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重要的事情就象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会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
因为那朵玫瑰的存在,小王子的心里永远住着甜蜜。
因为王君老师把《小王子》搬上了课堂,我的心里就一直住着怀念。
2018年9月,中语参“整本书阅读”活动在南通举行,我们的“玫瑰”王君老师恰好就上《小王子》的整本书阅读,课堂超级精彩,至今仍在怀想。因为喜欢,因为精彩,所以思考了这样的思考。
王君老师之于我,就像那朵玫瑰之于小王子。
诚觉我一直是一个满身泥土的人,遇见了王君老师,才有了点瓷的模样。因为她,我收获了许多美好。她说:你们能上出一堂堂好课,写出一篇篇好文章,成长得越来越好,就是对我最大最好的回馈哦。
谨以2018年最后一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开》的文章,作为2019的新年礼物,向王君老师致敬!致谢!
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路径探寻
——以王君老师上《小王子》为例
摘要: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王君老师执教的《小王子》给了我们启示。王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了读者意识和研究者意识,从学生视角强调把握好学生阅读的“兴趣度”和深浅的“相宜度”,从课堂的路径上强调找准教学的“落点”,并巧借设计“活动”助学,用朗读“造境”,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整本书阅读”范例。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教学意识 学生视角 教学手段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你还要了解作者的心情,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①
叶老的这番话通俗地解释了阅读的意义,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和感受作者传达的各式各样的认识和情感,然而,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凭着现有的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无法实现这样的阅读对接。
作为教者,怎样设计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能力?九月中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南通举办的“‘整本书阅读’精品课堂研讨会”,其间,王君老师执教的《小王子》让我颇受震撼,受益匪浅。下面,就以王君老师教学《小王子》为例,探寻“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教学路径。
一、从教者层面,探“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具备的意识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平时的篇章阅读或片段式阅读,“整本书阅读”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和开放性,其提供的思维空间也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对于教师来说,充满了巨大的挑战。“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理,教师要想设计出更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自己必先要“真”读,“深”读。从王君老师教学《小王子》的课中,我看到了作为教者本身解读整本书所具有的意识。
1.读者意识。
所谓的“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写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对象的意识,从这一点上说,王君老师就是作者“读者意识”创作下的读者,她是读懂了作者的。这从她的课例中可以看出:
开篇:
师:同学们,《小王子》是给小孩写的一本大书,可讲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如果我们要在班级举办一个聊书会,请大家来聊前期读书的一些感想,而且让你来主持,选话题,你可能会选哪些话题来聊?
当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一个又一个话题的时候,王君老师结合自己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话题,引出:
师:我们在选话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第一要“小”,第二要“具体”,这样好研究……所以今天,我们走进这个童话作品,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一个小话题便是“小王子”和“大人们”……
这个话题绝不是随意从众多话题中选一的结果,圣·埃克絮佩里曾经在他的《记事本》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在还需要呵护的年纪里,就过早地被上帝断了奶,我们不得不终生像个独到的小人儿那样奋斗。”所以,《小王子》从选材、内容、主旨、意象的塑造,都是以儿童最原始、最纯真的视角提醒人们“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
从“读者意识”来解读作品,王君老师的教学选点和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完全契合的。
2.研究者意识
作为一个教学者,除了具有“读者意识”外,还要兼有“研究者意识”,能借助理性的反思研读出作品的关键点,能针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找到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定教学的依据。
《小王子》的教学,王君老师在学生说出了那么多的话题后,直接切入“小王子和大人们”的主题,并设计了三大板块:初级挑战(朗读再现)——中级挑战(发现共鸣)——高级挑战(联结思辨),让学生走进去,再走出来。从这三个板块中,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根据“小王子和大人们”之间的“恩怨”呈不断推进的状态,直到最后在思辨中“和解”。学生思维层层推进的背后,是王君老师匠心独具的研究和判断。
比如在“高级挑战:联结思辨”阶段选取了三则材料:
【屏显1】
法国最新动画片《小王子》情节:一位小姑娘去寻找小王子,发现小王子长大了,他变成了那个他当年最不希望成为的“大人”的样子……
【屏显2】
新浪看点:安徽怀远县一小学副班长受贿几万元。(补充)
【屏显3】朴树的人生
都说成长是必经的溃烂,但有的人却永远活在清白之年。
从这三则材料中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小孩”和“大人”,接着,看《成年人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其实“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最后一致决定:“我们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大人”。
整本书阅读时间跨度长,内容范围广,思想意蕴深,学生容易出现阅读懈怠,再加之应试使然,往往容易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读者意识”和“研究者意识”,自己先深入研读作品,然后再用巧妙的设计和理性的任务驱动,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激情,以持续有效地推动整本书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
二、以学生视角,把握“整本书阅读”的关注“度”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文字是承载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整本书阅读”绝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其中人物的名字、性格、写作的章节、主旨等,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得到真实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整本书阅读”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好教学的两个“度”。
1.阅读的“兴趣度”。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实际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关系。”②
所以,要想实现学生与整本书之间“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就要关注到学生阅读的“兴趣度”,因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找到与其具有相似性的信息后,才会激活阅读兴趣,从而产生与文本信息相匹配的思考,而王君老师深谙其道。
课的开始,王君老师不说这是“整本书阅读”课,也不说是读书交流会,咱们就是一个“聊书会”,一个“聊”字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和书之间的距离;“初级挑战来朗读”,选取的那些经典句,让学生眼前一亮,尤其是当学生演绎了“小王子和酒鬼”的对话时,现场掌声雷动;“中级挑战找共鸣”,学生自选话题到前面演讲,敢说敢讲敢辩论,课堂热气腾腾,兴趣盎然;“高级挑战思辨力”,从法国动画片《小王子》到“怀远县一小学副班长受贿几万元”;从歌手朴树再到《成年人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视频等等,让学生明白了“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子”“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大人”这样的道理。每一个环节,都吊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一个环节都是师生的全身心投入。
叶圣陶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
这真是一个“整本书阅读”极舒服的境地!
