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李参将军出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二十三岁跟随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我国古代远洋航海事业,功授中武校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有“长乐的郑和”之美誉。《额外恩准》写的就是李参应征入伍之事〕
舟师招募的告示一贴出,四方轰动,连长乐周边几个县都有人前来应招。为了保证招募人才质量,招募处每天只发出50枚竹签。应招者,凭竹签才能入内问话、考核。
为能领到竹签,有的人三更天就来到招募处排队。
十月初九,是招募的最后一天。
李参急匆匆地赶到招募处时,50枚竹签已经全部发放出去了。他着急、上火,但又无可奈何。当他从夫人嘴里知道了今天的日子后,就已经在心里暗暗叫苦了。没想到自己所担心的,竟真的成了现实。
“官爷,求求你,能不能补发我一根竹签?”李参涎着笑脸相求。
那负责发签的,被纠缠得有点烦了,没好气地说道:
“你这后生也真是的!这签能随便发的吗?我看你还是回去吧,别在这里耽误功夫了!”
“官爷,求求你,要不小的跟你下跪了……”
说着,他两脚一并,“扑嗵”一声就跪了下去了。
“哎呀呀,你还真的跪下去呀?但就是这样,我还是不能发给你竹签。”
李参见补签无望,便悻悻地从地上站起来,拍了拍膝盖上的尘土,欲转身离去。
“喂,年轻人,请留步!”
听见身后有人召唤,他连忙回过头来,只见几个军校、内官簇拥着一位年届不惑、身材高大的官老爷。
他的眼睛又圆又大,深沉而明亮,两道英气勃勃的剑眉,一张轮廓硬朗清晰的嘴。额头高广,颊颐丰腴;肩宽背阔,体形强健。虽然从衣着上看,他头戴描金曲脚乌纱帽,穿胸背有花的圆领窄袖衫,是宦官身份;可是从他的风度、气概上看,却气宇不凡。
他就是舟师主帅郑和,今天到招募处视察,恰好瞧见了方才的一幕。
“年轻人,你向招募官下跪,是不是招募官什么地方为难你了?”郑和和颜悦色地问道。
李参向郑和抱拳作了个揖,说道:
“回大人的话,招募官并没有为难小的,只是小的想报名参加水兵,因来迟一步,没有拿到竹签,只好跪下求招募官高抬贵手补发一根!”
“这么说,你是很想入伍了?”
“是的。”
“但你知道吗?随舟师下西洋,那是非常艰苦的事,你吃得消吗?”
“吃得消吃不消,不是单凭嘴上一句话。俗话说‘出水才看两腿泥’,那是要看实际行动的,只要大人收下小的,吃得消吃不消,到时候大人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大人请放心,我已做好了准备。”
郑和微微一笑,心中暗忖道:好一张伶牙利嘴!他觉得自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但他依然不动声色:
“你说你已做好了准备,请问,你都做了哪些准备?”
“不知大人指的是文的,还是武的?”
听这口气还不小哩,郑和一愣怔,说道:“那就先说文的吧。”
李参就把自己如何在长辈教导下完成启蒙教育,并开始学习《五经》《四书》《三韬六略》的经过告诉了郑和。
“那我可要考考你。”
李参心中暗喜,这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便抱拳道:“敬请大人出题。”
郑和想了想,出了一道题:
“《论语》中有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李参稍作思考后,便侃侃而谈开来:
“大凡读书人,都很熟悉这句话。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在感叹滚滚奔流的江河水,而实际上,他是在作光阴之叹。
“江水一去不复返,它不只是一种自然之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反差,足以令心灵震撼,怆然而泣下。
“以上说的,只是小的浅识陋见,让大人见笑了,还望大人不吝赐教!”
“真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真知灼见!”郑和情不自禁地夸奖道,“但不知你姓甚名啥?家住何处?随哪位名师课读?”
“回大人,小的姓李名参,家住闽县唐屿村,从小随曾祖父读书习字。”
“那你曾祖父大名?”
“曾祖父讳彰,号三峰……”
郑和立即接上话茬:“可是被人称为‘白衣宰相’的李三峰?”
“正是!”
郑和点点头,恍然大悟:这李参出身书香门第,果然是不同凡响啊!同时,也有疑团涌上心头,又问道:
“其实像你这样,应该去考取功名才是,为什么还要来舟师当一名水手呢?”
“大人,这就叫作:人各有志,切莫强求。自从小的第一次见到大海之后,就再也放不下了。日日涛声盈耳,夜夜帆樯入梦。我想,小的这辈子跟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了!”
郑和想到:招募水手就是要招这样的年轻人!作为水手,首先要热爱大海,这样才能不惧风浪,不辱使命。
忽然他又想到,刚才李参还提到“武的”,莫非他还会武的吗?
于是他进一步地问道:
“听你的口气,你似乎还会武功?”
提到武功,李参两眼放光,人也变得活跃起来:
“不瞒大人,文武两道,小的还是最喜欢练武。十八般武艺都有涉猎,但学的都是皮毛功夫。不知大人要考什么?”
郑和往四周瞅瞅,看见一军校腰间佩有弓壶和箭囊,心想:海上作战,使用弓弩的机会要比使用刀枪的多,便说:“不知你的箭法如何?”
