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这篇将会是详解的最后一篇了。很多读者说这个是“理论文,鸡汤文”;其实不然,如果是这样看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紧跟着我文章走,确实很难看得明白,涉及了信息面比较偏门又偏门,但其实这些知识点都是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如果你从开始就有跟着我文章的步伐走,也不难看出来,其实我这个系列文章主要是围绕着“大脑的各个机能系统”方面来讲解的,主要是了解我们大脑对我们日常中各种行为的影响。
当你真正了解了大脑的各个机能的运作模式,你就能更好掌控你日常生活行为,这个和任何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身份,只要你是身为一个人,那么这些知识点就会对你有用。
这里不做多解释,下篇开始我再把每篇的重要知识点挑出来,用简洁的方式再梳理一篇。觉得可以学的书友,请紧跟其后,一起成长。
那这里先进入本篇内容。
是什么让人甘于“平庸”?
01
习得性无助
说真的,在现在社会有几个人会甘于平庸呢?如果真是,不过也是因为现实的无奈。
最近总会听到“佛系~佛系青年”这个词,不知何时起,年轻人们开始了口口声声说着佛系这个词;“佛系!佛!”真有几个人懂吗?没有,普遍第一反应就认为“佛”是不求所以然,这是大错特错的观点。但这里不讲解“佛”。
就说说,喜欢把“佛系”挂在嘴边的人,我看来就只有两种人;一是“懒”的借口,二是真“无奈”。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社会吃穿不愁,生活不比以前差,但人们貌似却越来越焦虑,真是现实的“骨感,还是人性的“贪婪”?
这信息量太大了,这里就说说为什么会慢慢变得“平庸”
上学的时候,总会听到长辈们谈论北大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学校,我们可能都会思考过是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有人说:初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努力一把还有机会读重点大学;到高中的时候,我只想努力考个大学。
还有些人说,小时候总想着长大要做什么,成为像谁谁谁那样的人。相信这些的笑话也是一些人的写照。只有自己在一步两步的成长中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真的骨感。很多人也就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慢慢认清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但是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习得性无助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词,源自于俗称虐狗狂人,心理学家“家赛利格曼”在1967年对狗做过一个经典实验“。一开始的时候赛里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开始产生噪音时,就对狗施加点击惩罚,狗一开始的时候会到处乱跑。
但是多次实验后,他发现自己的努力是白费的,无论如何都会受到点击。后来,实验人员打开蜂音器,在施加点击之前,打开了笼门,此时狗不是在努力逃脱,而是在电击出现之前就直接倒地伸吟和颤抖。(可怜的狗狗呀~)
同样,现实的生活对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也让一些人产生了这种“无助感”。他们在失败前就开始“呻吟”(抱怨)——“没希望的”“我不行”。他们跟咸鱼一样,自哀自怨,不再去努力追求。即使真的有人给予他们机会,他们也不敢去尝试,于是他们慢慢就走向了平庸。
他们过度沉迷于自我的“舒适区”,他们不想做过多的尝试。即使有的时候内心觉察到自己的颓废和慵懒,内心充满了改变的渴望,但是他们因为在“舒适区”里停留的太久,以至于早上信誓旦旦,晚上就自责自己又虚度了光阴,幻想第二天会有所改观。正如mayun说的;“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起来走原路”。这话说得很有里,也实属让人无奈。
02
合理化心态
在这种无助感之中他们开始产生另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颓废是合理的、正确的。
比如,曾有朋友跟我抱怨说:“我那么努力,还是做不成功,努力还有什么用呢?”我当即反问他:“你不努力的话会比努力获得更好吗?”
后来,跟他表达了个人的看法。我们不该拿努力的自己与不努力却成功的人比较,而是应该拿努力付出的自己和不努力的自己开比较。前者只是我们知觉到的不平等(情绪),后者则是我们努力带来的价值。我们不应该拿这种想法来惩罚自己,作为自己不上进的借口。
而生活的无助感也会让他们变得急功近利。他们开始对踏踏实实地努力失去了兴趣。他们更热衷于各种方法论,而且这种方法论越高效越有市场,以至于市场推出了各种夸张的噱头。
人们越是追求效率,在“质量”上就越难以顾及。而且,过于追求效率也会让人们不愿意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害怕别的尝试会导致效率降低和犯错,进而陷入一种逃避困难的状态。(毕竟懒惰也是大脑的一种机制,趋利避害也是本能)
不管如何,我相信苦难也是一种人生的色彩,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呢。希望大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活,不然多年之后,可能感叹“年轻时不够勇气”。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远,欢迎大家加入专题,千万权重为你助力好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