这样的阅读指导,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相信课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再次走进《小王子》。
而这,应该是我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
2.深浅的“相宜度”。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分享作品中所传递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在具象化的感知与理解中,收获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念,然后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能有关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这样的阅读目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阅读的指导和牵引,在指导和牵引中,老师要关注到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文本难易度之间的关系,设计过深,学生不懂,过浅,则达不到阅读效果。
王君老师在指导《小王子》的阅读上,设计的环节和学生的学情状况保持一致。例如开篇:如果我们来聊这本书,你作为主持人会选择什么样的话题?
生1:我觉得我们可能会聊整本书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生2:我觉得可以聊作者写这本书的特点。
生3:可以聊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人,他们代表的是哪些人?
生4:也可以聊这本书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因为“聊”的问题贴近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思维瞬间就荡开了,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再比如,随着教学的推进,理解不断深入,难道《小王子》就是讨伐大人的一部作品吗?为了明白这个问题,王君老师并没有直接发问,而是巧妙地通过三则材料和一个《视频》,尤其是用视频告诉孩子“我们大人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如果说前面的环节,学生处于活跃期的话,那么“联结思辨”中,学生是安静的,他们在安静地思考,于是,就有了学生的发现:“从孩子变为成年人,是有一个过程的。所有的成年人,曾经都是孩子。”
现场掌声雷动,为了这份悲悯,更为了孩子与成人世界的握手言和,无需老师多讲解,“小王子”的世界,学生已懂。
当老师关注了学生的理解力,从学情的角度设计教学,阅读就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从课堂的路径,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手段”
“从阅读的取向上看,作者写作是希望读者分享他们表达的意思,从而成为相互理解群体中的一分子。”③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带着学生走进这个群体,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体会情感,如何用思辨的眼光来发现意义,如何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这需要我们给学生一条清晰的线,需要我们教会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这一点,我从王君老师的课上看到了明确的方向。
1. 学会聚焦,找准教学的“落点”。
孙绍振先生认为,经典文本“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阅读经典作品就要让阅读主体和作者、文本之间,达到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基于这样的观点,王君老师把《小王子》的教学点落在“小王子和大人们”的冲突上,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这一条线展开:无论是“初级挑战中的‘小王子眼里的大人’和‘小王子与酒鬼’”,还是“中级挑战找共鸣中的各类‘《小王子》与大人’的演讲话题”……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思维的单一走向思辨的多元,先读进去,再走出来,最后落到“孟子、老子的‘赤子’之心”上;落到“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上;落到“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大人”上!
“整本书阅读”主题多元,信息量大,开放性强,阅读千头万绪,如果没有一个聚焦点来串连信息,容易散乱无章。王君老师通过这样的“聚焦”“落点”,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建立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思维的路径从点开始,再沿着理性的阅读之面,从而串成一条清晰的线,进而掌握整本书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的经验。
2.设计“活动”助学,用朗读“造境”。
王君老师把这节课设计成若干个“活动”:“挑战朗读”活动、角色再现 “小王子和酒鬼对话”活动、“选择话题找共鸣”演讲活动、“看视频谈感悟,联结思辨”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设置,使得学生的阅读思考由浅向深不断地推进。
伴随着这些“活动”的是对学生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
比如“初级挑战”中,学生用朗读再现经典;
生1:(学生朗读)大人们自己不肯动脑筋去理解事情,却让小孩子不停地解释来解释去,这真是太烦人了!(学生重读了“不肯”“真是”)
生1:这真是太烦人了!(生重读了“太”字)
生2:(学生较快地读)大人们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别去怪罪他们,孩子对大人应该宽宏大量才是。
生齐:你说话真像那些大人们!
生齐:这些大人们真是太奇怪了……
生3:大人们就是这样不可理喻……
师:(请一男生评价)她读出“不可理喻”的感觉了吗?
生4:没有。
师:来,你试试。
生4:(男生惟妙惟肖地读)大人们就是这样不可理喻……
(台下赞叹不绝,掌声四起)
在表现“小王子”与大人的矛盾中,选取“小王子与酒鬼”的对话,学生角色演读:
生1(演小王子):(充满童真地问)你在那里做什么呢?
生2(演酒鬼):(幽默地答)我正在喝酒。
生1(演小王子):你为什么要喝那么多酒呢?
生2(演酒鬼):为了忘记。
生1(演小王子):你要忘记什么呢?
生2(演酒鬼):忘记我的羞愧。
生1(演小王子):你为什么要羞愧呢?
生2(演酒鬼):(极具表现力)为我的酗酒无度……
(台下掌声雷动)
像这样的朗读再现还有很多,通过朗读造境,把学生带入角色,课堂宛如一张大网紧紧地吸附着学生的思维。在“中级挑战找共鸣”中,王君老师更是极具“煽动性”,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根据选择的话题发表演讲,大胆地表达阅读《小王子》的各种感受,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从而让学生不断地抵达与文本之间的种种契合。
这样的教学路径,宛若阅读的“桥梁”,连接着学生与作品,立足于“语文”,真正做到了“活”和“动”,学生无不动嘴去说,动耳去听,动眼去看,动脑去想,动心去悟,既体现了课堂各环节的交互性,又体现了师生在课堂的共生性。
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摸爬滚打,这样在继承中创新的精神才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我想,王君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恰好体现了钱老的思想,惟愿我们都能带着这样的思想行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的路上。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1
②赵福祺等编著.语文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王荣生主编.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