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的《里仁》和上一篇的《八佾》分别讲的是“仁”与“礼”。一个国家的“礼”是由这个国家中每个人的“仁”构成的。我通读了《里仁》篇之后,有一些感悟,大致可以把“仁”的若干方面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光明正大
所谓光明正大就是在阳光下获得名利,并且获得阳光的名利。我们经常说“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于别人来说,当我们获得名利而被人仰望或看齐时,别人就会想要知道我们名利背后的东西。如果获得这些名利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就不能算是仁。很多学术上的得过且过就是这样一种“不仁”。《里仁》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以及“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心平气和
所谓心平气和就是无论顺境逆境都可以泰然处之,胜不骄败不馁就是这样一种淡定。我们对待人、事物以及环境,不因为环境好坏,事物的优劣,以及人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而作出评价和行动,而是应该使用一致的标准去评价它们。所谓“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都能够读出类似的意思。
三、知行合一
说到不如做到,是我们从小就明白的道理,但却是最知易行难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人脑中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是分开的,两者之间隔着深深的沟壑。《学而》篇中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需要实践、需要联系。在这里,孔子又强调了一遍。我们总是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是做出来的却是与之相违背的事情,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以及“躬之不逮”,因此才有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古训。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利益的回避,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装“清高”和“淡泊名利”,而是真的在乎于“仁”。类似的说法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以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自律有度
自律是一个人令别人敬畏的事情,如果这个人还很优秀,那就更加让别人害怕了。怎么才是自律呢?我认为在别人不在的情况下还经常性能做的事情才是真的自律,也就是不需要别人监督的事情。故而在父辈去世后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向别人劝谏时候的把握分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都是自律。要说自律的好处,一句话总结就是“以约失之者鲜矣”。
五、见贤思齐
如果有一天我们到达了“仁”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了呢?不是这样的,因为还有人比我们更好。因此就需要我们见贤思齐。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物理距离上靠近,“里仁为美”;其次,交好的朋友,避免犯错“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再次,不仅仅学好,看到不好也要经常对照自己找找看看身上有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