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有个关于“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小故事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那个时候,五匹没有染过颜色的白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昂贵得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衣服没个完,这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正在这时,身边有个穿紫衣的大臣来进见,齐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那个大臣说:“是”。从这天开始,齐桓公身边没有侍卫大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国都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这个小故事说明:作风是从上而下,从核心向外围辐射的。
俗话说“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风气好不好。主要看领导!领导干部行的端,走的正,才会有“向我看齐”的底气。所以,居上者要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须谨慎,要考虑其社会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省“十项规定”、州“十二项规定”,到县“十八项规定”;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铸廉行动”、“铸勤行动”、“铸魂行动”和“一诺三亮”等系列举措,每一项所涉及到的,表面看都是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但实际上关系的却是党员干部的作风,而党员干部的作风却关系到党风,政风,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那么,作风的好坏是以什么为标准?
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说,一个叫安泰的大力士立足大地时力大无比,而一旦双脚离开了大地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只有永远把双脚踏在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上,永远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加强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检验党的建设成效最终要看民心,民心与党员干部优良作风同行。
因此,作风的好坏是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如果人民不满意,党员干部的作风就还是在水面漂着。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全面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铸灵魂,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标本兼治、固本培元。”说的正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