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棵向阳花

作者: 暖了又暖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13:38 被阅读8次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还没读完时,有人问,巨人指谁?我楞了一下,当时已经读完了第二部分,篇幅很长,每天读个两三个小时,这个问题应该说在读之前看到标题都会自然发问的,我也是,但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这个问题抛到一边去了,因为书中的五个角度所看到的人都各有自己的信念,我当时想,本来幻想的某一个无所不能的巨人不会出现了,因为读完三分之二了,那么巨人或许就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推动了时代进步的人吧,可能是小人物,也可能是大人物,只要他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可能就是巨人吧。现在我的答案依然如此。

    (一)

    虽然高中是学历史的,但是对于历史却并不擅长,我也不善于记忆。记得在知乎上读过一个故事,答主在美留学,身为学霸考试时历史却不尽如人意,遂向班级里考了第一的美国美女求助,习惯了中国初高中学习的人都明白,求助的自然是划重点,但美女的答案是看书,答主还以为她不愿告诉呢,结果说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美女学霸的复习方式就是看书,专心努力认真的复习就是把书再看一遍!没有重点,全书都是重点!而美国短短200多年历史的历史书竟然比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历史书还要厚!

    当时读到这个事件时心理满心好奇,因为中国的历史书其实已经很厚了,那他们是要怎样拼命才能记住这些细节呀?读完这部书之后,我忽然发觉历史的教育归根究底,其实就是把历史再现,原原本本,清清白白的再现,不添加任何历史学家的“意义”。这样的历史或许比那些“划了重点”的历史书还要有趣。历史的真相能够让人从心底去思考,那些“意义”通过思考得来或许更有趣。

    (二)

    书的大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通过记录五个家族的方式来记录五个视角下的世界,从而全面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状况。隐约记得历史书上总是强调二战,因此一战的印象并不深刻,在读第二部的时候,甚至中途去百度了一下来快速了解这些史实。

    威廉姆斯家族

    这其实是个小镇上的一个小家庭,唯一的特殊之处可能就是男主人,他会为矿工解决问题,矿工有问题也会找他,因此威廉姆斯爸爸一方面能够较于常人地分析形势,一方面又因为领导矿工而具有优秀的演讲或者说辩论才能。这两点都很好地遗传给了他的两个孩子——比利和艾瑟尔。

    对于比利,实在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他,冷静,沉稳,有勇有谋。在他13岁生日下矿的第一天,被老矿工欺负,又被曾经追他姐姐而遭拒的人恶意欺负的时候,他心里明白,一边故作成熟的觉得不能哭,另外就在思考了:以后他绝不做同样的事!

    在矿工发生爆炸时,他和同伴找到了出路的时候,他却带领着同伴去查看发生爆炸的地点,救助那些还在火里的人,同时,打电话到办公室,与爸爸商量办法应对。在事情结束后,他指出矿工的问题所在。他开始与父亲同样的信仰有了分歧。

    在姐姐与菲茨贵族发生关系并怀孕后,爸爸要把姐姐赶出家门之后,比利知道这样不对,他不明白《圣经》上明明有同样状况发生后耶稣的答案,但为什么基督徒却不照做,这之后他再也不去教堂了。

    他在战争中有预见的向军官请求弹药,有谋略的带领手下作战。

    艾瑟尔是个聪明的姑娘。做上女管家,却又爱上那个英俊的已婚伯爵,并且有了身孕。三年后再遇,伯爵竟然还要她做他的情人,艾瑟尔自然拒绝了,但艾瑟尔的果断拒绝是因为与伯爵的政见不同,在此之前,她还是对伯爵有情的。

    我想请问,每一个已婚的男士,是不是都有超大的心,去装下那么多的女人?这样不负责任的引诱能够获得什么?又为什么女人的爱总是那么长久又专心呢?

