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道社会安

作者: 宁邑聂盛 | 来源:发表于2020-07-10 20:08 被阅读0次

走马观花道德经(19)


19.道德经第十九景点——抱朴之门

第十九章 回归道社会安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道德经妙解》P44)

19.0【谋篇布局】

本章针对前章列出的治国理政负面清单,强调清除圣智、仁义、巧利,则百姓受益、家庭和谐、社会安定。而其要点是引导百姓寻根问祖,来到返璞归真、回归单纯、淡化自我、净化心灵。

可分两段。

篇首至“盗贼无有”为第一段,指出回归大道、清除负面清单益处良多,但其深意难用文字表述;

余下为第二段,谓治国理政的重点核心是引领百姓返璞归真、淡化私欲。

19.1【一刀两断】

老子在此斩钉截铁,毫不含糊,连用三个弃绝——坚决彻底地抛弃!

与第三章之三个“不”相呼应。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分别与不尚贤、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分别与使民不争、民心不乱、民不为盗相呼应与补充,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更加掷地有声、没有余地。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与严峻,不可有半点的马虎与懈怠。

19.2【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有所谓的圣贤,就会分别出所谓的凡俗;有所谓的智者,就会比较出所谓的愚公:对立冲突就此产生,装圣扮智难免风行。

所以老子强调:坚决彻底地抛弃所谓的圣与凡、智与愚,每个生命平等而神圣,则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祥和,天下百姓都受益。

不尚贤能、绝圣弃智,切勿以为是不要圣贤、不求智慧,那样的话,我们学习《道德经》又有何益?不是不要圣贤、不求智慧,而是不要假圣贤、假智慧,不要虚妄分别、二元对立、矛盾冲突,来到彼此平等尊重、神圣庄严、相亲相爱、相辅相成。不仅不能不要圣贤、不要智慧,而且要时时学圣贤、处处求智慧。

19.3【民利百倍】

利,作动词,得到利益;民利,包括人民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健康利益、经济利益等。

不尚贤、绝圣弃智,为什么会给百姓带来诸多好处,而且是非常大的好处呢?

首先是政治利益。不尚贤、绝圣弃智,不搞虚妄分别,不搞金钱政治、黑金政治,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人人真正平等,天下安定和平,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其次是安全利益。对立冲突减少,社会趋于和谐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再次是经济利益。天地祥和,风调雨顺,生产风险降低、防灾减灾成本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减少,生产积极性高涨,收成增加、收入增长。

最后是健康利益。勤俭节约,环保生活,身心安乐,医药费支出减少,生活品质提高。

第五十七章对“不尚贤”、“绝圣弃智”于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有进一步的发挥。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条条框框越多、二元对立越多,老百姓越贫穷。文化革命中,割资本主义尾巴,果树不能种、鸡也不能养,群众陷入深度贫困。

“我无事而民自富”,超越二元对立,不无事生非,一切顺应自然,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老百姓自然会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少干预,多服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最好的证明。

19.4【绝仁弃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讲仁讲义,就会被分别出不仁不义,形成二元对立。不必讲所谓的仁义、在支流末节上兜圈子,而要回到本源、恢复我们神圣的道心,人人从良心、感恩心出发,自然上慈下孝、家庭和睦。

19.5【民复孝慈】

上章讲六亲不和、家庭伦理缺失时,加强伦理教育,树立孝慈、友悌、义顺之模范,以期重塑家庭关系。效果会好吗?治标不治本,效果不可高估。

本章则主张“绝仁弃义”即弃绝哪些治标之法,而通过道的教育、生命教育,引导世人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厚植伦理根基。明白我为道子、从道来、归道去,找到生命根源,良心开始当家,感恩、回馈天地父母,至孝呈现,父慈子孝、家道重塑也就自然而然。

19.6【绝巧弃利】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智巧功利,世人津津乐道、趋之若鹜。若鼓噪智巧功利,追逐者更会不绝于途,小偷、大盗难免各显身手。

怎么办?

绝巧弃利。不仅杜绝智巧功利的宣传,更要根除智巧功利的风气及其产生的土壤。这就要追溯我们生命的根源,知面目、晓来去,明白智巧功利不过因缘而生、昙花一现而不可久长,争来争去一场空;莫若静下心来,净化自我,做生命主人,活出生命意义,自在逍遥。

19.7【盗贼无有】

此处所称盗贼,不仅指偷盗财物者,亦包括窃取国家权柄、侵害他人自由、危害他人安全、剥夺他人健康及损害他人其他利益者。

杜绝盗贼,有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的策略。一是强化法治,伸手必被捉,令其不敢盗;二是扎好制度的笼子,让手伸不进,令其不能盗;三是筑好心灵的防线,让手不愿伸,令其不愿盗。绝巧弃利就是要强基固本,筑好心理防线,杜绝盗贼行为。

19.8【语力苍白】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为文,行诸文字,用言语表达。对于上述三点,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个中深意,也难以做到。

老子对语言、文字的局限深有体会,除本章之外,还有两处感叹。

一是全经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可名,非常名”开篇,提醒读者对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第十四章指出对空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三个特点“不可致诘”,不管如何形容,都无法表述清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世人重嘴工轻腿工,老子又告诫少说多做,要说说真话。

第二章谓圣人“行不言之教”,做好自己,做世人表率。

第五章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太多的话,未必中用;不如守住清净本心,去看、去体悟实相。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谓道、大自然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指出真正明道之人很少言语、炫耀,喜欢喋喋不休的人未必明白真理实相。

第八十一章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妙动人的言辞未必真实,真实的话语不一定华美;“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善良之人不好争辩,喜欢争辩之人不一定善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明道之人不会展示(主要通过语言)自己如何博学多才;真正博学多才之人,不会自以为才高八斗、夸夸其谈。

19.9【理政核心】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既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核心,也是引领世人人生幸福美满的关键。

令有所属,就是指出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核心。

见,读现,呈现;抱,回归、抱持。素,没有色彩的生丝;朴,原木。见素抱朴,就是回归本真与单纯。

私,自私自利之心;欲,欲望欲贪。少私寡欲,就是淡化私心与物欲。

世人好(hào)事,无论个人、家庭、国家、天下之事,都喜欢复杂化,似乎人生就是为复杂而来,越复杂越好、越复杂越高明,事不复杂不罢休。似乎修齐治平就是解决问题,而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又产生更多、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越复杂,问题越多,个人越苦、家庭越烂、国家越呛、天下越乱。

好(hào)事多事、贪求复杂的背后是什么?

是私心私欲、自我意识,用第十三章的话说,就是“为吾有身”。

所以,老子强调要“少私寡欲”。私心淡化、欲望减弱、返璞归真,自然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乐、国家和顺、天下和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归道社会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qv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