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孰能与于此哉?」似曾相识。《系辞》在说「圣人之道」的「三至」的时候,其中的「至变」,就一连使用了三个「其孰能与于此?」,这里只多了一个「哉」字,同样还是疑问句。以此表达了从「至变」到「神知」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天地之数」的「动」,后者是「动」的瞬间显示。其中的共同载体是「卦」。也就是说,「卦」是由「至变」到「神知」的专用道具。
不经意间,同时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神知」与「易」的「三用」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算卦」三部曲的小结,高度凝练地表现了「卜卦」、「立卦」与「解卦」的精髓。
一个简单的、文字重复的小技巧,无形中又将上一章的「圣人之道」与本章的「夫易何为」串联在一起。尤其是「圣人之道」的「三至」,简直就是「神知之说」的数学方程展开式。
1、「至精」即「知」。
「知以藏往」是因倒置而在后的,事件过程的准确还原,应该属于「历史」的部分。过去时。也就是说,现在所能够「知」的全部内容,都是过往的历史的演绎结果。这些历史的背景,被一个现在进行时的「知」所掩盖,所屏蔽,从而不为「卜卦」者所可知、可见、可思。
但是,「卜卦」的这个阶段之所以表达为「知」,本质上正是基于对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的全面探寻。也就是《系辞》所标榜的「蓍之德圆而神」。
「圣人之道」所谓的「至精」,无非是从「数」的层面,对「卜卦」原理的深入考证,二者着眼点不同,但是主题一致,都是「卜卦」背后所涉及的、所「问」事物全部的变化可能,即该事物过往历史、或者说所有前因的详细检索。
这当然是对「知以藏往」的最好注释。
2、「至变」即「神」。
「神以知来」的表达,因为过于凝练,所以存在选词上的困惑。比如这个「神」字,当然与「至神」撞衫了,但是却不能因此换成相对准确的「变」。「至变」与这里的「神」,内涵几乎无二,可是在没有第二个「神」字存在的整个句子里面,反而不能用相对准确的「变」来替换撞衫的「神」。
比如改成「变以知来,知以藏往」,顿时整个句子的「精气神」就跑了,立马变得没滋没味。类似的还有,这里一连出现的两个「知」,其实所说的内容并不相同,却同样无法用别的近义词来有效置换,原因大体如此。
3、「至神」即「来」。
《系辞》在介绍「圣人之道」的时候,「神」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重复。一处是「至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另一处是「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二者立场与角度明显不同。前者站在「天地之数」的立场,说「易」不动而感通,以此为神。后者站在「人」的立场,「人」在问卜,而「易」不行却瞬息而至,以此为神。
「来」本质是未来。无论易自己「感而遂通」,还是为了人「不行而至」,其实都说的是「未来」的信息被特定的「卦」表达给人,让人知道。总之「至神」的是卦,展示未来的也是卦。而且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卦」里面那个动的爻。
所谓的「易以贡」,稳妥的解释就是「卦」来告诉人们卜筮的结果;精确的解释,这里的「易」应该代表的是原始的「一」,具体指向动的那一个爻,内在的含义则是通过揭示事物的原始状态,从而表达出事件的未来。
关于「其孰能与此哉」的具体指向,在「圣人之道」里面没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前置的主语,就是「圣人」,大家自然将话里面的主角脑补为「圣人」,这也是正常的「承前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说思维方式。但是这里不行,没有前置的「圣人」来脑补。因此有人就脑补为《系辞》接在后面提到的「人物」。例如《周易正义》「的说法:「言谁能同此也,盖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易道深远,以吉凶祸福,威服万物。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谓伏牺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而畏服之也。」脑补很厉害,直接封主角为「伏羲氏」,顺带维系了「易历三圣」的故事。
但是,仅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孰能与于此」应该是一种感叹,不一定非要指向一个具体的人不可。在「圣人之道」里面,话本来就是「圣人」说出来的,「圣人」自己将自己说成是「孰能与于此」的主角,等于「圣人」没事做在这里自吹自擂,贬低了所有人,这明显不符合语言逻辑。因此更妥当的翻译,应当就是感叹,明显是一种设问,「世上有谁能够做到这样呢?」可以脑补的是自问自答,答案是「没有」。
现在我们在表达一个事物属于奇迹,非人所能为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设问,「如此奇迹,什么人可以做到?」就是一个感叹,并不指向任何人。
「卦」所具备的「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的神奇功能,真的不是一般人所可以做到的。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圣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是《系辞》有此设问,都是正常的语言表达,不劳驾别人画蛇添足,脑补出一个莫须有的主角。
至于此处的设问,与紧接于后的「古之」人物,并非以实答应虚问,而是一种说话技巧,目的仅仅只是一个转折,借此推出需要介绍的人物。而且这个人物亦非实指,同样是虚设,恰恰是孔子对于《易经》作者的一种推测。孔子只是借此框定出一个社会背景,缩小范围到原始社会,话说到此不明反厉。至于具体是谁,本来就没有一点线索,其实无需胡思乱想。
有鉴于此,「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这一大段话,应该是插话,即「子曰」,是孔子推测「作易者」的社会生活时代的背景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