    艾瑟尔在为妇女地位努力争取,最终获得了一部分妇女有投票权的成果,艾瑟尔知道,这还将继续下去。

    艾瑟尔之后与一个爱慕自己很久的伯尼结婚了,两人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愿望。两人都在政治的道路上前进。

    艾瑟尔的聪明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当丈夫与她产生分歧与矛盾之后,她会想方设法去消除两人之间的隔阂,增进两人感情,而不会胡思乱想对方不爱自己,或者索性大吵大闹之类,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比现代人还要值得借鉴。

    除此以外,比利和艾瑟尔的外公,并不是主要角色,但他简简单单的话语总让人觉得睿智,通透。

    菲茨赫伯特家族

    像菲茨这样的贵族,与底层人相差了太多,不了解底层人的生活,对传统固执己见,但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现了茉黛这样的宣扬妇女参政言论的女性。

    菲茨的伯爵是世袭父亲的,他并没有战功,因此当一战发生时,他极力赞同,对茉黛宣扬和平主义不满,而他的妻子是同样高高在上的俄国公主碧。

    茉黛是菲茨的妹妹,茉黛一方面为妇女权益奔走,另一方面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在战后与敌国的人结婚,德国战后经济崩溃,菲茨也不为妹妹提供帮助,茉黛,曾经的英国女勋爵,学会了做饭铺床,甚至要外出工作,而工作并不好找,她在夜总会弹钢琴,在这样的生活中,茉黛与沃尔特依然热爱着对方。

    冯·乌尔希里家族

    沃尔特是德国特工,父亲为皇帝工作。沃尔特在战争爆发前夜与茉黛私下结婚,在战争持续的四年间,两人见了两面,沃尔特因为是秘密结婚,因此父母一直催婚,在相亲时甚至喜欢上了对方,但最后还是拒绝了。

    在战争结束后,沃尔特与茉黛公开婚姻,希望自己能够为战争带来的影响带来一点希望,但无效,沃尔特因为娶了英国女人丢了工作,茉黛也远离自己安稳的贵族生活,来到德国做起了为人妻的角色。

    写到这,忽然觉得“有得必有失”这句话实在微不足道了,这些时代里的小人物失去的太多了,而造成他们失去的源头他们却把握不住,因此只能好好活着。

    格雷戈里·维亚洛夫家族

    俄国人格雷戈里与列夫是兄弟俩,沙皇统治下,国内饥寒交迫,前线战士甚至没有吃的,格雷戈里在攒钱准备去美国,寻找维亚洛夫家族的帮助,但因为自己总是闯祸的弟弟列夫的缘故,把机会让给了列夫。

    格雷戈里留在俄国照顾弟弟的妻子卡捷琳娜及其孩子,生活雪上加霜,要想再攒够一张船票不知得多久,很快俄国也加入了一战中,格雷戈里进入军营,为卡捷琳娜带来了一点收入。

    格雷戈里的父亲被安德烈王子绞死,母亲因为罢工运动牺牲,他对形势的分析很到位,所以在列宁回国后,马上加入布尔什维克。接着参加十月革命。

    列夫所乘坐的船并非到美国,而是到比利所在的阿伯罗温小镇,代替罢工的矿工。列夫无法摆脱从前的陋习,骗赌,最后被揭穿,逃离,到达美国后,做了维亚洛夫的女婿,按理说这比之前任何时候的境况都要好,但他却偏偏惹怒了维亚洛夫,被送去战场。

    在俄国与哥哥相遇,格雷戈里这时候不愿离开俄国,列夫一人重返了美国。美国实施禁酒令,维亚洛夫的酒吧生意在赔钱,在列夫与其他女人有孩子事情暴露后,维亚洛夫与列夫打起来,维亚洛夫死了,列夫在逃的路上想到赚钱的方法,又重返回来,说服妻子奥尔加为自己作证,接受岳父的生意。

    列夫不学无术,玩牌时舞弊,控制不住自己的去和女人纠缠,但他一直活着,如果换了格雷戈里,不知道会不会过得比列夫好,列夫的不好却又无法指责,父母皆因沙皇统治而死,俄国国内,食物短缺,不知道能活多久,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竟然明白并且在实施用身体换食物……

