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10 二百二十六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语音整理
本章在《论语》里是被误解比较多的一章。一般都认为是孔子在鼓励人们要好德,同时也在批评人们不要太好色。实际上孔子的本意是说好德之难,难在自觉和有恒,并没有借好德来批评好色的意思。因为在孔子看来,“食色,性也”,饮食和欲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没有好和坏的区别,只是要在规定的伦理范围内去执行它,去规范它。
这句话在理解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就是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的好德之人。
孔子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议论呢?是有原因的。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在鲁定公15年,孔子在卫国被迫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南子名声不好,不守妇道,又好专权。孔子见到南子,又引起了弟子子路的不满,孔子被迫发誓。这个事件在前面的《雍也》篇介绍过,后来卫灵公与南子同车,让宦官雍渠参乘,使孔子次乘,就是让孔子乘坐后面的车上招摇过市,孔子就非常生气。所以孔子就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并且深以此事为耻,不惜放弃了六万斗的俸禄,离开了卫国。
本章的内容,在后面的《卫灵公篇》中也出现过,“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前面多了一个感叹句“已矣乎”。这说明孔子确实说过这句话,应该是孔子两位随侍弟子留下的不同记载。
其实这一点呢,特别容易理解,因为“好色”是人本能的需求,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实现。而“好德”则是要求人压抑自己的本能,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断的修炼自己才能够做到。所以孔子在这里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今天看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古人对这一章的注解说的已经很明确了,“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而民鲜能之。”意思是在说,好色是一个人真心诚意的表现。我们见过假装不好色的,没有见过假装好色的。如果能像好色那样好德,那这个人真的是好德,只不过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做到。
因此,我们说孔子所要求的“克己复礼为仁”,把自己的本能控制住,才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件事要做到真的是很难。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是任由原始的本性占上风,“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而放任自己的本能。
孙中兴详解
古注都点出这是孔子感叹“时人薄于德而厚于色,故发此言”(何晏)。没有人进一步探讨这“千古一叹”背后的原因。
我觉得这是感叹“统治者”的行为,而不是指一般人。孔子在回答曾子问“七教”时,就提出过“上好德则下不隐”(《大戴礼记·主言》《孔子家语·王言解》),这是提醒统治者“风行草偃”的效应。他对于一般人道德的评价应该是比统治者高的,他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5.28)这里他提到“好学”,没提到“好色”。
这一章也经常拿来和“贤贤易色”(《学而篇》1.7)呼应。不过,那段话是子夏说的,而且也不是针对统治者来说的。意思尽管大同小异,但是和这章的场合不同。
所以,孔子这话得小心看待。除了一般人民之外,孔子的学生者应该是“好德者多过好色者”,例如颜渊。孔子总不会说一天到晚见到的学生都是“好色胜过好德”吧!
其次,孔子本身就是好德的人。他一天到晚周旋在这些好色之徒中间,如果没办法以身教感化周遭的人,那他的传道不就是白搭?这也许是孔子最深的感叹。
再次,“好色”和“好德”两者与“性”和“习”的关系如何?从“性相近,习相远”(《阳货篇》17.2)的原则看来,“好色”人多,恐怕是“性相近”的缘故,“好德”人少,似乎是“习相远”。孔子应该不像后人那样视“好色”为洪水猛兽(《礼记·坊记》),甚至走到“男女授受不亲”的死路上去。“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礼记·中庸》),就算“好色”也应该像《诗经·关雎》说的那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重点还是要以礼乐求之,也就是应该守礼,不逾越分际,视听言动都该如此(《颜渊篇》12.1)。“好色”要“好德”加以节制,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吧!
最后,“好德”其实应该也是“性”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而设立的规范。如果所有人都“你争我夺”,没个秩序,整个社会是不可能永续存在的。
这样看来,“性”显然有着“利己”和“共利”的两面,“习”(特别是“习礼”)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多发挥“共利”来抑制“私利”的过度膨胀。孔子说“克己复礼”而不说“复性”,跳开了千古争论不休的“性善?性恶?性无善恶?性有善有恶?性可善可恶?人性向善”泥淖,恐怕更简单明了。

网友评论