,干蕨爆炒肉末味道真是太赞了。3月跟随玩户外的朋友采完蕨后,我对鲜蕨大为改观。之前我认为鲜蕨味道不如干蕨,那是因为我没吃过真正的鲜蕨。老话说蕨是边采边老的,意思是当你采下蕨的那一刻,它的鲜味就已经在慢慢退化了。上午采的蕨最好中午就吃,晚上吃味道肯定差一个层次。有采蕨经历后我再看市场上售卖的蕨,茎秆乌黑打蔫,已经完全没有了购买欲望。大家看看这几座连绵的蕨山,山上全部覆盖着蕨的植被,简直是大自然为蕨开辟的自种田。自种田里随处可见肥壮幼嫩的蕨,怎么个嫩法?嫩得似乎手一碰就会断,不好意思,忘了拍特写是我的错。
大自然的蕨山香椿的家常做法一般是煎蛋或者拌豆腐,它的气味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我能接受,但不爱吃。不爱香椿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一种臭椿树和香椿树非常相似,我反正是傻傻分不清楚。每到春天,臭椿树上就挂满了一树花毛虫,光是想想那个场景都毛骨悚然。本人十分惧怕软体动物,在路上瞅见一条毛虫宁愿绕着走,蚕在我眼前蠕动要强忍着别吐出来。所以,让我联想起毛虫的香椿,琢磨怎么好吃法基本上就这么放弃了。
如果是和风日暖的天气,公园里会看到不少人在采白蒿。这种蒿子性凉,做出来的粑粑是绿色的,带有淡淡的苦味。现在渐渐有种植的野菜售卖,比如叶背紫红的补血菜,又名观音菜,香味也比较特殊,一般是清炒或凉拌来吃。我个人对苦菊情有独钟,凉拌苦菊的做法很简单,去根清洗过凉开水,生抽盐味精等调好汁儿浇上,淋上香油拌匀就OK了。我是李锦记的粉丝,凉拌苦菊我推荐李锦记的凉拌汁,既省事味道比我们自制的还好呢。
图片来自丢小江的厨房作为一个肉食动物,最后还是推荐一些春天的荤素搭配。即使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黄鳝,但只有春天才有水芹,黄瓜烧鳝鱼是绝对不能少紫苏和水芹的。即使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泥鳅,但只有春天的泥鳅才有可能是野生的。野生泥鳅和养殖泥鳅的区别很简单,野生泥鳅大小不一,而养殖泥鳅个小均等。春天的韭菜是一年中最好最嫩的韭菜,夏臭韭夏臭韭,夏天的韭菜已经不再鲜嫩了。选用春韭炒河虾或者炒河蚌,鲜上加鲜,养生又美味。压轴菜就用蚕豆吧,注意是扁形的豌豆,也称蚕豆,并不是圆圆的麦豌豆。麦豌豆炒酸菜肉末也好吃,但它缺乏蚕豆的粉糯,而新鲜的蚕豆只有春天才吃得到。我试过几次蚕豆香菇炒培根,觉得还是蚕豆酸菜肉末的味道最经典。
图片来自丢小江的厨房导演《舌尖》的陈小卿说:美食和其他学问一样,越研究越感觉自己无知,这条路没有穷尽,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
很赞同啊,因为我呈现给大家的美食地方特色浓郁,是我们大湖南的风味。
你们呢?你们春天吃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