    这种状况下,好好活着并不是容易的事了。

    格斯家族

    格斯为总统威尔逊工作,当时美国的发展俨然已经是世界前列,格斯走访其他各大国,他的思想与其他各国形成对比,比如在俄国,警察公然的对穷女动手动脚,格雷戈里上去救助,格斯见到后去帮忙制服警察。

    格斯要去完成总统的任务,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才能,在面对维亚洛夫的时候,他很紧张但很成功。每一个任务都是成长,尤其是战争,经历过战争后,罗莎表示,他比以前更自信了。

    罗莎是记者,独眼,格斯表白后,罗莎没有回应,几天后,格斯询问,罗莎很痛苦,表示他们不是一类人,格斯追问爱他吗?罗莎说当然爱,格斯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细节

    1、宗教

    比利对基督教的失望使其不再信仰。

    比利第一次下矿时被老矿工欺负,本该在黑暗中度过一个小时,结果这个执行“欺负”任务的人恰巧是曾经追求比利姐姐而未果的人,所以比利在黑暗中呆了一天!比利内心自然害怕,老鼠也跑出来,不知道度过了多少时间,他内心是跟随爸爸信仰基督教的,在这时候,他看到推的拉矿的道车后面竟然站着耶稣,于是他不怕了。等到一天结束,有人提着油灯过来时,耶稣消失了。是耶稣拯救了比利第一天下矿的窘境。

    姐姐爱上伯爵,未婚先孕,爸爸一定要把姐姐赶走。比利在教堂读了《圣经》上妇人未婚先孕的故事,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教义上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现实中却完全两样?而爸爸只是说相信耶稣,仅仅是相信是没用的,问题总要解决的。比利从此不再去教堂。

    《圣经》的传承是有理由的,他给挣扎与黑暗中的人们以希望,似乎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可以解释的了,但相信他的人呢?他们是否真的理解其意义呢?

    2、爱情

    当茉黛对沃尔特说出《圣经》上那段话时:你往哪里去,我便往哪去……我突然觉得爱情要和谐的条件之一就是宗教信仰要相同。就好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三观”要一致。

    就像书的宣传语中说的:每一个生命都在热烈的成长。

    现在,21世纪,地球上仍有些角落是黑暗的,充满暴力与绝望的,有一幅图片,是一个人跪在地上哭泣的样子,他是战地记者,当战争随时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去记录,而是去救助一个个无辜的孩子,当他发现自己的力量太渺小,无法救助所有的孩子时,就只能跪在地上落下了绝望的眼泪。有一部电影,是在某地贫民窟拍摄的,那里的小孩子开始的时候,还在争取攒够足够的钱离开这里,接下来小一点的孩子纯粹对能够抢、杀人感兴趣,因此梦想成为一个能够统领其他人的老大,再往下,一些被压迫的孩子便推翻这个小霸王,但是这一个小霸王倒下了,许多的小霸王起来了,这里的世界清清楚楚的是在倒退,而我们却无能为力。等到他们走到和平的地步,不知还需要多久。

    不由得又想起当今社会的自杀率不断提高。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从俄罗斯传到国内的“蓝鲸”游戏,一些人通过QQ群吸引那些生活中受挫的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给他们布置任务,任务完成后,就结束了——结束意味着自杀。而这些任务则是凌晨4:20起床、在身体上刻字、看恐怖电影等一类的扰乱生活作息与造成精神压力的活动。为什么现如今一部分青少年但凡有些不如意便要死要活?一些平时是大家口中的好孩子,就因为被老师训斥了一顿,被罚站一节课就那样轻松的从楼上跳下去了呢?现在和平已经是常态,所以人们就只管让孩子拼命地往社会阶层上爬,却忽略了一个人活着本身就已经不容易的事实,从而把那些生命之外的东西抬高身价,让孩子累觉不想活着了。

    那些不再向阳的生命,多半是已经被扭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是棵向阳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xe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