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检查作业,发现有些孩子没写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没写完!
昨天布置的作业有点琐碎,我吧啦吧啦地说了三遍,怕孩子们记不住,还特意把它写在黑板上:1…2…3…然后再次强调,结果……
我想起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刚说完要求,马上有孩子会着急地问哪?哪?哪?我的妈呀,我是哪吒吗?然后不得不无奈地重复好几次,直到没人再叨叨。
别以为这就是万全之策了,第二天绝不意外地还是会有一两个漏网之鱼。“忘了”常是他们好用顺手的挡箭牌。
我常常想起自己小时候老师骂我们的话,“耳朵哪去了?扇蚊子了所?”
其实对这种孩子,我还是挺理解的。他们不是不愿听,实在缺乏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啊!
那个憨憨的、可爱的麦兜有几句经典台词记得吗?
麦兜:麻烦你,鱼丸粗面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是吗?来碗鱼丸河粉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是吗?那牛肚粗面把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那要鱼丸油面吧
校长:没有鱼丸
……
“鱼丸”“粗面”(此时应有配音),麦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别说校长,旁边听的人估计都要疯了。跟屏蔽了耳朵的功能的孩子说话真是有种要疯的感觉。他们也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跟他说的话真的就像耳旁风一样,吹动的只是头发丝而已。
与之相对的是,这些孩子在课堂上超爱表达,别人发言时总会在下面跃跃欲试,但是当众发言往往词穷,说不到一两句就卡壳了,表达的欲望总是大于实质内容。
我在想,是不是孩子在家的时候说话的机会太少了,或者说他说了根本没人理会也没人重视,反而大人对他们的指导、建议、点拨、批评甚至羞辱,如潮水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于是乎,为求自保,孩子们只好闭上了嘴,同时也关上了耳朵。
到了学校,闭上的嘴再度活跃起来,而耳朵却不能立即恢复状态,一遇到老师讲事情的时候,习惯性地就自动切换到关闭状态。所以,每次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是忘了,就是不知道,总是缺这少那,不能按照要求完成。
所以,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我儿子上幼儿园,出门前总是要催他很多遍。从他起床就会不停地说“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可惜越催他越慢,很多时候就像没听到一样,早上多么宝贵的时间,他都可以摸下玩具,翻下书,跟他说很多次“走了,走了”都出不了门。
后来我老公说,你别跟他念很多次,他早就没听见了,你只需要说一遍,然后关门,就OK。
我半信半疑地试验了几次,结果屡试不爽,看来让孩子学会倾听首先是提出的要求简短明确、干脆有力,用行动来佐证。
对于我们,听,更需要倒空自己,放下执念和虚妄,用心感受,用爱理解,相信孩子,才能建立链接,和孩子愉快地沟通。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鲁迅的儿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喊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话,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听孩子说的话,孩子自然也会听我们说的话,倾听的背后,传达出的是尊重,是理解,是信任,是支持!
生活如海,学会倾听便是海中的一叶扁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否则执念于一己之心,永远不能建构起沟通的桥梁,无法到达彼岸。
听,海哭的声音;听,花开的声音;听,那扇门打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