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 | 放肆是电影,克制是人生

作者: 3e054039e410 | 来源:发表于2016-08-06 23:40 被阅读1476次
    《天堂电影院》剧照

    (一)楔子:从那次被强行安利说起

    大概在四年前,无意中聊到电影,被某友强行安利了一部出自亚平宁半岛的影片——《天堂电影院》。某友是电影发烧友,阅片无数(大家先不要歪),推荐词也很走心:“这部影片散发着真正纯净的自然气息,镜头略带意大利油画的质感,节奏明快,不疾不徐之中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这个评价当然很高,不过当时我正陷入毕业的兵荒马乱,多少有些心浮气躁,没办法整理出两小时的安稳心境。然而应了那句老话: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前不久的一次电影展,我在一副油画风格的电影海报前驻足良久......

    没错,这部电影正是《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

    Cinema Paradiso / 片头曲

    也许是不愿意辜负“他乡遇故知”的这份际遇,伴随着悠扬而怀旧的管弦乐声,我走进了《天堂电影院》的光影世界。

    (二)谁更完美?多多,还是艾弗达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西西里的一个叫詹卡多村的地方,主人公是一枚聪明调皮、古灵精怪小正太,名叫多多。影片围绕着他“童年、青年、中年”这一时间跨度内一系列的事件线索展开,至于空间的标尺,当然是贯穿全片的“天堂电影院”。

    影片主人公多多

    影片主人公多多从小就痴迷电影,村里的电影放映师艾弗达很喜欢多多,与他亦师亦友。作为一个靠谱的忘年交,艾弗达不顾多多母亲的反对教会他放电影,给他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而作为一个典型的过来人,他也会信手拈来不少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向多多潜移默化地传授人生哲理。更难能可贵的是,艾弗达一直小心地呵护着多多的理想,鼓励他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要为自己的未来设限。

    而这最后一种角色,近似于一名负责任的父亲。事实上,艾弗达没有孩子,多多的父亲也因为战争而长期缺位,也许对多多而言,随和睿智的艾弗达满足了他对于父亲形象的所有幻想。

    艾弗达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多多,他在电影上确实天分过人,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自己绘声绘色地演绎出各部影片中的角色;到偷偷溜进放映室,无师自通地操作起放映机;从乐此不疲地用手持摄像机创作出各种小短片;到最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举国著名的大导演......

    仅看社会地位,多多显然令人羡慕。但在导演眼中,成为著名导演后的多多好像并不幸福。影片的几处细节很见功力地交代了他的处境——朋友不多,离群索居,私生活也显得比较混乱,没有固定的伴侣;脸上少有笑容,总是显得心事重重。

    多多与母亲的对话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文艺片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影片总少不了对于“意义”的执着探讨。

    比如《海上钢琴师》这部,他用了1900的不合群、避世倾向来隐喻现实社会的消极情绪。

    《海上钢琴师》1900

    而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他用残酷的战争环境,来检验玛莲娜的高贵所能达到的极限。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玛莲娜

    如果考虑到导演托纳多雷的一贯风格,具体到《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让位于“如何生活得更幸福”这个更为宏大的主题,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了。所以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下,艾弗达也许是承载导演更多想法的那个人。

    具体怎么讲?还免不了对艾弗达来进行身份上的分析。

    身为朋友和长辈,艾弗达够仗义,也足够智慧。他不仅毫无保留地把放映技艺、人生感悟传授给多多;在多多被迫要在挚爱初恋和个人前程之间做选择时,也是他告诉多多“离开这里,回到罗马去,不要一无所成地回来”;甚至当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即使心理挂念“多多”,也不愿开口让多多离开罗马,来见他最后一面。

    身为电影放映师,艾弗达不仅称职,而且享受这份工作。虽然他抱怨电影放映员这份工作枯燥无趣、挣的钱只够买个小鸡,但无疑他还是喜欢这份工作的——“日久生情,有时候你听到满屋子的人哈哈大笑,你也会很开心”——他这样含蓄地表达着对电影放映师身份的认同。而更能说明他对这份工作热爱的是,当一群人因为迟到而无法观看电影时,他自作主张地将电影投射到露天广场上,让他们享受电影的快乐,哪怕他因此被大火烧伤。

