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帜,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林徽因《情愿》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拿上篇推文来说,非单身且不知情者以为我是在秀恩爱,单身且不知情者以为我是写给TA的,知情者以为我是矫情(话说不矫情一点点,怎么能写得出来抒情散文,你说是吧),而真正的读者才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
工作之余,还能有时间跑跑步写写文,幸福感蹭蹭蹭地往上涨,以至于昨天兴奋地只睡了4个小时。要说兴奋也不太妥,毕竟范老师曾教导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细揣原因,觉得主要还是吃的太晚,加上蔬菜又是难以消化的,肚子又是饿晕了的,所以等到洗漱完毕躺到床上,胃里不温不火的作乾坤旋转状,也不知道是吃撑了,还是又饿了,总之就是不想让你好好睡。以至于公号不能天天更新,心中略有遗憾,承蒙各位不弃,小囡定会再接再厉的。
上次信笔胡诌了一篇旅行艳遇观,接下来请客官跟随我再次走入一路向西的旅途。
第一站,庐山。
之所以选择,一方面,“匡庐奇秀甲天下”,久负盛名;另一方面,有同事来自九江,言语间令人向往。再加上暑热,庐山又是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自然不可不去。
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名字由来
庐山古名叫敷浅原,又叫南彰山、天子彰等,匡庐之称,相传与殷周时期的匡俗有关,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辅政,他都屡次回避,潜入深山,羽化成仙。因为人姓“匡”,所以山叫“匡山”、“匡卢”。到了宋朝,因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违,故而又称“庐山”。当然这只是传说中的其中一个版本,而且群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都可以生搬硬套地广为传唱(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事实上,“庐山”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公元前126年)中“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也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体轮廓,恰似鄱阳湖平原上的“茅庐”。《诗经·小雅· 信南山》中既有“中田有庐”。也有人认为,其与楚国境内的“庐子国”有关。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造访而名声远扬,故而成为“庐山”。
二、地质奇观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以南约13km处,北邻长江水,东接鄱阳湖。山体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0km,宽约10km,形似椭圆形,主峰汉阳峰为最高峰,海拔1473.8m。其次是五老峰、日照峰。海拔1167米的牯牛岭,简称牯岭,为庐山著名的避暑圣地。
庐山位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的北部边缘,北与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壤地带的南缘相接,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分带明显。
太乙峰角峰,冰川角峰由三个以上冰斗、冰窖向后侵蚀,使其间的山体变成金字塔形状的残留体。走过几座名山大川,就会发现,在介绍它们的演变历程时,开篇总会说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经过亿万年之后,经历了无数次地壳运动,才形成今日看到的褶皱断层,而那些岩土石砂砾丘等所有地质遗迹忠实地记录着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庐山亦不例外,其地质遗迹丰富多样,有出露完整的元古代天然地学断面,罕见的变质和杂岩构造,第四纪冰川遗迹和由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流水地貌叠加而成的复合地貌景观。庐山的山岭大都为刀刃、锯齿壮的残岩,它们多数是冰川遗迹,由于冰川的长期侵蚀和冻裂风化,山峰逐渐变的尖裹陡峭。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李四光首次发现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不乏学者对此持反对怀疑的观点,相继研究争论了八十多年,目前庐山是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典型地区,对重建古冰川地质环境和探索气候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巍峨的山群中,渺沧海之一粟时又会颇感荣幸,像见证了历史一样,见证了雄山的壮观,待到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之时,山体是不是又会变成另一番模样,所谓的泥石流、滑坡,对人类是灾难,但在大自然面前,那不过是酣睡中的盘古磨牙打喷嚏翻了个身而已。
芦林湖三、人文历史
如果说泰山是帝王将相之山,庐山则是人文教派重地。自东汉初司马迁到庐山追考大禹、秦皇汉武的足迹以来,名人佳士、诗仙道骨也纷至沓来。
在诗文辞赋方面,历经两千余年,庐山共留下名人名诗4000余首,不管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还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抑或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庐山被清人黄宗羲喻为“南北东西诗章交汇口”。
如琴湖胡适在《庐山游记》中曾写道,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1、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2、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3、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
除了这些,庐山还是国民党时期的“夏都”,是中国近现代史重大政治事件的发源地。一幢幢别墅,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往事,而那些馆藏则是对过去的解读。
远离人间喧嚣,聆听阵阵松涛;晴空繁星点点,入夜牯岭悄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