“那小的就献丑了。”
李参一听正中下怀,射箭与枪法是他的强项。
他接过军校手中的弓箭,打量了一下四周,招募处没有箭靶,岂不成了无的放矢了吗?忽然,他看见几十步远有棵老槐树,心中有了主意。
他向周围的军士作揖道:
“各位军爷能否借小的几枚铜钱?”
借钱?
大家不知道李参的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但还是从身上掏出了铜钱。
李参从一个军校手中取了八枚铜钱,然后找个根细藤将八枚铜钱串了起来,向那棵老槐树大步奔去。
郑和毕竟见多识广,一看这架势,就明白了八九分,莫非这家伙玩的是顶尖箭法——连珠箭?
李参挂好铜钱,果然转身对大家说道:
“现在我要用我的‘连珠箭’把铜钱射下来!”
许多人第一次听说“连珠箭”,都想看个究竟。
大家放眼望去,只见树枝下一串东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根本就看不清铜钱的形状。
肉眼都看不清,这年轻人能用箭把它们射下来吗?
正当大家疑疑惑惑之际,李参弯弓搭箭,眨眼间已把第一枝箭射了出去,紧接着,第二枝、第三枝,一连射出了八枝箭。
至于他是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取箭、上弦、拉弓以至完成一系列射箭动作,众人根本来不及细看,只觉得他的手在动,令人眼花缭乱的。
喝彩声骤然响起,连郑和都看得出神了。
早有性急的军校去老槐树下捡回了七枚铜钱。铜钱落地还不算,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每枚铜钱中心都插着一枝箭,一共七枝,铜钱间仍有细藤相连。
原来,那第八枝箭刚好射断了系钱的藤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李参这一手“连珠箭”可称得上是高招,把大家都给震住了。
这李参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但不知他是否会行舟驾船,适应海上生活?郑和向李参招招手,示意他走上前来。
李参不知就里,犹犹疑疑地走到了郑和面前。
“你把鞋脱了!”郑和说道。
“脱鞋?”李参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哩。
郑和点点头。
这下李参完全纳闷了,只好把两只鞋全脱了。
郑和绕着李参走了一圈,非常认真地打量着他的脚丫子。他一边打量一边不住地点头道:“唔,你是驾船的好把式!”
“大人,你、你、你是怎么知道的?”李参想:我从小生长在江边,哪有不会驾船的,但大人又是如何得知的。
“这不都在脚上写的嘛!”
“脚上写的?在哪儿?我怎么就看不见!”
郑和忍不住哈哈大笑,说道:
“船上人家常年累月风里来浪里去,要想在颠簸漂摇的船上站稳脚跟,就得把脚趾屈蹑地铆着。久而久之,那脚趾就变形了。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称水上人家为‘曲蹄’的缘由了。”
李参心想:这位大人还挺有经验的嘛!
这时,郑和一边让李参穿上鞋子,一边对他说:“李参,你已被舟师正式录用了!”
李参大喜过望,也顾不上穿鞋子了,又“扑嗵”一声跪倒在地上,说道:“谢过大人!”
郑和立即上前,将李参扶起来说:“不必多礼!快去办理入伍手续吧!”回转身,对招募官说:“训导营结束后,就把他放到‘清和’船(郑和帅船)上来吧!”
“遵命。”招募官毕恭毕敬地应道。
在军校们的簇拥下,郑和离开了招募大营。
招募大营中的大小官员在后面齐声喊道:“恭送主帅大人!”
“什么?他是主帅大人?”李参悄悄地问身边的一个卫兵。
卫兵说:“他就是郑和主帅大人。”
“啊?”李参搔了搔后头勺,叹道:“唉,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招募官拍拍李参的肩膀,说道:“小兄弟,今天算你运气好,遇上了我们主帅大人——好吧,随我去办理入伍手续吧。”
“好,有烦大人引路。”
报名处设在一个大营帐之中,李参办理完一应手续后,招募官递给他一枚红底金字腰牌,吩咐道:“凭此腰牌,到训导营参加集训。”
李参以为,办理完手续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后面还有这么多的新鲜花样。他轻声问道:“敢问大人,这集训都训些什么?”
“要训的内容可多了,诸如学习所到番国的礼仪,了解他们的习俗,还有舟师的典章制度,等等,等等,反正你去了就知道。”
李参谢过招募官,藏掖好腰牌,就去南山的训导营报到。
南山在县衙之西南半里许,由香界山、兰茗山、石林山三座小山丘组合而成。山上建有九日亭、圣寿宝塔、南山禅寺等建筑物。苍松古柏,遮天蔽日;春兰秋菊,馨香袭人。特别是那建于宋绍圣三年的圣寿宝塔,耸立在隐屏峰上,雄伟壮观。李参曾随父亲登临过圣寿宝塔,对每一层精美逼真的佛教故事浮雕,印象尤为深刻。古人有诗赞曰:
百仞危栏霄汉连,
万峰青落酒杯前;
秋声不断双江树,
暮色平分万井烟。
由于南山风光优美,又地处县城之中,是历代官民登高望远,赏心乐事的好地方。郑和下西洋驻舟马江候风,这儿也就成了舟师的大本营。
李参沿着林间甬道向上攀登,不一会儿便来到训导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