    甚至,对于很多人都会忽视的“如何做好自己”这个问题,艾弗达也足够优秀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We survived the life∕我们是生活的幸存者”。单独拎出来,这句话或许略显矫情,但是用在差点在火灾中丧生的艾弗达身上,却尤为贴切。

    我一直认为,若是要掂量一个人究竟在现实中成色几何,可以用这么两个标准——如何忍受平庸的日常,以及如何挨过不邀而至的剧变,而这两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艾弗达,这位普通的电影放映师,有天生的好奇心去发现平淡日常中的乐趣,也不缺足够的勇气去安抚剧变创伤后的自己,仅就这两点,已经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想必在导演眼中,比完美更重要的,也许是普通人如何去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困境。

    (三)当普通人面对“失去”的困境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对它的评价中规中矩:

    一部详实记录下一个男人童年回忆的哲理剧;

    一首教会人爱与成长,自由和责任的青春诗;

    一场关于个人在理想与现实中平衡的个人秀。

    等到激情消褪,思绪自发延展,那些支离破碎的画面重新组合在一起,似乎散发出一种更加深沉的情绪,等待人去挖掘。我接受了这份情绪的引领,二刷了这部电影。当我看到作为影片图腾的“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一幕时,这才似乎真正理解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普通人如何面对“失去”困境。

    影片中,到处充斥着关于“失去”的镜头:残酷的战争,让多多的母亲失去了他的丈夫;一场意料外的大火,让艾弗达烧伤了皮肤,失去了双眼;两地分隔和现实的压力,让多多失去了他为之疯狂的初恋。最后,社会发展的裹挟让老电影业成了回忆,一声轰鸣,詹卡多全村人便失去了他们曾经最爱的、也是唯一的娱乐场所——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被炸毁

    我一直欣赏导演托纳多雷对于电影的处理手法:你总是可以期待到足够强的冲突,同时却不用担心他平衡张力的能力。平心而论,《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对于“失去”场景的设置是比较密致的,它持续地向观众强化这样一个观点——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却并不会让人压抑,这必须得益于导演在不断构建场景的同时,也不忘用各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回应着观众的疑虑,甚至以此为契机来升华影片主旨。

    多多母亲失去了她的丈夫,镜头马上通过“年幼的多多目不转睛的盯着乱世佳人海报”的特写传递着关于“美好的明天,一切充满希望”的感觉。

    《乱世佳人》海报

    艾弗达在大火中失去了双眼,他也不忘用“虽然我瞎了,但我看得更透彻”这样的智慧金句来回答。

    至于对“多多失去了他挚爱的初恋”一事的处理,更是足见功力。导演趁机安排多多和艾弗达在海边展开了一场经典对话——艾弗达深知多多的天赋和能力,鼓励他离开自己和这个小地方,到罗马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影片后半段,全村人共同见证了“天堂电影院”的炸毁,这富有仪式感的一幕不仅宣告了上一个时代娱乐方式的终结,同时,从经理的口中——“电视、录像带,老电影也成了回忆”——我们也不难得知,大家的娱乐特权并没有被剥夺,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最后一幕,满头白发的多多独自一人坐在罗马的电影院,看艾弗达给他留下的最后礼物——那些在儿时被认为少儿不宜、被剪掉的接吻镜头。在这一刻,三十年前的激情、有关梦想和青春的记忆一瞬间被唤醒,融入眼前的光影之中。中年多多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涌出眼眶,影片也在这一高潮中伴着悠扬的音乐落幕。

    影片结束一幕

    Love Theme/片尾曲

    好电影大多会引发思考,影片结束了,我却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观看完《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让我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当“失去”成为现实,无法被改变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又会如何面对?

    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或者他已经用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回答你了——人生和电影不一样,人生辛苦多了。



    THE END

    ———————我是彩蛋——————

    也许有人会觉得中年多多看上去很眼熟,其实这部电影中多多的扮演者就是在本色演出,他是法国著名的导演雅克.贝汉。如果大家对他本人印象不深刻的话,我们不妨来聊聊他的作品;除了人尽皆知的《放牛班的春天》之外,优秀纪录片《鸟的迁徙》、《海洋》也都出自其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片 | 放肆是电影,克制是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zk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